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微信群影友摄影作品点评

第一幅作品《落日熔金》

廉抗美老师:
《落日熔金》,作者时机抓的不错,日落之际,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逆光拍的廓如亭,有剪影效果。设置尚可,没有用小光圈,但通过柱子的遮挡,依然拍出了不错的星芒。主体轮廓清晰,夕阳的光辉透过亭柱映在地面四道金光,缘此得出题名。
1、如若作者追求的是剪影效果,一般要求主体突出,但此片亭子左侧同样是剪影的柳树在图片中占的比重稍微大了点,有些抢主体的彩儿。我觉得根据题名,可重新构图,右侧的山和树影在整个图面中也可不要,将亭子和洒在地面的几缕金光留下就好。
2、有时候逆光摄影的主体不一定景物全黑就是最好的效果,后期微调一下色调,让景物现出一些层次,显露出其质感也许会更好?

艾静老师:
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说,练习拍摄剪影,拍摄星芒,都是非常好的尝试,作者是成功的。
而且最让我喜欢的是,作为初学者,这幅习作里没有复杂的摄影技术在里面,非常非常简单地拍摄星芒。
对于高级班的摄影爱好者,可能会考虑更多,比如我是拍剪影还是把暗部细节都拍出来带星芒的颐和园夕照更好呢?
可能会涉及到包围曝光?后期合成?等等
掌握的知识越多,思考的就越多,使用摄影技巧可能就会越多,可有时,我又爱极了平铺直述的拍摄,如初学者这般,没有过多的技巧在里面的摄影。
从基本练习,不着急走,每一步都稳稳地迈进,渐渐就会越来越棒。
摄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可能终身都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学无止境的一门学科。
最怕初学者,尤其是初级班刚对摄影知识有所认知后,什么都要拍。
我要拍星轨,我要拍大广角风光照,我要拍气势恢宏的慢门江河。
切莫浮躁,贪多,就像绘画一样,用扎实的基本功,平实的手法去拍摄,不要用遮盖液,喷溅等作画手法,细心钻研构图上的精巧,色彩上多风格搭配,多看多品,激发个人拍摄理念上的奇思妙想,我鼓励大家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摄影,是单纯的,纯粹的,富有魅力,动人心魄的永远不是摄影技巧,而且这幅作品的拍摄理念。

崔伟立老师:
拍夕阳,如果正巧还能遇到漫天彩云,那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将天空表达得越透彻越好。
作者很不幸运,拍夕阳偏巧遇到了摄影最惨的天气,有云没层次(群活动点评时,遭到了廉老师后期效果的挑战),在这样的天气里,怎么巧拍夕阳会显得更加重要,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前景,并在前景的缝隙里,尽力将阳光的星芒拍了下来。
赞一:运用前景,有效地规避了天空的呆板;
赞二:拍摄阳光星芒,使画面内容拥有了兴趣点;
赞三:独具慧眼的观察能力,发现了地面上阳光投射下来的金色光影;
赞四:合理地控制住了曝光量,高光区域和暗光区域都有很大的后期PS空间;
然后我们回到标题上来,分析一下构图与主题表达。
《落日熔金》,熔在哪儿?金又在哪儿?
很明显,熔在地面上,金也在地面上,大量的天空显得有些多余,剪裁还是不剪裁,变得让人心疼了。
A: 剪掉!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
B:那古建筑就不完整了。
A: 落日熔金,咱要古建筑干嘛?
B: 那怎么表达是在颐和园拍的呢?
A: 您是要表达只有颐和园的落日才能熔金吗?
摄影,有时是需要矫情一会儿的,只要矫情得有道理,对突出主题有帮助,这样的矫情不是坏事。
我建议对画面进行后期剪裁和色阶调整,将《落日熔金》的主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特别是要突出地面上夕阳留下来的那几抹“金”色光影和纹理。那应该是作者拍摄这幅作品时心里最想要得到和表达的内容。

第二幅作品《银锭垂柳》

廉抗美老师:

《银锭垂柳》夕照时分作者在什刹海拍的风景照片。抓拍到了水中划舟的游人,给图片增添了一丝生气。设置尚可,题名直白。
1、从题名看,银锭桥应该是主体,但它在图中占的比例太偏太小,而大片的柳树也使画面显得单调了些。建议重新构图,适当裁剪,留下划船人,再有银锭桥和岸边部分垂柳就足以了;
2、白色银淀桥有些过曝,后期可矫正;
3、护堤与白玉石栏杆形成了一道纵横画面的通贯线,将水陆截然分开,影响了图面效果;
4、整体看画面较平淡,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意境不足,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

艾静老师:

