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春园里的守望人——清代书画大家王原祁踪影录「1」

原创 方鸣 荟萃苑 今天

作者/方鸣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是北京大学西门。隔路相望,有两座孤零零的山门,突兀而立,相依相偎。雍正、乾隆年间,此处是两座寺院,一座叫恩佑寺,一座叫恩慕寺,如今寺院久已不存,惟余两座空落的山门。穿过山门或可进入佛教,遁入空门;或可进入历史,方知寺院之地原先乃是畅春园的清溪书屋故址。

深秋的夕阳之下,我探进山门,寻访康熙皇帝的畅春园,却四顾茫然,秋水无迹。原来,佛教也好,历史也好,讲的都是一场空无。空无中,却捡拾到了我的朋友王原祁遗落了三百年的一句残诗:

雁叫寒汀秋水白,马嘶断渡夕阳红。

两座山门,左为恩慕寺山门,右为恩佑寺山门(摄者:方鸣)

当年康熙大帝清溪书屋即在此地

1.

观2020年西泠印社春拍,见到一幅清初大画家王原祁的《仿王蒙山水》,渲染烟云,涵茹风雅。已知此画曾经清代收藏家钱培益、潘祖荫递藏,千寻之下,风流弘长。

王原祁的这一幅画作曾在2012年的匡时春拍上首次隐出,其时画名为《层峦耸秀图》。六年后,这幅画作又再次出现在2018年厦门保利的秋拍上,缣素辗转,续写传承。直至此次春拍,重新更名,浮现西泠,宝若拱璧,珍比连城。

王原祁 《层峦耸秀》

纸本立轴 1703年作

然而,我更关注的却是画幅上那一行简短的题识:“癸未冬日仿黄鹤山樵于海淀寓直,王原祁”。我还注意到画幅上落有五方钤印,其中一方是“御赐画图留与人看”,另有一方是“西庐后人”。

根据属落年款可知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原祁时年六十一岁。

我刚又读罢康熙的《畅春园记》,我的思绪,便从这画幅之上,倏然回落到三百年前的畅春园,千巡有尽,寸衷难泯,犁雨锄云,聊记岁月……

癸未年即是1703年,其时王原祁61岁,正值人生的晚秋。王原祁师古,其画题多为临仿先贤,这既是向古人鞠躬学习,也是标宗立派,指明渊源,达诂古卷,六法如是。

黄鹤山樵是元代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别号,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同列元四家,笔意磊落,超然尘表,萧散秀润,纵逸多姿。倪瓒赋诗于他: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董其昌赞他为天下第一;王原祁也说他是元四家中的空前绝后之笔。

海淀寓直是王原祁入值康熙皇苑畅春园的值所。畅春园是康熙避喧听政的乡野御园,康熙说,光天之下,欢快祥和原为畅,四时皆春故尔春,畅春园即此畅春之意。康熙一年中多半的时间住在畅春园,身为康熙的书画侍臣,王原祁常年在畅春园中值守,侍奉康熙御赏书画。

钤印“御赐画图留与人看”,乃因康熙赐王原祁“画图留与人看”,故王原祁镌成此印钤于画幅。康熙赏识王原祁的文章翰墨,曾观其濡染作画,不觉日影西移。

钤印“西庐后人”——西庐即大画家王时敏,晚号“西庐老人”,清初四王之首,是王原祁的祖父,故王原祁落印“西庐后人”,既表明对先祖的尊奉,也自谓承续西庐真传。

《王时敏七十肖像轴》 明 曾鲸(款)

王原祁在许多画幅上都留有题跋,或漫题数语,或凑成长款,记述了他作画的缘由、过程、心绪、思语,这就不仅仅留下了珍贵的书迹,而且传下了遗世的文字。

在王原祁的水墨山水一侧,那些画跋的离离墨痕也是他的文字山水。1710年,王原祁曾画《红香夹岸图》,自言:“画以达情,诗以言志”,并题诗一首:

桃花烂漫入春阑,三月红香夹岸看。

不逐渔人寻避隐,还从江上理纶竿。

谁说这诗题不是一篇心神怡逸的文字山水呢?所以,我观王原祁,赏画又赏画跋,便可以双份地欣赏他笔下的江上风烟,水流云澹。

我漫观了王原祁在畅春园的幅幅画卷,也阅遍了画卷上的款款画跋,让我在古老的丹青之下,也在漫漶的文字之间,隐约看到一个画师在畅春园的如幻背影,恍惚而明澈,古奥而清幽。

2.

