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乡愁之钟楼孙村“老戏服”

行走的乡愁之钟楼孙村

“老戏服”

作者:王弘

颇具古风的钟鼓楼孙村委会大门

(白)包卿!

(接摇板)替哀家拷打无道君!

(包唱流水)在金殿领了国太命,背转身来自思忖。自从那盘古到如今,那有个臣子敢打圣明君。万岁的龙袍你就忙脱定。

(接快板)俺包拯打龙袍犹如臣打君。

(李唱流水)好一个聪明小包拯,打龙袍犹如臣打君。包拯近前听封赠,我封你太子太保在朝门,内侍看过金珰翅,再赐你尚方剑一根,三宫六院你管定,满朝文武任你行。倘若是皇儿不从命,画影图形也要充军。

梧桐树下的村委会大院

农历六月初六,应邀来到钟楼孙村青砖垒砌、颇具古风的村委会。刚走到大门口,就听见一阵铿铿锵锵的锣鼓钹铙声从院内传了出来,甚是热闹。紧随着一句声音浑厚、字正腔圆的京剧《打龙袍》念唱,好像一场大戏正在上演。

钟楼

要说滨州经济开发区沙河街道办事处什么最有名?就得数钟楼孙村的大钟了。该村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元至正二年,侯氏由风阳府迁此,立村侯家。后有孙振、孙恋、孙永从尚店南孙家迁此。清朝道光间建钟楼,遂称钟楼孙。

钟楼孙村支部书记花世昌与钟

自建钟楼开始,历年五月二十四有会。“文革”间楼毁,钟失,成为钟楼孙村永久的遗憾。1987年,村民议定重修,延请邹平县礼参乡大刘村铸造世家出身的王良修仿原钟铸造。因钟楼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该钟被盗窃。改革开放以来,村强民富,众乡亲念古人创业艰辛,于2008年秋重修钟楼,重铸新钟,并在每年除夕夜撞钟12下,以祈村兴人旺,国泰民安,成为沙河办事处地标性人文景观。

老物件

钟楼孙村不仅钟楼有名,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民历来爱好戏剧、杂耍等活动。30年前,文化产业还不发达,该村的高跷、落子、秧歌等文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乡亲们送去无数欢乐,也培养出一些技艺优秀的民间艺人。而今,会唱戏、杂耍的艺人们逐渐老去。被新奇娱乐吸引的年轻人,不再热衷这些看似陈旧的玩意儿,也认识不到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曾荣耀过整个族群、整个村庄的优秀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境地。

钟楼孙村戏曲文艺传承久远,追根溯源,已无从可考。据老人们讲,从他们的爷爷辈起,村里就一直有小剧团,一代代言传身教、口口相传。如今,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对他们的业余剧团和杂耍还都记忆犹新,很多还是当年的主力,只是现在已没有力气再出马了。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健在的几个也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虽在同一个村子,当年天天切磋技艺的老兄弟、老姊妹们,现在也都难以相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年轻人转向对现代化高科技的狂热追求,手机、电脑、影音娱乐占据了他们的空闲。一天到晚,村子里已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留守的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与孩童。曾经农闲饭后鼓乐喧天、余音缭绕的火热场面,早已不复存在了,偌大的村庄一片寂静。

保存完好的文官戏服

钟楼孙村曾经的大戏台,一幕幕经典传奇的大戏,一个个德艺双馨、声名远播的名角演员,还有荣耀乡里的那些精彩时刻,只留在街角晒太阳的老爷爷絮絮的回忆里了,而能静下心来听一听的也寥寥无几。唯有一百多年以前的十几件清代老戏服,能让老人们在每一年的六月初六对着老戏箱倾诉一番。这些戏服全部是真丝绸缎缝制,用料考究。虽经百年,色泽仍然艳丽如初。精美的绣工,锦簇团花,盘龙展凤,彰显出曾经的靓丽与风采。

破损的老旦戏服

破损的青衣戏服

然而,时光是个雕琢机,一枚枚粉嫩的孩童,在人生的舞台上翻滚几圈,转眼就变成了垂垂老朽。一件件精美的戏服,也经不起打磨,渐渐风化成斑驳碎片。

村剧团的台柱子孙光武老人

81岁的孙光武是村剧团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老人,他七八岁就跟着爷爷、父亲学唱戏,学杂耍,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据说是围着桌子转一圈的能人。说起当年的剧团,他脸上呈现出难掩的自豪。《打龙袍》《追韩信》《空城计》《拜山》《扫松》《三堂会审》《华龙道》等等,一出出戏名如数家珍。随着对剧情的描述,似乎身临其境。看着老人眉飞色舞的神情,我忽然一阵心酸。看得出来,老人很久没有这样畅快淋漓述说过往了,或许知音不再,亦或许无人再有耐心探寻这些老旧的篇章。