作者没有从银锭桥上拍摄,而且走到西南一侧进行拍摄,从拍摄角度略平,画面没有起伏,拍摄当天晴空万里,没有出彩的云朵,建议对画面左侧进行剪裁,划船的人目前位于画面正中,剪裁后可置于左侧,与右侧银锭桥洞呼应(此时还要注意人物的朝向,最好面向银锭桥),裁去多余的天空,让画面更加紧凑饱满,后期微微调下色温,让暖调更丰富一些,更有怀旧的味道。
对于扫街老北京,我更倾向黑白摄影,后期做旧,拍出老北京的韵味,怀旧的气息。
如果是拍摄新时代建设下欣欣向荣的北京,更推荐彩色拍摄。

崔伟立老师:
在讲解风光(风景)摄影时,我经常提到天气的重要性,画面里这样的天气是很难为风光摄影人的,除了那一抹绚丽的夕阳和它留下来的暖色调,画面里其他元素是很难出彩的。
面对这样的天气和眼前的景色,我一般会做两种处理:
一、像作者这样拍全景,然后进行大胆地对天空进行,在树梢上给一点儿天空(树的生存空间,画面的透气感),把作品做成横版16:9的比例,突出夕阳及暖色光影。
二、换用长焦镜头拍摄水面上的那条小船和船上的人,拍摄时注意两个细节:1.船和人物要在夕阳的照射中;2.人物动作细节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美感。
三、仍然是长焦镜头对着银锭桥上的人,陷阱式构图等待一个让我惊讶的瞬间,拍桥上人的情趣。
四、还是长焦镜头,还是银锭桥为主体,等桥下的那条小船,拍一个夕阳西下的“小桥流水人家”。
艾静老师的剪裁方案也是建立在这幅作品画面上的一种补救方法,她在现场是不会这么拍的。
题外话:镜头脏了,该做相机保养了哦!

第三幅作品《芳心入梦待明春》

廉抗美
老师:
题名不错,应该是现代诗词爱好者抒发对秋荷残叶的情感之句。
夏日之荷亭亭玉立,各色花品争芳斗艳。秋风扫过,荷塘中只留下秋霜老叶与枯荷。作者只取其一枝,借景抒情,意境不错。设置尚可,主体清晰,衬景干净。
1、感觉水面上的那片残叶留的略微少了点,镜头往上再多取一小截枯茎,把实体交代清楚,与倒影有个清晰的对比,可能会更好看;
2、用16:9构图,画面看似上面有点紧张,主体显得太居中,可考虑偏向一侧多留一些空白;
3、我觉得此题此景将图片改为黑白或画意效果,也许更能体现作者的心境。

艾静老师;
标题很好听,就是我没有看懂画面表达。
芳心在哪?可能是在画外,作者的心吧?
入梦?意境?梦境?印象派?抽象派?谁入了谁的梦?作者需要拍摄时明确拍摄主题,立意,依照拍摄意图进行构图拍摄,且画面需要符合摄影作品要求,不能出现局部过曝、景深不足、前期拍摄好,为后期及二次创作留出足够空间。

崔伟立老师:
没有夺人之姿,却有鬼魅之态。—— 这是残荷最吸引摄影人的地方。
所以拍好残荷必须做好减法,以突出残荷的“鬼魅”之态,在一大片残荷中不经取舍拍的画面,除了杂乱,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通过简单的点、线、面就营造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残荷的美感,能唤起观众去拍残荷的冲动。
只是取景中的残荷还不够媚态,还不够有充足的意境感让人深思或惊叹。别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去尝试拍摄残荷,在拍摄前再多看看获奖作品和书画作品,丰富自己的构思和意境感,再去拍会顺手得多。
单说标题,文字上是有意境的。
但看画面,内容上也有意境。
只是“芳心入梦”四个字不是特别容易让观众理解。如果一定要用古诗来孕育标题的话,“留取芳心”好像更合适。
此外作者PS后期做得有些草率,留下来很明显的涂抹痕迹,而刺出水面的“鲨鱼脊鳍”却没有进行涂抹,下次要更加认真一些哦!

第四幅作品《叶落归根》

廉抗美老师:
《落叶归根》秋日之晨,树上飘撒下了片片落叶,点缀了草地,色彩还算明快。用的光圈稍大了点,使整个图面只有右下方两片叶子是较为清晰的,其它的景物都被虚化了。
1、不了解拍摄时的天气和光线,不知作者为啥要设置那么高的感光度?
2、画面较散乱,虽然抓拍到了绿荫上的几处落叶,但缺乏重点,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3、“根”不明显,亦没体会到“归”的感觉;
4、可以借鉴一下同类题材的摄影作品。

艾静老师:
200mm,F6.3景深把控的非常好,秋天的北京,这样的小景致随处可见,作者用自己轻柔敏感的内心感受落叶与大地间轻微的碰触,感受秋色下大自然的那份宁静,非常好。
就是落叶归根,根没有体现出来。
构图上,因为树叶嘛,我们可以摆拍,摆出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处理画面中杂乱的一些色彩元素,或者利用景深虚化背景,使背景更加干净。
但色调还是有点偏冷,多了一份落寞感,不知是不是作者有意而为。
喜欢秋意温婉,可以追求暖调。
喜欢落寞孤寂,可以追求冷调。