王原祁,号麓台,清康熙年间的山水画家,清初四王之一。清初四王乃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书画大家,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二人位列一首一尾,占据了赫赫四王的半壁江山。

王原祁画像

王原祁以绘画供奉内廷,官至户部左侍郎。自1700年始,入侍南书房,又入值畅春园,一年四时,从以笔管,临池染翰,挥洒移日。

在其画款上,我能查找到他在畅春园作画的最晚记录是1715年中秋,由此可知,栖止于畅春园,王原祁浸染了十五年的丹青,画出了生命的晚晴,淡而弥永,久而弥笃,晴峦云鹤,枫叶流丹。1715年的中秋之后,74岁的王原祁,驾鹤西游,松隐幽归,月落星沉,灵泉音绝。

清溪书屋是康熙在畅春园的寝宫,由此沿院墙移步往南,便是南书房的翰林们进出御苑的小东门,设有翰林直房。1703年,康熙亲指此地,修建了一座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上书房翰林直房,后两进院落即为画院,这便是王原祁值守和作画之处了,也是距清溪书屋最近的宫房。

清溪书屋遗址,位于畅春园后湖东北角处,是一座以溪流和堆山(后湖北岸土山)造就的相对独立空间:庭院西部、北部是有相当面积的东北小湖,复从湖南部引出一条溪流,绕过书屋的南部、东部,重新回到湖中。书屋坐北朝南,面阔七楹,后抱厦五楹,东顺山房五楹,西顺山房九楹。书屋后殿为导和堂,有东西游廊连接前后;书屋西穿堂门外为昭回馆,书屋西部为藻思楼,书屋后临山面湖处以竹子编成一座竹轩,其后面的山上下种植一片茂盛的竹子。本图拍摄年份和作者未详。

此年,此地,王原祁画下了我在西泠拍卖关注的那一幅《仿王蒙山水》。如此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的山水画作,纵横离奇,莫辨端倪,却隐隐浮幻出王原祁在畅春园的流年画事,列星随旋,日月递炤,诗成珠玉,纸落云烟。

我最初曾想:王原祁入值畅春园后,便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仿画王蒙,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缘故?或者,能不能探究出什么特殊的情由?

在此之前的1701年,王原祁刚刚入值畅春园不久,就曾画过一幅《仿王蒙山水》,也许是谦词,也许是对自己的画尚有不满,王原祁在画跋上只是自认痴钝,说自己未得古人高澹流逸的风雅。

再回到1703年,王原祁还曾画过另一幅《仿王蒙山水》,而且,他还落下了一段颇有心得的画跋,他写道:王蒙的画法变化,学之者每每不能得其端倪,我以为王蒙用笔实有本源,王蒙乃深得董源和巨然的精髓。

董源 《江堤晚景图》

董源和巨然,是五代至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宗主,墨染云气,天藻临池。北宋大家米芾就说董源“格高无比”,说巨然“最有爽气”;元代大家黄公望说作山水画必以董源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甫也;董其昌说王蒙以董、巨起家成名;王原祁也说他少年时便得到祖父王时敏的指授,明白董源和巨然乃是绘画法派的正宗。

原来,王原祁仿画王蒙,是为了探求其画法的本源,以古为师,信而好古,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董其昌曾说王蒙其画皆摹唐宋高品,王原祁也说王蒙全然是师以董源和巨然,最终变成了自家的风格。

王蒙 《青卞隐居图》

越过1703年,到了1704年,其间王原祁在畅春园里,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感受皇苑内外的莺飞草长,水流云散,钟灵毓秀,落晚芳菲,在岁时变化中,修养心性,再仿王蒙,又完成了另一幅《仿山樵山水》。

这一次,王原祁题写了长款:我这一幅仿作王蒙的画,画了一年,历夏经秋,方知王蒙乃是在岁时变化中归于平淡天真。所以,我常说,画中可见人的心性修炼和诗书之气,从中可以学到养心之法呀!

这一段题跋,又说明了他仿画王蒙是为了学到养心之法,归于平淡天真的至境。余以为然,便把这一句画跋默默记下了:

余常谓画中有心性之功、诗书之气,可从此学养心之法矣。

3.

