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从分子角度看病、治病的时代已经到来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办、绍兴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办的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颁奖典礼在绍兴上虞举行,“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2020 年中国榜单正式发布。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发表了以《分子医学力推健康中国》为主题的演讲。
谭蔚泓在演讲中说,“新冠的发生我觉得更加表明了‘健康中国’的重要性和艰难性。”据了解,截至 12 月 10 日中午,全球已经有 6950 万人感染新冠病毒,158 万人死亡,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二战后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
虽然目前中国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谭蔚泓表示,中国的医疗和卫生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状况不容乐观。
他举例称,首先 “中国大部分都是仿制药”, 而且医疗器械如 CT、 PET 大部分也都是进口的。
另外,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当稀缺。谭蔚泓提到,“截至 2019 年,中国大约有 100 万个医疗机构,但真正的医院只有 3.4 万个,其中三甲医院仅占 8%。” 由此而来的是,预防医学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分子医学:在分子水平看病和治病
谭蔚泓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分子医学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他表示:“所谓分子医学就是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机理,在分子水平上早期和精准诊断疾病、有效治疗疾病,并且还要在分子水平上预防疾病。”
当下,分子医学在医院已经有了很多应用,如基因测序、分子诊断等。谭蔚泓认为,“目前分子医学最大的可行性在于基因测序,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找到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修补,大大降低了遗传病的发生。”
对于分子医学的应用,谭蔚泓也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的一些成果。
其中,在他看来做得最成功的是放射治疗,该研究所把核素与核酸适体连接起来形成靶向核素,这一靶向核素既可以做分子影像也能做治疗。值得一提的是,该放射治疗方案已获得医院批准并在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进行了首例临床试验,受试者一切良好。
他进一步表示,“我们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做完一百例,然后把这个方法做成在任何一个有资质的核医学科都可以用的方法,来做靶向成像和靶向放射治疗。“
另外,在今年新冠病毒肆虐的 1 月,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和杭州优思达公司使用快速诊断技术开发了一款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产品,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能够在 40 分钟内把新冠病毒检测出来的产品。
与此同时,谭蔚泓实验室还做了分子靶向,与常规做法中将特异性抗体和癌症治疗药物做连接不同,他们用核酸适体替代抗体,同样也实现了识别靶标只作用于相关癌细胞的效果。谭蔚泓提到,他们将核酸适体与雷公藤甲素连接做成了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也把治疗急直肠癌的康普瑞汀药物与能够识别急直肠癌核酸适体相结合,做成了急直肠癌的靶向药物。
谈及分子医学的未来,谭蔚泓举例说:“我经常跟我们医院的外科医生开玩笑说,最多 20 年之后,外科医生单纯开刀肯定是不行的。将来一定是把分子图谱做出来,把它放到达芬奇机器里面,机器能够做更精准地开刀。那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外科医生是能够设计方案,而不是亲手操作手术刀的外科医生。” 因为他认为,未来科学家的使命是通过精准分子合成再加上智能分子网络设计,来实现对任何一种生物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