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之辩不在为人;规则之利而依岁月

金成阅读第1115天

说来也有意思,中国人对于贪官清官还是有明显的界定性概念。很容易出现清官等于好官,贪官等于坏官的结论。如果某天政府处置贪官,绝对是好事;如果处置了一位清官,那就是天理难容。
说来贪官也是无语,基本上相当于被统治者拿捏得狠的棋子。平时卖力干活,当价值用得差不多的时候,最高掌权就是以正义使者出现,对你宣判,收敛民心。
清官呢?到底好还是不好呢?从“至清”这个角度来说,德行不错。只是,需要明白一点,人性的复杂在于,我们没法以单一的性格去评价。
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单一的性格呢?要么就是我们只能看到,要么就是被看到,放大了这个性格。对于清官,结党营私、党派之争,历史中可从来也不少他们的影子……
<一>
何谓良臣?
海瑞的大名,我在初中看历史相关的课外读物时就看过。名头很大,刚正不阿、两袖清风,确实是看起来的为臣典范。可是,他的路走得怎么样?
极度的不顺。中间磕磕绊绊,一度赋闲在家。启用之后,不到一年被同僚、民众弹劾而罢官,最后在任上可以算得上郁郁而终吧。
他的品行高不高?相当高!看下史书的记载,看看当时皇帝对他的评价,看看内阁大佬对他的点评。可是,不能光把品行高不能当饭吃吧,关键看你能干什么?
他干了很多事情,可惜出现了混乱,不提。为什么他名声高,仕途依旧坎坷?只能说他在道德观上得分高,在为官方面有问题。
真不用专门把他捧那么高。一位干吏,皇帝是不会放过的;可是脾气臭,乱开炮,精神洁癖高,但是做的事情结果又不咋地,谁敢去用?
海瑞最适合的位置,恰恰是嘉靖年间被放的几个位置,高而无权。把他作为一个精神象征,众人膜拜即可。就像孔子,挖一下他的八卦也是毁三观;没事,只用他“至圣先师”的名头就可以了。
海瑞算清官,仅此而已。忠臣?也算。但是和良臣相比,就差了很大一截。对于一位脑子没有秀逗的皇帝而言,他需要什么类型的官?都要。
是不是全是良臣就行?不是。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清官和忠臣,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如果为官也只有这类属性,皇帝和上司,有几个会重用呢?
蔡京、严嵩、和珅,这三位大哥在历史上也是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名声不太好,也没法给他们洗白。如果真的看正史,发现这几个哥们能够得到皇帝宠幸真的是有原因的。
历史书上的人,脸谱都是相当分明,只有善恶。三位为官的成绩,确实厉害:或者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办法,要么就是在为政处理上有独到见解,反正都有自己的本事。除了被冠以贪官、奸臣外,还能够加个“干吏”的美誉。
实际上,用哪种人,也是在德才之间的取舍。越是胸怀壮志的君王,越是不会在这些东西上纠结太多。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用人皆是如此。当然,在真正用的时候,不是完全不在意,而是时机。
理论上说,乱世重才,盛世惜德。但,世事确实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怎么办?那就是看你的把控能力怎么样?个人魅力怎么样?
李世民我觉得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一帮文武良臣,大部分都是前朝或者原来的对手那边跑来的,但是他就能用好,哪怕是在建国之后。最经典的就是裴矩,历史给他的评价就是:佞于隋而忠于唐。
由此观之,真正的清官,贪官,也不一定是天生决定;良臣,忠臣,奸臣,也不是踏入朝堂就是如此。用才还是用德,永远不是在于被使用的人,而是使用的人。
<二>
制度,怎么用比较好?
海瑞在万历年间被启用之后,宣布贪污达到六十贯就使用剥皮法,朝堂内外一片嘘声。老朱家刚坐上江山的时候,朱元璋就下令,贪污达到60两就使用剥皮,并且在所有府衙门口建一座土地庙,就放这种塞了干草人皮。
我想,那样当官真的瘆得慌。每天上下班经过那座小庙,估计步子都要快点了。但是为什么海瑞制定了这个政策,也是祖制,会引来一片嘘声呢?
如果说得高级点,那就是时代不同了。朱元璋刚坐上江山,威信最高,说太阳是黑的,那就是黑的。随着几代传承下来,皇帝对于朝堂的把控就弱很多了,这道谕令也名存实亡。
说得夸张点,海瑞那时候从京城七品以上官里拉出一百个剥皮,基本上就没有冤枉的。但是,探讨一个问题,贪污发生的背景。
工资低,干活多,休假少,这是明朝官员最真实的对照。如果有现在觉得工作苦的,看看那时候当官的,就觉得自己多幸福。
当官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咋办?没事,雇人。雇人要钱吧,不好意思,公家不报销。那怎么办?就只有开动大脑,积极创收嘛!
海瑞重提这条的问题,就在于“以自己的道德观去评价别人”。没错,是道德观,不是律法。如果按照我国五十年前的律法,现在中国人得少掉至少两三亿。为什么?“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角”。
海瑞提出这条政策的时候,已经过去多久了,一百多年了。我们现在看来是古代,但是一百多年也算是沧海桑田。任何制度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它的执行就可能有问题。
当然,说到最底层,制度也是由人制定的。人的思想,如果没有时间的变化而适当调整,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哪怕是对的,也是错的!
<三>
背后的有趣原因
由于自己不是专门进行历史分析,所以对于历史相当于一个思想“随风漂泊”的感觉。我们看有些事情背后的东西,总会有种很无奈的感觉。
海瑞无后。不是因为身体有问题,也不是没有娶媳妇。准确来说,娶妻三次。第一次,婆婆不喜欢,休掉;第二次,同样如此;第三任,不知道什么原因,媳妇自杀了……生过有几个儿子,都夭折了。
说真的,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都想怀疑海瑞的人品和祖坟的位置。由于他幼时丧父,母亲独自把他抚养长大。有人猜测,也许他的性格随他母亲。
按照彼时的制度,官员的妻子(正室)和母亲是会有诰命,相当于一种政府机构的荣誉。同时,对于女子,还有牌坊这类莫大奖励。海瑞的母亲有一个诰命,但是没有牌坊,有点逻辑不通顺,不得不让人猜测其它。
所以,我想到了一句话:找好一个伴侣可以造福九代。翻看历史书,那些王公大臣,或者皇族贵胄,其实也是有许多的家庭纠纷。
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朱元璋……当皇帝,真心还不错;但是在家事处理明显有太大问题。要么就是夫妻相处严重不融洽,要么就是和子女关系太僵化,再要么就是儿女之间没有扮演好家长角色,矛盾太多……
由此,我们看到的许多历史大事件,都是从他们家里的某件琐事开始:沙丘之变、巫蛊之乱、玄武门事变、靖难之役……正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
这时,我越来越能理解,每个人皆为平凡。皇帝,将军也好,或者我等平民。既有工作中和上司、同事的无限烦恼,也有回家之后那一团乱麻的家庭纠纷。人,生来就是活着不易啊!
<结语>
人对于美好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向往,但是却不一定想真正得到。对于海瑞,也许皇帝,大臣,甚至民众,都是更多的把他作为精神象征,而不是和他真正携行。
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在最开始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小搞笑。那么喜欢龙,但是真正出现却被吓死了。这也许口是心非吧,但是在我想来,这不也是世间的规则吗?也许其它规则都在改变,至少这条,延续难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