王原祁更有一幅耗时多年的《仿王蒙山水》,1701年即落笔,却因畅春园的公务所稽,久而未成,直至1705年方才脱稿。跋文虽然不长,但却深有意味。

王蒙的画风繁密深秀,色墨郁然,山重水复,浑厚华滋。而名家大多用笔高简,以简为贵,却为何王蒙独用繁笔?原来繁简只在一念之间。王原祁明白王蒙乃是心绪简淡,大化天然,以繁为简,以变为简,又能借笔为墨,借墨为笔,笔墨之妙,变化无端。

又过去了一年,在1706年,王原祁再画《仿王蒙山水》。这一次,王原祁在跋文中依旧推赞王蒙,他说,王蒙的扛鼎之笔,力在神不在形,他以清坚化为柔软,以澹荡化为夭矫,犹如画中之游龙也。

1707年,王原祁继续仿画王蒙山水,却是别有感言。先祖父王时敏曾藏有王蒙《灵泉清集》和《丹台春晓》二图,是王原祁学画最初的摹本,自幼时便得以临观,并沿续了一生。王原祁自检,这一次的仿画,不知能否得到其神貌之万一?

到了1708年和1709年,王原祁又先后两次仿画王蒙。展观画跋,可见王原祁在畅春园里心绪畅然。在1709年的画跋上,王原祁说他正在园内听候陪宴,兴致甚好,便不禁摹画王蒙笔意,并记其事;而在1708年的《仿王蒙长卷》上,王原祁更是题写了一篇长长的美文画跋,舒展开来原是一幅畅春园的美丽画卷。

王原祁 《仿王蒙山水》

拨开如木叶一般披离的文字,我见他在畅春园里踽踽而行~~目光所及,心所畅然;移步换景,天地为春;临景抒怀,映写山水;借景生情,笔墨为真。

画家远望西山——都城之西,层峰叠翠,西山龙脉自太行山蜿蜒而来,起伏结聚,山麓平川,回环几十里……

画家近观御苑——芳树甘泉,金茎紫气,瑰丽郁葱,御苑在焉。此地遍是郊野风光却又如同蓬莱和阆苑的仙界,置身其际,便可尽享盛世之美景……

王原祁不禁喟然感叹:我入值畅春园多年,尽在晨光夕照之中,享受皇苑之清华,远眺西山之爽秀,令我旷然会心,能不濡毫吮墨,以真笔墨画真山水吗?古人如是,我亦如此。

此处,王原祁其言昭昭,又言明了他仿画王蒙的又一个缘由——要以真笔墨画真山水。我已记不清,王原祁说过多少遍真笔墨,又讲过多少遍真山水,但只见他的笔墨山水,地遥天迥,风熏草暖,轩楹雅素,落月窗前。

过去读过李白的一句诗,早已忘记,忽而想起,觉得多少有些近于此时的王原祁,便取来借用于兹: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王原祁在畅春园的幽帘里,先后九次仿画王蒙,又九次题写画跋,以题解画,以画证题,循环往复,九曲流觞,其实,就是在绘制一幅自己的心灵山水,描画一隅自己的精神花园。

当王原祁落笔写下一段段画跋,当三百年的远风把这些跋文轻轻漫抚,微微飘摇,前后贯联,缀合成篇,我便看到,畅春园里的那个画家,挥毫命楮,精笔妙墨,乱叶飞丹,积雪凝素,终是以古为师,以心为法,淡沱似春,道法自然。

4.

1626年,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也曾画过一幅《仿王蒙山水》,丘壑浑成,烟霭微茫,笔清墨润,运腕虚灵。300年后张大千和顾麟士书写了题跋,又曾经收藏大家戴培芝递传。待我见到此画时,已是在2007年西泠秋拍的专场上。

王原祁少时在祖父身边学画,他一定是见过王时敏《仿王蒙山水》的,所以,王原祁的笔墨,仿王蒙,也兼仿王时敏,王原祁和王时敏祖孙二人的《仿王蒙山水》,也可比照着做壁上观。

王时敏 《仿王蒙山水图》

王时敏不仅是王原祁的祖父,还是他鸿蒙初辟的书画师父。因王时敏曾任太常寺卿,故世称王奉常,王原祁也称他为先奉常。王原祁的许多画款上,总会讲到先奉常对他的教诲和影响。

