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奖励,南非在争论,中国已经结束了
解螺旋公众号·陪伴你科研的第2418天
如何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
最近,南非一项对近1,000名学术研究人员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赞成继续维持政府的“发表奖励”政策。该政策为在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的科学家提供现金奖励,尽管他们也同意这可以促进不道德行为。
简单来说,这个激励政策就是研究人员在期刊发表文章、会议论文集和出书时,政府给予奖励。这也是该国最大的单一研究奖励机制,估计每年的经费有24亿南非兰特(约10亿人民币)。
研究人员每发表一篇文章可获得约12万兰特(约5.2万人民币)。补贴从2005年开始实施-,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术成果,现在看来效果显著!南非的整体研究成果从2005年的4,063篇文章增加到2018年的25,371篇,增长了500%。
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员对奖励机制提出了质疑。最普遍的质疑观点就是,它促进掠夺性期刊的出版。这些期刊收取费用,但通常不提供同行评审或其他质量检查,并且它鼓励对研究进行“切割”,从一项研究中产生多篇论文,而不是一份高质量的论文。这样期刊就能收更多的出版费用。
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从2005年到2014年期间,政府为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支付了高达3亿兰特(1.25亿人民币)的补贴。
之后对该奖励计划进行了审查,开普敦大学生物伦理学家兼研究完整性办公室主任林恩·霍恩(Lyn Horn)是进行最新调查团队的成员。她说,当她与早期研究人员交谈时,她就意识到研究补贴存在问题。这些研究人员只做最低完成度的研究,以便更快的发文章,基本上是为了最大化拿到的补贴。
11月24日,霍恩在全球研究理事会(由科学和工程资助机构组成的组织)举办的会议上介绍了967位南非学者的调查结果。超过2/3的受访者认为,激励政策会诱使研究人员对研究进行“切割研究”,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同意,这也会导致作者利益分配不当。
虽然大家都很清楚激励政策的弊端,但有68%的受访者认为南非应该保留其激励机制。学者主流观点认为,出现这种明显矛盾,原因之一是资金普遍短缺。在当前研究经费紧缩的情况下,“激励措施”对研究人员将变得更加重要。该国的主要研究资助者科学与创新部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经济下滑之后,今年的预算削减了16%,这继续导致了长期的研究资金紧缩。
当然,学者也认为该计划需要更严格的监管。现在政府将资金提供给作者的大学,而这些大学的拨款政策大有不同。有些人将钱投入了一个中央竞争性研究机构,而另一些人则将高达70%的补贴给予了单个研究人员。在接受调查的研究人员中,有59%同意直接向作者付款可能会鼓励不道德行为。
以上是南非学者对于科研奖励的看法,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对于发表奖励,现在中国政府的态度与南非截然相反。今年年初,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里面明确提出了要“破除论文SCI至上”,其中第八条就是:
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在绩效和聘期考核中,不宜对院系和个人下达SCI论文相关指标的数量要求,在资源配置时不得与SCI相关指标直接挂钩。要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7月中国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其中明确,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最近,教育部也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一年之中,多部门三令五申提及要防止论文奖励,正是说明之前的论文奖励非常普遍,并且还带来了不少问题。
政策很难讲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对科研人员的论文发表进行物质奖励,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提高科研产出的手段之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我国发表的SCI数量为6.3万篇,占当时的3.2%。
而到了2018年,SCI论文是376354篇,同样增长了500%,并且已经连续10年SCI数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这其中,发表奖励的机制肯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南非还在追求论文数量的阶段,发表奖励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个合适的制度。但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完全不同。量,我们已经上去了,接下来要追求的是质。此时,发表奖励制度就开始弊大于利。
首先是评价标准问题。大多数科研机构的奖励制度都比较简单。
比如医院,很多都是规定发表SCI,影响因子1分X万元(X在0.5到3之间)。这就出现了和南非一样的问题,研究切割。要知道,发1篇10分的SCI与灌10篇1分的SCI相比,无论是经费还是所耗费的精力,前者都远远超过后者。
对于医生来说,每年收点临床样本出几篇低分文章的收益要远远超出憋一篇高分文章,这与国家追求质的精神不符。
第二是导致学术不端的泛滥。只要有指标,那就能作假。比如研究人员提交抄袭或论文造假,或不恰当地引用自己或同事的工作来提高引用率。甚至还有公司盯上了论文发表的产业链,出现了代写代发的论文工厂。
一个科研人员只要胆子大点,心思活络点,就能通过这些公司快速发表论文获取奖励和晋升。对于那些老老实实做科研的人来说,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第三是期刊版面费问题。现阶段,我国的SCI期刊数量太少。这是因为在中国办期刊非常麻烦,需要挂靠科研单位,难以做到市场化运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期刊的商业化程度不足,也就是说有可能出高分的顶刊,但很难出那些捞钱的“水刊”,毕竟科研机构还是要名声的。
对于国外出版社,像NPG,旗舰Nature和高分子刊是用来保证格调的,旗下那些“水刊”才是真正的摇钱树啊。我国的SCI没有合适的“水刊”,那科研人员想“灌水”拿奖励就只能灌国外期刊,高昂的版面费必然导致科研经费外流。
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清楚了,今后灌水的论文再也不能获得任何奖励。要想申请基金或者各种奖项,只看代表作,也就是你所做的,质量最高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