崔伟立老师:
画面的有点留给其他老师去点评,我说说我的感受。
欣赏这幅作品的最大感受就是:作者心里有秋,那秋景就会无处不在。
这两天在外面玩,更是应了这句话,体会到了身边很多场景都在不经意间都沾满了浓浓的秋色,一花一草一叶都展现着很强的被摄欲望。看着那些不起眼的秋景,就会经常想起那位法国的哲学摄影家让·鲍德里亚,体会着他所说的万物在镜头前的那种“表演欲”。
作者拍摄的《叶落归根》从内容上说,太司空见惯了!然而我们就是在各种各种司空见惯中匆匆地走过,浪费了审美,浪费了生命。
我要向作者表示一下感谢,您提醒了很多影友:秋,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它们正在表演,它们在等着您去发现。
然后,我想偷偷地说,这种场景是可以摆拍的,把那些影响画面美感的小树枝小落叶拿走,是不犯“法”的。

第五幅作品《心有鱼而力不足》

艾静老师:
270mm F8 感觉景深稍微有点不足,虽然小雏鸭很绒绒,但不是虚焦出来的绒绒呀。
标题趣味十足,小鸭子真的太小了,这条鱼她真吃不下。
抛开景深问题,就拍摄理念来说,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构思的非常巧妙。
构图上来说,鱼鸭位置相对水平,若能错落下就更好了。
崔老师的心情现在就好像这只小鸭子,心有余而片不足。

崔伟立老师:
子非鱼,安知鱼之力不足?
子非吾,安知我不知鱼之力不足?
看到画面,看到标题,你会心了吗?
那就对了,您被作者“骗”到了。
摄影是什么?往高深了说,它是摄影艺术。但“艺术”似乎离我们太远太远,自己给自己弄得那么曲高和寡,让我们遥不可及。
那咱就往近了说,摄影归于艺术,就是要借用画面说话,借助画面告诉您:这条鱼太小,没有辣么辣么大的嘴,去吃那条鱼。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这个故事就是《心有鱼而力不足》,从鱼的角度上讲就是“恨嘴小”,从鱼的角度上讲就是“逗你玩”。
拍好-作品,是技术活儿,需要的是对相机的理解和掌握。
拍-好作品,就跟相机没太大关系了,靠的是能发现故事的眼睛和会讲故事的情感,所有的拍摄数据只是个参考。
分享好作品,其实是智慧层面上的交流,赏读作品 —— 所悟即所得。

第六幅作品《清晨》

廉抗美老师:
《清晨》非常喜欢,虽然拍的是一丛小草,但拍的却很唯美耐看。长焦拍摄,黑色的背景将主体衬托的格外清晰,像似多重曝光作品。是人造光源吧?小草漂亮的轮廓光与无数大小光斑将画面渲染出了梦幻的感觉。有可能的话,真想请作者给我们介绍一下拍摄技巧,学习喽!
按照我的想法,如留白处不准备题字的话,可在构图上将画面做的再紧凑一些,使小草更突出。

史克津老师;
“清晨”用了长焦距,大光圈,负补偿系列手段很好地虚化背景,突出主体,拍出一簇活泼可爱的秋天小草。看到它们个个展现出鲜靓的脸庞,正在舒腰展臂,欢快地沐浴着朝阳。此情此景令人眼前一亮,不禁想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赞誉之句,对这些平时不太注意的小草充满了敬意。从而引发出对世间万物的敬畏之情。给作者点赞!

邹萍老师:
很喜欢这幅作品。简洁的画面,却看得出构图、前景的利用及光影都用心了。

艾静老师:
400mm F5.6 这么小的狗尾巴草,拍虚的比较正常,环境处理的很不错,小景致,意境感很棒。
清晨,万物寂静生长,在不知不觉中,晨光安静来临,可以感受作者那份闲庭悠然的小情调。
作者使用佳能点测光,真为老师捏了一把汗呀,能拍成这样不容易。
画面应该做过剪裁,幸好测光点不是暗部,不然追加-1.7的曝光补偿都不见得能拍出这样的效果。
建议作者再多尝试使用评价测光和局部测光,渐渐改掉使用点测光的习惯。

崔伟立老师;
赏读秋景,我还就是喜欢这种小情调。最近在课上还讲到了“玩摄影需要小资一点儿”的话题,没有小资情调,我们会错过好多的“不经意间”的美景。
狗尾草,太常见太普通太没意境感了,真的吗?
那您见过清晨的狗尾草吗?
特别是寒露以后,你见过,清晨带着露珠的狗尾草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媚态吗?每一颗小水珠上都有一个小太阳。
给作品点赞,给作者点赞。摄影,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展现身边的美。
然后再回到作品上来,要不要用遮光罩?要不要光晕?
摄影总是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还是反过来想吧:光晕影响作品主题表达了吗?光晕影响观众审美了吗?
没有!不仅没有,还挺有意思的。
那就让光晕来渲染《清晨》的氛围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