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揭示人体最大体液循环网络 或将破解经络穴位之谜

2021年10月26日 13:20:28

来源:凤凰网健康

作者|董蕊 编辑|董蕊 策划|王振宇

经络与穴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基石。但是,经络是什么?穴位又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接近其真相的释义,甚至连通往其真相的路径都很少。

不过现在,这一局面正在被中国医生李宏义及其科研团队打破。

10月23日,北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心内科李宏义教授团队原创性科学发现。经过15年的研究探索,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人体最大的体液循环网络——“人体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

与此同时,从组织液循环网络角度研究经络穴位的全新角度路径也一并呈现在世人眼前。

受针灸启发,西医专家发现人体最大体液循环网络

人体最大的体液循环网络是什么?

400年前,这个答案是血液系统;到了近现代,答案还包括淋巴系统;现如今,答案将再次改写。

李宏义教授及团队首次发现“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结构,这种组织液流动网络广泛分布在静脉和动脉外膜、神经和皮肤等部位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并与人体四肢远端的穴位相连接,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组织液循环网络”学说,即:

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其中,血管外膜组织液的流动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相同,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动力学机制与心脏的机械搏动相关;很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功能。

破解该发现的李宏义教授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西医专家,其研究立意却深受中医药尤其针灸理念的影响。

“我的父亲擅长针灸,我自幼受他的影响。工作后,出于对祖国医学、尤其是经络的浓厚兴趣,我开始了对组织液循环网络的探究。”

2006年,硕士毕业刚刚3年的李宏义医生,受到我国运用同位素示踪经络循行的研究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研究员孟竞璧的启发,采用空间分辨率1毫米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自己手足部位的穴位区注射磁共振对比剂,反复实验,终于在2016年12月15日找到了起源于穴位区的特殊通道,开启了探寻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道路。

李宏义教授告诉凤凰网健康,什么是组织液?血液中的液体离开血管进入组织间隙的部分叫做组织液,是细胞生活的液体微环境,约占成年人体重的20%,而血液仅占8%。传统生理学认为,组织液不能像血液一样长程流动而只能局部扩散。

而李宏义教授在2008年发表文章,给出了健康志愿者中源于人体四肢远端穴位区组织液流动网络的实验数据;在2012年发表文章,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静脉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结缔组织中存在组织液长程流动现象。

据凤凰网健康了解,国外“血管周围间隙”的主流研究认为血管旁的组织液流动只是一种大脑、甲状腺、肿瘤等部位的一种局部现象,还没有提出血管外膜本身的组织液流动现象。

2016年,在符合伦理的前提下,李宏义教授征得一位患有坏疽必须截肢的患者的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在将进行右下肢截肢手术的患者足踝部昆仑穴皮下注射荧光示踪剂,并在术后对这个截肢进行采样和组织切片。最终发现距离注射点10厘米外有四种组织被荧光染色,即皮肤、静脉血管外膜、动脉血管外膜和神经组织。

此外,李宏义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解剖组胚学系马超教授团队合作,在志愿捐献的遗体标本上,通过心外按压的方法却可以让组织液在死亡后的人体上重新开始流动——可以从指尖一直流到心脏。

根据健康人体、遗体标本和动物实验种的这些实验数据,研究团队提出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即“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包括:

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均存在两种基本流动:一种是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另一种是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中的组织液流动。血液循环系统除了传输血液这一基本功能,还具有传输组织液的功能。

血管的管腔是血液流动的空间,而血管管壁的外膜组织中还有更小的“界面空间”,组织液正是在纤维结缔组织种的这种空间中流动。

其中,血管外膜组织液的流动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相同,与动脉血流方向相反;组织液循环网络的动力学机制与心脏的机械搏动相关。人体组织液传输路径的解剖学结构和四肢的穴位分布有密切联系,可以形成从特定外周穴位到内脏器官的连续通道,为穴位与经络研究提供新视角。

“穴位给药”机制逐渐清晰,心梗等心血管疾病治疗迎来新路径

这一发现将为临床带来哪些直接改变?

北副院长、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张煊表示,最为直接的改变就是有可能使得中医“穴位给药”的机制逐渐清晰。

“李宏义教授团队如果绘制出与体表穴位相关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将为传统'穴位给药’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科学的解释,同时还将建立一种新型给药方式。有可能实现针对特定器官的靶向药物治疗,从而避免全身给药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不利影响。”

心梗等常见心血管病的治疗方式也将迎来新角度。

比如,当心肌梗死灶的微循环障碍发生时,血液灌注已经不能到达梗死灶的心肌细胞,但是,组织液仍有可能通过组织液网络参与心肌细胞的新陈代谢。这一发现有可能为心梗、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新视角。

“我们还将重新理解和认识心血管循环系统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例如动静脉管壁及其周围的组织液流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等等。”张煊副院长补充。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表示,自己非常相信中医药的强大底蕴与实力,平时感冒也会先服中成药。只是可惜,中西医的结合工作目前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急需中国医学工作者更多努力。“现在,李宏义教授团队关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重大发现,就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这是一个突破口,能从基础研究方面把中西医有效地结合起来。”

有望改写教科书,专家呼吁共同绘制“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

400年前,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改写了生理学与医学历史。400年后,中国医生关于组织液循环网络的重大发现也将有望改写教科书。不过,李宏义教授强调,“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尚需更多研究和基础性积累。”

发布会现场,李宏义教授发起呼吁,希望在中国设立和开展绘制“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计划。力争在数年内,阐明“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的解剖学分布、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功能、与疾病的关系等。并同时绘制与穴位连接的“人体组织液循环网络图谱”,在此基础上再与传统的经络穴位进行比对。

图文无关

李宏义教授介绍,这不单是生物医学领域的事,也需要物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专家的参与与支持。目前,已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水科学专家团队、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力学专家团队、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研究者加入,共同推进“组织液循环网络”的研究与建设。

“中科院上海光源的水科学专家,为我们引入'界面流’这一物理学前沿领域的新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组织液沿着人体血管外膜、皮肤筋膜等纤维结缔组织的长程流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力学专家,正在帮助我们利用分数阶动力学的方程解开组织液循环的动力机制之谜。多学科的交叉碰撞融合将为'人类组织液连接组图谱’的实现铺垫夯实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