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乾
【乾】九五 飞(1)龙(2)在(3)天(4),利(5)见(6)大人(7)。
【译】九五 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有利于看到君主。
注释: (1)“飞”凌空,高。丘迟《与陈伯之书》:“燕巢于飞幕之上。”
(2)“龙”可举起来舞动的假龙。《周易·坤·上六文言》:“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称:举。《史记·周本纪》:“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龙:举龙。)
(3)“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处所、时间、范围或事物存在的位置,有时表示与事物的性质、状态有关的方面。《尚书·洛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
(4)“天”本义:人的头顶。《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5)“利”有利于。《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6)“见”看见,看到。《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王公:天子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乾】九五 象曰 飞龙在天,大人造(1)也。
【译】象 “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是君主前来造访。
注释: (1)“造”本义:到,往某地去。《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客造焉。”
【乾】九五文言曰:飞龙在天,上(1)治(2)也。
【译】文言“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是君主治理得好天下太平。
注释: (1)“上”君主;皇帝。《国语·齐语》:“于子之乡,有不慈于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韦昭注:“上,君长也。”
(2)“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管子·宙合》:“桀纣以乱亡,汤武以治昌。”
【乾】九五文言又曰:飞龙在天,乃(1)位(2)乎(3)天(4)德(5)。
【译】文言 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这个站立在面前的是他们的依靠对象具有仁爱之心。
注释: (1)“乃”此,这个。《晏子春秋》:“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
(2)“位”立,站立。《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
(3)“乎”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论语·雍也》:“于从政乎何有?”
(4)“天”依靠对象;赖以生存、不可或缺之事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5)“德”善行;仁爱;仁政。《尚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乾】九五文言又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译】文言“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有利于看到君主。”怎么分析判断这句话呢?老师说:“声音相同就会互相应和,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寻求。水会流向低洼潮湿的地方,火会趋向干燥的区域;人与人亲密往来都是顺从有雄才大略的人,平民百姓的愿望是顺从威武勇猛的人。帝王站起身来就会引来众人观看。自己是天子身边的人会亲近君王,自己是属地的人会亲近大臣。法则是各自顺从自己认为好的。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1)谓(2)也?子曰:“同(3)声(4)相(5)应(6),同气(7)相求(8)。
【译文】“舞龙者将龙高高地举过头顶,有利于看到君主。”怎么分析判断这句话呢?老师说:“声音相同就会互相应和,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寻求。
注释: (1)“何”副词。怎么,哪里。《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
(2)“谓”以为;认为(对某一事物经分析思考后所作的判断。)。《尚书·泰誓中》:“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
(3)“同”相同,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4)“声”声音,《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5)“相”互相。《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6)“应”应和。《淮南子·原道训》:“不为先唱,感而应之。”
(7)“气”气息。《汉书·苏武传》:“{苏}武气绝,半日复息。”
(8)“求”寻求。《孟子·梁惠王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原文】水流湿(1),火就(2)燥(3)。云(4)从(5)龙(6),风(7)从虎(8)。
【译文】水会流向低洼潮湿的地方,火会趋向干燥的区域;人与人亲密往来都是顺从有雄才大略的人,平民百姓的愿望是顺从威武勇猛的人。
注释: (1)“湿”低下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2)“就”归于,趋向。《国语·齐语》:“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3)“燥”干燥。《汉书·丙吉传》:“吉择谨厚女徒,令保养曾孙,置闲燥处。”
(4)“云”亲密往来。《康熙字典》又狎昵往復也。《诗经·小雅》昏姻孔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狎昵:亲密。)
(5)“从”听从;顺从。《庄子·大宗师》:“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6)“龙”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7)“风”风俗,民情(人民的心向、愿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
(8)“虎”比喻威武勇猛。《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原文】圣人(1)作(2)而万(3)物(4)睹(5)。本(6)乎(7)天(8)者亲(9)上(10),本乎地(11)者亲下(12),则(13)各从(14)其类(15)也。”
【译文】帝王站起身来就会引来众人观看。自己是天子身边的人会亲近君王,自己是属地的人会亲近大臣。法则是各自顺从自己认为好的。”
注释: (1)“圣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2)“作”起立,站起来。《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3)“万”众多,极多。《诗经·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求求。”
(4)“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5)“睹”看,看见。《荀子·王霸》:“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
(6)“本”自己方面的,现今的。《管子·明法解》:“守本任,治分职。”
(7)“乎”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论语·雍也》:“于从政乎何有?”
(8)“天”古代指君王。如:天颜(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仪表);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9)“亲”亲近,《史记·陈涉世家》:“接近无亲陈王者。”
(10)“上”君主;皇帝。《尚书·君陈》:“违上所命,从厥攸好。”
(11)“地”领土,属地;地区。《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12)“下”臣下;百姓;群众。《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13)“则”法则。《汉书·贾谊传》:“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14)“从”听从;顺从。《庄子·大宗师》:“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15)“类”善,美好,认为好。《康熙字典》【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克明克類。【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
【乾】九五文言又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言 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祖先的治国方略呢?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夫(1)大人(2)者(3)与(4)天地(5)合(6)其(7)德(8),与日月合其明(9),
【译文】天子或诸侯随从大自然以使行动不违背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随从太阳、月亮以使行动不违背光照规律;
注释: (1)“夫”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2)“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王公:天子与诸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3)“者”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
(4)“与”随从,随着。《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5)“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
(6)“合”对合,符合。《庄子·养生主》:“合于桑林之舞。”
(7)“其”用于句中,无义。《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8)“德”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姚配中注:“化育万物谓之德,照临四方谓之明。”
(9)“明”照亮,照明。《吕氏春秋·达郁》:“人皆知说镜之明己也,而恶士之明己也。”
【原文】与四时(1)合其序(2),与鬼(3)神(4)合(5)其(6)吉凶(7)。
【译文】随从四时季节以使行动不违背四季次序;随从祖先的治国方略不违背其对福祸、好坏地论述。
注释: (1)“四时”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2)“序”次序。《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3)“鬼”《汉语大词典》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4)“神”治,治国。《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又《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
(5)“合”符合,不违背。《荀子·性恶》:“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6)“其”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7)“吉凶”福祸、好坏。《史记·卷一二七·褚少孙补·日者传》:“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
【原文】先(1)天(2)而(3)天弗(4)违(5),后(6)天而奉(7)天时(8)。
【译文】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与自然现象不违背,承继自然现象所以遵循自然气候条件。
注释: (1)“先”尊崇,重视。《史记·本准书》:“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
(2)“天”天生的,自然的现象。《荀子·解蔽》:“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3)“而”连词。表因果。犹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4)“弗”“不”的同源字。《公羊传·桓公十年》:“其言'弗遇’何?”注:“弗,不之深也。”
(5)“违”违背,违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违天必有大咎。”
(6)“后”承继。《商君书·境内》:“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
(7)“奉”遵循。《韩非子·有度》:“奉法者强,则国强。”
(8)“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天且(1)弗违,而(2)况(3)于(4)人(5)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与自然现象尚且不违背,何况杰出人物呢?何况远古知识渊博的人呢?
注释: (1)“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2)“而”表示转折关系。《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况”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何况”、“况且”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况大国乎。”
(4)“于”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诗经》:“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5)“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