六月六晒戏服

如今一件件老戏服沉睡在箱底,只有每年的六月六日按照老惯例关门“晾箱”。那种近乎虔诚的尊重,是对这一行当的敬仰。六月六晾箱是民间习俗,也有诸多传说。戏班晾箱有很多讲究,比如大家选出七八名心细手巧、懂规矩信得过的人员,关上大门开箱晾晒。晾晒过程也是清理的过程,按照往年的记录一件件取出,清洗、晾晒完成后,再按照名单一件件折叠整齐放入箱内。铺一层服装撒一层樟脑丸,避免细菌滋生或虫蛀。并按照衣服的数量、品相等情况做好记录,经参加晾晒的人员签名确认后,关箱保存。

今年的六月六是个难得的好天气,七八位老戏班的成员又担当起晾箱的重任。一件件老戏袍被小心翼翼地取出,挂在院子里进行阳光暴晒,除尘杀菌,清理霉斑。

闲暇之余,老弟兄们忍不住技痒,操起物事儿,便铿铿锵锵敲将起来。81岁的孙光武老人虽然年龄最大,但仍旧气贯丹田,唱念颇具功底。他与75岁的孙光荣老人合唱《打龙袍》,没有扩音设备之下,声音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包唱西皮导板)叩罢头来谢罢恩。

(快板)龙国太待我好恩情,头上赐金珰翅,压定了满朝文武臣,又赐尚方剑一根,三宫六院我管定,哪一个不遵就仗剑施行。

一段黑脸包公的经典唱词,越过宽阔的院落,从古色古香的雕花青砖墙上悠扬飘出,引得院内那棵粗大的梧桐树,拍着手掌大小的叶片沙啦啦地响。

作者采访村剧团孙光武老人

孙光武老人说,这些戏服是他父亲1940年从一个流亡的没落戏班里买过来的。据说,该剧团是京城一个有名的戏班,很多名角当年曾经红遍半个京城。“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上下都笼罩在日寇烧杀抢掠的白色恐怖中,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老百姓朝不保夕,四散逃生。那种环境下,再好的戏班也难有生存的空间。

京城没有了落脚之地,他们一路南下逃荒到了沙河地界。当时,有些名角迫于生活压力,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颠沛流离的生活,身体劳顿受损,最终戏也不能唱了。没有了名角儿的支撑,戏班也撑不下去了,只有忍痛就地解散。各种行头、戏服多少换点零钱食粮,半送半卖给了钟楼孙村的小剧团,并把一些扮装、扮相等诀窍也传授了下来。

京剧化妆最讲究的是勒头,为了塑造不同角色的造型和个性,用布带把头勒紧,把眼睛吊起来。得了秘诀的钟楼孙剧团,造型更为精确传神。大幕拉开,不用开腔,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化妆底脸时,用冰糖水扫脸均匀透亮,不掉粉不油腻的绝密技巧,至今令后人津津乐道。几位老人说起来时,那一脸的满足与神会让我们深受感染,但因后继无人而流露出的落寞,也着实令人心痛。

精湛的技艺配上精美的戏服,令钟楼孙村的大戏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戏迷。最远的据说有从利津县赶着马车拉一大车人来看戏,附近村庄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由此,每月初四、初九起了集,延续至今。高高的戏台上热火朝天的场景,每年从秋后农闲时一直热闹到来年开春农忙时节。那时的艺人全部自发组织,遇到外村邀请时还得自己凑钱出资,有车的出车,有牲口的出牲口,搬抬搭建都是自己动手。唱完一出戏,每人奖几个水煎包或是一支糖葫芦就会心满意足,纯粹是自娱自乐,惠及乡里。小剧团每次应邀出行,都有高跷、秧歌、落子等杂耍跟随。一路浩浩荡荡,热闹非凡,引得沿途村庄老幼妇孺倾村而出,夹道欢迎。

说到这里,孙光武老人陷入了沉思,神情凝重复杂,几度欲言又止。我停下记录的笔,静静地等待他慢慢平复下来,从他悠悠的眼神中看出或有对先辈的怀念,亦或是对如风往事的深深眷恋,而更多的是面对星转斗移、世事沧桑的迷茫和不甘。

先辈曾经的付出和辉煌,如今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文革”期间,“破四旧”之风吹到了西沙河两岸,两大箱精美的戏服、行头被红卫兵小将抛出箱外,撕裂践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旧的时代划清界限。那些用银锭、水钻、点翠,还有五彩缤纷的光缎、绫、绢、丝绒等工艺制作精美的软硬头面,扔得满地都是,混乱中被踩踏得支离破碎。精美绝伦、具有收藏价值的戏剧文物就这样消失了,有的竟成了小孩子手中的玩物,随手扔在岁月的角落里再也找不到了。

