把敌机阻挡在地面“迪兰达尔”跑道侵彻炸弹
“迪兰达尔”是法国于1973年开始研制,1977年研制成功的跑道侵彻炸弹,曾在北约多国空军装备。美军采购并装备后,还给了个编号,BLU-107。
采用复合挂架挂载的“迪兰达尔”反跑道炸弹(BLU-107/B)
问世之因
在现代战争中,迅速而有效地压制住对方空中攻击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付空中攻击的手段,打法很多,如派出飞机进行迎击;用防空导弹、火炮射击以及在对方飞机起飞之前就将飞机跑道破坏,然后将敌机摧毁的战术等。这方面有着失败的教训,也有着成功的战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9月的“英国之战”中,德国希特勒轰炸英国失利,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首先使英国机场失去作用。相反,1967年的“六月战争”,以色列获胜是对埃及机场首先发动几小时闪电进攻,致使埃空军瘫痪作为开端的。因此有人认为:“用进攻和摧毁敌方机场来压制敌方空军战斗力一直是重要的战略问题,甚至比取得空中优势更为重要。”
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把所有飞机尽量置于混凝土掩体中,并加强了机场防空火力,因而使地面受损飞机的数目显著减少,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保卫机场的成功更从反面证明了攻击机场的必要,同时对实施攻击机场的武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采用传统式的炸弹已难于凑效,于是适应新要求的破坏飞机跑道的炸弹——“迪兰达尔”便应运而生了。
反跑道炸弹打击机场跑道示意图
独到之处
一方面,面对日益完善的防空系统,越加稠密的防空火力。飞机要想进入目标区进行投弹,特别是要破坏象机场跑道这样具有很强自卫能力的目标,飞机必须依靠高速超低空进入目标区,水平投弹,立即飞离。另一方面,要破坏的跑道是很厚的混凝土坚硬目标,为此,要求炸弹要有较大的落角(弹轴线与地面间的夹角),以防止炸弹跳弹;还要求炸弹有很高的着速,才能使炸弹有足够动能钻入混凝土中爆炸,以达到摧毁跑道的效果。然而,落角大、落速高,保证飞机投弹后安全飞离,却要求加大投弹的高度。
“幻影”战斗机空投“迪兰达尔”反跑道炸弹
不难看出,上述两方面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新炸弹正是在协调这些矛盾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这就是,飞机投弹后,炸弹先靠阻力伞减速,使落角增大,同时飞机获得飞离危险区的时间;然后炸弹在有限的投弹高度内点燃加速火箭发动机,获得侵入混凝土目标中所需要的动能。
结构、作用、性能、效果
“迪兰达尔”炸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战斗部 位于炸弹最前部,重约100千克,钢制弹头内装有15千克梯恩梯炸药。战斗部前部装有减少空气阻力的整流罩。战斗部的后部装有触发延期引信,延期时间为1秒,以保证战斗部钻入混凝土跑道后起爆。
控制系统(程序装置) 用以控制打开主伞,战斗部解除保险和点燃加速火箭发动机的顺序和动作时间。
加速火箭发动机 内装双基推进剂,能在点火后0.45秒的瞬间产生约9200千克的推力,可在有限的投弹高度(60米)内,将炸弹从20米/秒加速到具有250米/秒以上的落速,其功能足以穿透400毫米厚的混凝土跑道。
降落伞装置 有一引导伞和一主伞,用来减速。飞机投弹后,引导伞先张开,然后拉出主伞,使炸弹减速,并使本来与地面平行高速前进的炸弹具有30°~40°的落角,命中目标。
“迪兰达尔”反跑道炸弹结构示意图
“迪兰达尔”炸弹的主要技术数据:
全长 2700毫米
不装整流罩长 2500毫米
最大弹体直径 223毫米
翼展 423毫米
碰击重量 165公斤
投放重量 200公斤
每颗炸弹爆炸后能造成直径5米,深2~3米的弹坑,并使弹坑周围产生150~200平方米的隆起和裂缝。6~7枚炸弹能将2600米的跑道破坏。它还适用于攻击其它混凝土目标,如飞机掩体、地堡、港口及铁路等。
【作 者: 方鸿宾,丁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