王时敏也有一个好祖父王锡爵,王锡爵是明万历朝的大学士,又富于收藏,嗜古成癖。王时敏自幼侍祖父侧,姿性颖异,淹雅博物,文采早著,画有别才,备受祖父喜爱,这也正如同王时敏与王原祁的祖孙情景一般。王时敏说他在祖父膝下,从来都是见王锡爵拥炉剪烛,谈经论道,而未尝一言及于荣华富贵。

王锡爵(1534-1611年),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首辅,著名政治家

如果说,王原祁和王时敏都有一个好祖父,那么,王蒙则有一个好外公赵孟頫。赵孟頫,元代初期的书画家和诗人,世称“元人冠冕”。王蒙学画之初便受赵孟頫指授,终于大成;赵孟頫的诗文清奇高古,飘然出世,更是给王蒙以沾溉。秋日里,赵孟頫曾画一幅山水卷,又题一首隐逸诗。外公的好卷,王蒙当然观过;外公的好诗,他又怎能没有吟诵过~~

霜后疏林叶尽干,雨余流水玉声寒。

世间多少闲庭榭,要向溪山好处安。

王蒙一生好隐,在山里晦迹隐世了近三十年,先后隐居过两个黄鹤山,便自号黄鹤山樵,画了《夏山隐居图》《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溪山高逸图》《秋山草堂图》《春山读书图》,都是山中的隐逸之作。所以,王蒙隐在黄鹤山,才真正是以真笔墨写真山水呢。

王蒙 《夏山高隐图》

只是不知,为何王蒙少有诗文。我倒是在他的《幽壑听泉图》上,观到乾隆题写的一首隐逸诗:

落落苍松下,卜居绝四邻。

清风永今日,明月是前身。

有水隔尘世,无桥度客人。

山樵高致在,底辨赝和真。

不过,皇帝写隐逸诗,毕竟不伦不类。不如去读一首宋人叶茵的《山居》:

古木环池竹数竿,疏篱补菊屋三间。

白云不放红尘入,无怪山人懒出山。

也许,王原祁喜欢临仿王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隐逸世界的向往。其实,王时敏和王原祁也隐。只是,王蒙隐于野,王时敏隐于市,而王原祁隐于朝。大隐隐于朝,王原祁便是大隐,身不隐而心隐,身归于朝廷,而心没于草野。

以王原祁澹泊的心性,他原本也该隐去山里作画的,但是,他没有隐去的理由。他本无遗民思想,而且,他遇见了一个明君。康熙皇帝那么欣赏他,把他招到御前来讲画,作画,设画院,鉴定内府名迹,后来又命他充任《佩文斋书画谱》总裁,这部100卷的大书,是第一部中国书画著作的总集。

《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内容始自五帝而迄止于元明,其中“凡书画之源流、古今工于此者之姓氏以至闻人之题跋,历代之鉴藏悉备考而慎其择,亦可谓详且尽矣”,并使其各以类相从。卷帙浩繁,材料丰富,体例精密,引据详实,稽考有序,是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也是中国书画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

虽然,王原祁当时已是画倾朝野,但他却不是一个宫廷画家,他的画也不是宫廷画。他身处畅春园而不是紫禁城,他举目望远,眼前浮动的是西山的烟岚。

他固然不能像王蒙一样隐在大山深处,以山光水色为画屏,但是,他毕竟是在康熙的郊外苑囿,畅春园与西山未远,尽在目光所及,山水之象,露澄霞涣。

他既非伛偻于皇城之下,又非卧游在山林之中。在畅春园的画院里,他尽可近古,嗜古,摹古,集古,却又亲近天地自然。这样一个诗担挑云、月白风清之地,恰恰让他得其所哉,又神有所往。

王蒙

他渴望世间的真山水,羡慕古人的真笔墨。如此,王蒙的真笔墨,又怎能不让他佇立于畅春园的冈坡之上,寄怀于眼前云烟变灭的真山水?他屡仿王蒙,他早已浸淫于王蒙的真山水和真笔墨之间。

作者自述:

幼承家学,传继文脉;

文学少年,哲学青年;

今以文字为生计,惟以心灵为归依。

清水浮院,不媚时人;

风雨屏门,聊度余年;

数点寒香本无迹,天闲万马是吾师。

注:文中现代摄影作品作者为方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