那个时代好像与美有仇,越是色彩鲜艳,工艺精良的戏服、行头破坏得越严重,劫后余生的十几件戏服大多破损不堪,很难恢复原样。说到这里,老人的眼中蓄满泪水,带着深深的悔恨与无奈。

历经百年八千里路云和月,老戏服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像是垂暮老人失去了生机。经过岁月的沉淀,平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旌旗招展空泛影,

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我也曾差人去打听,

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

并非是马谡无谋少才能,

皆因是将帅不和才失街亭。

一曲悠扬的胡琴飘然而起,随即又传来孙光武清唱的京剧《空城计》。没有了铙钹嘈嘈、鼓点铿锵,老人的唱腔非常纯净空灵,响遏行云,余音绕梁。看着老人沉醉在毕生挚爱的戏曲世界中,唱念招式有板有眼。其余的几位半眯着眼睛,手指点在膝盖上随着唱词头摇身晃深深陶醉。

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千。怕惊了老人们的兴致,我悄悄地退到了屋外。透过院子里高大的梧桐树如盖的枝叶,看到六月的天空格外蓝。洒落下的斑驳阳光,照在老戏服上,显得异常艳丽。我的思绪也跟着悠然飘向远方,似乎看到高高的老戏台上,那些穿着精美戏服的生旦净末丑轮番出场,上演一出精彩的经典大戏。

如今老戏服虽然藏在箱底静默不语,却见证了一幕幕人生大戏,世事轮转。像诸多老旧技艺一样,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故乡还在,乡愁渐远,我们拉不住历史的车轮,唯有点燃一瓣寻古的心香,祭奠渐行渐远的乡愁。

(0)

相关推荐

  • 乡戏

    乡戏 ■王培柳 在苏北一带,当老人故去或是老人过寿,总要请来吹唢呐的戏班子.过寿还能说得过去--热闹一些,而老人故去了,我原是不明白的,直到我回到乡下亲历才知道一些. 我经商一直在外地,今年回家过春节 ...

  • 村里唱大戏,台下老年人听得入神,而现在唱戏与以往已大不同

    11月11日,山西永济,两名老人头顶遮挡阳光的纱巾在观看舞台上演出的传统戏剧.在农村,每到农闲时节,传统的戏班子就开始进村搭台,咿咿呀呀地将古老的唱腔通过音响传遍村里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本村的,还是邻村 ...

  • 水沟村 老房子 忆乡愁

    世事变迁,光阴变老, 老房子在每个人心中已慢慢远去, 留给我们的,是那一抹抹温馨的记忆. 古老的村庄,古朴的气息,站在思念中的路口, 走在用高低不平的石头铺成的古村道,看见了记忆中的老房子. 红砖碎瓦 ...

  • 孙永兴 | 老和尚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老  和  尚 孙永兴 老和尚不是和尚,是位磨刀师傅,小镇上的一个单身 ...

  • 【神域怒江】怒江大峡谷-独龙江-丙中洛-秋那桶-雾里村-老姆登-滇藏界 6天深度游

    休闲 旅行 摄影 攻略 T  R  A  V  E  L 云南,应是被上天特别宠爱的 光大理洱海.丽江香格里拉 都足以让世人念念不忘 滇藏边界 雪山深处 怒江奔腾而出 江岸边是鲜为人知的人间仙境 留给 ...

  • 《留住乡愁的门等村》八桂传统村落古建文化踪影系列之二十九

    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信息和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它正像一本厚厚的古书,只是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这失去的不仅是可见的形态,更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密码和深藏于 ...

  • 孙永兴 | 老土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老  土  地 孙永兴 退休后,谁最忙?吴老师最忙.他抬头接待来客,低 ...

  • 孙永兴 | 老法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老  法  师 孙永兴 "圈里人,都叫我'老法师'" ...

  • ​「北美文苑」| 原创诗词作品 | 蒙村老郭近期诗词集(七)

    往期链接: 1.[解语花]· 春回楚天   词/蒙村老郭    凭栏远望,屹立东方,山河春来报. 楚天寻绕.冬寒去,一切变为美好. 田园花笑.彩蝶舞,翩飞花俏. 正当时.倚几沉吟,好景龟蛇耀.   庚 ...

  • 商丘市民权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秣坡村老支书的讲话

    采访商丘市民权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地民权县双塔镇秣坡村老支部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为现代化建设发光发热!迎接建党100周年的讲话!

  • 我和东留村老桥 | 作者:王俊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