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院士大多长寿?不妨看看他们的“秘诀”,值得学习

每个人都想长寿,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样才能长寿,然而在我们身边却有一个群体,他们轻轻松松就能获得长寿,甚至有的人活到一百多岁,他们就是中国院士们。从今年1月到5月共有12位院士逝世,沈善炯,享年103岁;吴孟超,享年99岁;袁隆平,享年91岁……平均年龄年龄93.75岁。

我国人均寿命76岁,院士们的平均年龄远远超过平均水平,这让人不禁疑惑,为什么院士大多长寿?是因为他们有什么长寿“秘诀”吗?如果普通人能学到,是不是也可以长寿呢?接下来就用三位院士的事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贝时璋:享年107岁,长寿秘诀是四个“坚持”

贝时璋是个“老烟杆”,从年轻时就开始吸烟,吸了六十多年,到老年时期才开始戒烟。他说戒就戒,一点不含糊,不像很多人只是动动嘴皮子。一个六十年烟龄的老烟民把烟戒掉了,可想而知他是一个多么自律的人。不仅在戒烟一事上自律,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如此,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年老轻易寻求他人帮助,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是他的第一个坚持。

第二个坚持是在饮食上,这也是他养生的原则,那就是一日三餐不加餐,口味清淡不重油盐,每一餐吃到八分饱停止,不会吃到撑。第三个坚持是不停止接触新鲜事物,包括人和事。他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经常学习没见过、没听过的新事物,不让大脑停滞不前。第四个坚持是运动,多年以来一直走路上班,即便是退休在家,也会经常出门活动腿脚,天气不好时就在家自己按摩身体。

孙燕:今年92岁,对抗癌症有五个“防癌处方”

饮食:坚持每餐7分饱,美食再多也不为所动,如果担心自己控制不住嘴,那就少聚餐,少下馆子。饿着比撑着强,胖子更容易患病,瘦一点或许更健康。

控烟:吸烟人数每年都在上涨,与此同时肺癌患者人数也在攀升,可以说吸烟是最主要的因素,若想远离肺癌,就应该严格控烟,就像查酒驾一样严格!

体检:老年人患癌几率高,有家族史的老年人风险更高,如果你不去体检,就不会知道脏器有没有被癌细胞入侵,所以,人老了以后一定要重视体检。

作息:能早点睡就别熬夜,睡觉是有效的养生方式,即便晚上不能早睡,第二天也会找时间补回来。中老年人一定要养成良好作息,不能损害正常的免疫功能。

情绪:凡事想开,别瞎折腾,想不开的事就不要想了,钻进牛角尖里谁也拉不回来,只会给自己找麻烦,那些粗枝大叶“没心没肺”的人反而更容易长寿。

汤钊猷:今年91岁,最好的抗癌运动是游泳

汤院士曾经说过,自己的患者前来治疗时都会额外建议他们一件事,那就是坚持游泳。曾经有位患者手术后复发,于是坚持游泳,五年的时间除了吃药就是游泳,从那以后没有复发过。游泳能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有利于血管健康,还能增加抵抗力,通过游泳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四肢、肺部功能、肠道、大脑都得到锻炼,多巴胺水平更高,有一定抑制肿瘤的作用。

三位院士分享的长寿秘诀很实在,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长寿和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当然,外部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2点:

1、内部因素:院士们很多人自己就是医生,他们对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如何养生保健,也知道定期体检的重要性。而且他们非常自律,不管是饮食还是生活习惯,都比普通人来得健康,并且在情绪上也可以很好地控制,专注、平和、忘我。他们喜欢思考,从来不会停止学习,老年痴呆的风险比较低,大大降低了意外事故的概率。

2、外部因素:作为国家重要人才,有专门人员负责营养餐和体检事宜,家人也会注重他们的身体变化,大多能享受较好的医疗资源和生活待遇,他们产生的价值也值得国家和社会用心对待。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院士们大多长寿不是有什么秘密招数,他们能做到的普通人也能做到,之所以平均年龄相差那么大,可能是在自律性、情绪控制能力、思考能力、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上弱了点,只要你想做,愿意去做,付出实际行动,相信你也能和长寿结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