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遇到今生挚爱,要不要离婚?
首先,“婚后的今生挚爱”这个词,和单纯的“今生挚爱”相比,有什么区别?它多了个阻碍,也因此显得更无奈,更悲壮,好像还平添了一丝丝背德的刺激感。多出来的这些分量和纠结,是哪里来的?不是“今生挚爱”给的,而是前面的那个“婚姻”,以及婚姻里的伴侣给的。这就跟罗密欧与朱丽叶情结一样,可能本来就是普通的喜欢,因为被全世界反对,才变成了山无棱天地合的喜欢。已经有了自己的婚姻,和“今生挚爱”没法在一起,这个时候,面对“挚爱”才会尤其挣扎,痛苦,也反衬出对“挚爱”的感情尤其浓烈。同时,婚内伴侣还有可能会给“挚爱”一个无意间的助攻,在于很多情况下,婚外的“挚爱”,往往都是被婚内伴侣“比较”出来的。举个例子,著名的“婚外今生挚爱”电影,《廊桥遗梦》。女主角的婚姻和她居住的小镇一样,一潭死水,毫无波澜,直到出现了一位云游四方的摄影师,给了她短短几天浪漫激情的回忆。于是,摄影师成为了女主角婚后遇见的今生挚爱,直到她离世都念念不忘。、,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婚内伴侣和今生挚爱,是完全不同,甚至两个极端的性格。她有一个不解风情,老实木讷的老公,就要遇到一个善解人意,浪漫风趣的挚爱。这看上去是浪子打败了老实人,但我也想了一下,如果把两个男人的身份颠倒——女主角嫁给浪荡不羁,让她经常没有安全感的老公,在她为了维持婚姻身心俱疲的时候,邂逅了一个真诚单纯,满眼都是她的暖男,她会不会移情别恋,觉得自己遇到了今生挚爱?同样有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绝大多数的出轨,“第三者”只是个引子,核心问题在于,出轨方对伴侣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不满,以至于想要用另一个人把ta顶替掉。当我们论及“婚后的今生挚爱”,往往都带着一句潜台词:婚内的那位,就不怎么爱了。换句话说,在这一刻,当事人脑子里,只有“挚爱”的优点,来比较婚内伴侣的缺点。
这么一说,你就会感觉到不太公平了。
如果是用别人的优点和伴侣的缺点相比,那没悬念了,伴侣怎么比都是输。
有些人可能会说,但我的伴侣就是有缺点,我就是难以忍受,刚好又出现了另一个人,刚好没有他的这个缺点,我还不能爱上新人吗?
这事儿要分情况讨论。
你伴侣身上的缺点要是出轨家暴黄赌毒,那别说你已经遇到挚爱了,就算你下半辈子都没人爱,我同样强烈建议你离开。
但多数情况下,伴侣身上的缺点,我们在结婚前就已经大概知道了,只不过当时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接受,甚至还把它当优点。
《廊桥遗梦》里面有一个类似的暗示。
女主角的“挚爱”问她,你老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说:
“他工作努力,体贴,温和,爱干净,是个好父亲。”
女主角非常清楚,这就是自己伴侣的优点,一个老实,顾家,有责任心的男人,事实上,她曾经也一定是看中了他的这些优点,才愿意和他一起定居到这个小镇,生儿育女。
那么这些优点的背后,可能也就隐藏着,缺乏情趣,不浪漫,无法持续地给她精彩刺激的情感体验。
这二者,就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互为表里。
在《外遇心理学》里面,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正反因素”,就是形容这种状态:
当一个人的优缺点是一体两面的时候,随着时间推移,你曾经欣赏的优点变得稀松平常,不再具有吸引力,反倒是他的缺点越来越刺眼,他不具备的优势让你无比向往。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和伴侣完全不同,似乎“弥补”了他所有缺点的人,我们可能都很难不动心。
深陷其中的时候,我们可能以为这是爱。
但是,如果真的因此就抛弃了伴侣,选择“挚爱”,才会发现“挚爱”的优点背后,同样有一体两面的缺点。
《廊桥遗梦》的女主角在这件事上还是清醒的,她迷恋“挚爱”的浪漫情调,但她知道,他的浪漫和潇洒,绝不仅仅给自己一个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结了婚就得忍受伴侣的缺点,忍无可忍也不能离婚,反正换个人也一样。
就像我前面讲的,缺点和缺点不一样,有的缺点必须零容忍。
但没有人的婚姻是完全没有缺点的。
首先我们自己也不完美,我们是普通人,找到的伴侣也只能是和我们一样,优缺点并存的普通人。
另一个原因是,婚姻是把两个人一起揉进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结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婚姻里的不完美,就是生活本身的不完美。
恋爱期间,我们和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ta算不上“生活”的一部分,但结婚后,伴侣就是和我们一起面对生活中所有不如意的人。
这很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会习惯性地把生活本身的问题,转嫁到伴侣身上。
单身的时候没有钱,大多数人只会抱怨自己穷,结了婚没有钱,很多人就会转过头抱怨伴侣不上进。
是生活的坎坷放大了伴侣的缺点,甚至会觉得“我现在这样都是因为选了你”。
可是说句比较现实的话,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坎接着一个坎,选了谁,这些坎都得过。
这才是我真正想表达的——
既然我们不可能拥有极致的完美婚姻和完美生活,那么在结婚这件事情上,不管选谁,都必然有缺憾。
说得再夸张一点就是,选了谁你都有可能后悔,觉得自己选错了。
我们能做的只是,首先,在能力范围内,尽量选择你认为更能接受的伴侣——包括选择他身上你更能接受的缺点。
然后,放弃对“完美婚姻”的追求,接受眼前你选择的这个人。
不要认为放弃就代表妥协,懦弱,认输,相反,如果拼命追逐永远达不到的“完美”会让你身心俱疲,那么放弃的那一刻,反倒是停止了无止境的自我损耗。
放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更大的勇气。
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谈“完美婚姻”,更合适的态度也许是,不要去“寻找”和“追求”完美的婚姻,而是去“趋近”它。
起初我们可能都只是60分的伴侣,但终其一生去趋近满分,最终达到了80分,就已经是婚姻的成功了。
这一路上多出来的20分,就是今生的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