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说企业数字化是数字石油,但是企业老板说他没有钱做数字化怎么办?

还有人还没有读过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2021:进化的力量吗?
推荐阅读:刘润年度演讲2021:进化的力量(演讲全文)
这篇干货很多,内容很长,其中的数字化篇章我很喜欢。
数字化这个词,在我们企业软件服务领域,大家可能早就说烂了,并且已经又发明了数智化这样的新词,而刘润老师的公众号在说什么?
我觉得他在帮我们这个行业往外做知识普及。
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黑话,从行业内嚼烂到普及到其他行业,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你说他未必听,听又未必能听懂,而刘润老师在不厌其烦,每次都要讲故事,深入浅出,通过故事把每个词都讲透,生怕大家听不懂。
检讨我这样的人写公众号,通常都是沉浸在自己的语境里面写,就算知道不写清楚其他人看不懂,但是我心里想的是,看不懂就说明你不是我的目标群体。
有的时候甚至跟我同行业,但是没有跟我同工作经验的人也看不懂,就写得这么晦涩的情况下,但是我还丝毫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还觉得这样叫做垂直,叫做聚焦。
粉丝不增长的时候,还归结问题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就这么多,现在终于知道差距在哪里。
感谢刘润老师的普及,才有更多的企业主开始认真考虑数字化转型的事情。
认识多年的企业主,也终于开始打电话跟我咨询数字化转型的事情。
他们是一家中小企业,自我感觉能买的,需要买的软件都买齐了,但是老板还是感觉效率不高,甚至觉得流程有些混乱,他很认真地打电话给我,问我们这种顾问是怎么收费。
听完价格,他说:“那我们这种中小企业请不起顾问怎么办?”
那么,请问你为什么要花钱请财务人员?
因为财务人员是必须的,税务局要求必须要做账,要报税。
那么,请问你为什么要花钱请业务人员?
因为业务人员要做业务,业务的发展主要就靠他们,不但要请,还要高薪请。
所以,不是他请不起,是他觉得顾问不是必须的,而且跟业务发展也没有太大关系。
我再讲个真实的故事:500强企业是如何做转型的?
有一家排名很靠前的500强企业,他们之前的主营业务正在衰退,要转型,所以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准备重新创业。
这家新公司从成立开始,一个业务人员都没有招聘,全部外包,而且通过和传统的门店入股合作,仅仅半年就把门店数量扩展到了接近两万家,业务范围也在这半年之内就扩展到了全国。
这家新公司没有招聘业务人员,但是一直在疯狂招聘两种人,一种是IT人员,占全公司人数的三分之二,不愿意入职的就做自由顾问;一种是财务人员,财务人员里面核算人员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是财务BP,他们负责对门店的业务人员进行财务和风险角度的监管。
这家新公司的重点工作是拓展门店和系统建设,他们要求合作门店的业务全部通过他们建设的系统进行记录和核算,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希望将数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了数据的石油,未来再做石油开采。
未来的业务格局会变成,几万家门店的小老板和业务人员辛苦做传统业务,利润薄竞争高容易被替代,而这家新公司只负责数据开采,通过开采的数据做几万家门店客户的金融业务,成为整个行业链条中赚钱最轻松,利润最高的一个环节,且壁垒高不容易被替代。
可能又有人说,这种公司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创业就有充足的资金用于系统建设,一般的中小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利润有限,只能逐步积累。
一步一步来也没有问题,我见过有这样几家企业,也是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大家可以借鉴。
有一家企业是每年固定拿出五百万进行系统建设,有一家企业是每年固定拿出利润的70%投入系统建设,这样定额或者定比例,都是在用有限的利润持续投入的一种方式。
当然最突出的是贝壳,用创始人左晖的话来讲,他们为了做数字化转型,几乎把之前赚的钱全部都给了IBM,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了一家发展迅猛的巨无霸企业。
那么一家传统企业到底应该拿出多少钱做数字化转型?
我觉得重点不是要花多少钱,而是要先想清楚到底要不要彻底转型?
用门店的业务人员去驱动业务增长,这种就属于传统增长模式,发展缓慢且严重依赖人,未来的人工成本会越来越贵,见刘润老师的演讲里面关于人口的论述,等到利润更少的时候,也就是接近企业衰退期才做转型,已经不可能成功。
用系统驱动业务增长,让系统来指挥人,通过算法来选品备货,不依赖人的经验去做门店业务经营,比如做便利店的便利蜂,就把利润增长的重任交给了系统,而不是人,系统不但指挥人,还监督人去做事情,没有做就扣分,也就提前摆脱了人工成本高企的威胁。系统在海量数据的训练中越来越智能化,还不用担心这个聪明的系统会离职。
到底是继续依赖业务人员实现业务增长,还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业务增长,是传统中小企业老板要自己想清楚的问题。
但是,作为企业软件服务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的市场观察,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花不起钱请人,而是就算终于想清楚要花钱请人的时候,却发现并没有人在等着你请他们。原生的数字企业,互联网企业,头部想明白了要转型的大型企业,早就把人抢完了。
国内的管理软件企业早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好顾问留不住,项目交付质量差,客户不满意,于是客户换国内另外一家软件企业,结果同样是好顾问留不住,项目交付质量差,又搞砸了,正当客户一脸懵逼,软件公司说,我们改革了,把顾问放到伙伴那边去了,你去找伙伴实施吧。
国外软件由于人天单价高,确实还建立起了一部分的自由顾问群体在帮客户高质量的做项目,但是国内软件的顾问,从软件公司离职以后,90%首选稳定的甲方和工资高的互联网企业,实在找不到工作的,或者不适应甲方企业文化的,才会考虑去国内软件企业的伙伴公司,又累又不稳定工资又低。
所以当客户去找到国内软件企业的伙伴公司的时候,会发现顾问质量更差,项目交付质量也更差,除非高薪跟互联网企业抢人,不然转型就只能靠自己慢慢培养人,慢慢探索自己的转型道路,比如说有的创始人就慌不择食地让高管去上MBA班,去上混沌大学,那种花钱就一定能买到的服务,起码可以给创始人一种确定性的幻象安慰——企业整体能力正在稳步提升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