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为什么败给李安

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经历了一段奇幻的漂流后双双得救。然而,获救后的派在调查组的“逼问”下,又道出了第二个故事:与派一起在救生艇上的,根本没有什么动物,相对应的是四个人:摔断腿的斑马是佛教徒、鬣狗是冷血刻薄的厨师、猩猩是派的妈妈,而代表恐惧的孟加拉虎其实是派自己。而人的死法也与动物版本几乎一样。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你会选择讲述哪一个故事呢?李安导演选择了第一个,人与动物的故事,由此拍摄了一部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冯小刚导演选择了第二个,人与人的故事,拍摄了一部类似的电影《1942》。

虽然这两部从投资规模到制作水平都在不同级别的电影很难进行比较,然而恰巧这两部电影同一档期上映,不得不令人作一番比较。其实,撇开3D电影的高科技和大投入,就其电影工业特有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而言,还是可以作某种比较的。相同的是,两位优秀导演都是把最不易拍成电影的小说搬上了银幕,冯小刚导演花了19年的漫长等待和争取,李安导演花了四年殚精竭虑的摄制。不同的是,两位华人导演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符号表意系统,有人把这两电影比作一部纪实小说和一首哲理诗。冯小刚力求把一段震撼人心的苦难历史讲给世人,这让我总是下不了决心去电影院经受一次心灵的煎熬,我想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吧。记得许多年前,我曾采访《大地恩情》(改革开放后进入大陆的第一部香港连续剧)的作者马云先生,当我盛赞这部在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港剧时,马云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说香港人工作都很辛苦,不想看太多沉重的东西。现在的大陆人又何尝不如此?李安则选择讲述一个人人都看得懂的童话故事,在这个寓言里只有三样东西:人、动物与海,却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观众都能产生广泛的精神共鸣,或者是涤荡心灵的哲学思考,或者是奇幻世界的审美愉悦。电影说到底还是娱乐产业,大多数人去电影院是为了休闲娱乐,电影就是让人通过精神上的愉悦而达到心灵上的感悟。

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个差距绝对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还有二者的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从张艺谋的《英雄》到冯小刚的《1942》,中国电影尽管吸纳不少国际元素,但他们基本上还是采用中国式电影语言,因此往往难以跨文化传播。有些人总是把这归咎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但在意识形态管制更严的伊朗为什么能拍出征服西方观众的《一次离别》呢?有句老话:只有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看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有世界的,才是中国的。首先你要讲述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其次你要采用一种没有任何文化障碍的电影语言,那么你的艺术才能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接受你的杰出贡献和华人身份,李安、莫言、贝聿铭等华人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做到了。日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在授奖词中评价:莫言是个诗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想像力,使得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冯小刚败给李安不应该觉得郁闷,因为李安太强大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也具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想像力。(载于《羊城晚报》2012年12月1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