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创业前,我坚持一个月早起”

晓芳说职场

 · 7小时前

关注
一个人的“觉醒”,从坚持早起开始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晓芳职场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多年老友,终于受不了一事无成的打工生活,跟我说要辞职创业。

挺突然的,他平时看上去吊耳当啷,自称“一个荒诞不羁的混日子大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决定去创业了,朋友总觉得他是被某营销媒体毒鸡汤给忽悠了。

我问他,“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他说:“这次我是认真的,总不能真的一辈子做一个混日子大师。”

我表示理解。

我再问:“那你做好每天早起的准备了吗?”

他很自信,“这点小事还是能做到的。”

我说:“不妨先做个测试,如果你能坚持一个月的时间5点起床,不管多晚睡。那么我就相信你准备好了。不然,我建议你还是乖乖打工吧。”

没想到这位不想再混日子的大师,真的做到了,接下来一个月每天早上5点,他都会发一个跑步小视频到朋友圈。

本来大家并不看好他。他说如果连早起都坚持不下来,真的就不必创业了。

3年过去了,现在他已经开了好几家天猫店铺了,还经营起了自己的民宿。

后来,他在微博上说,“走了上千遍的路,看了上万遍的风景,曾经觉得单调无趣,但是从决定创业开始,每天都能体会出不同的意味。”

看来,每一个荒诞不羁的表象背后,都有一颗不愿妥协的鲜活心脏。

今天我要写这个朋友的故事,是想说,一个人的“觉醒”,往往从他拒绝睡懒觉开始;

其次,冬天来了,早起更困难,就以己之见给大家“指条明路”。

01“早睡”和“早起”是两个问题

如果你还有很多规划没有完成,很多书没有读。

不妨问问自己,一般是几点入睡,几点起床?

这里的“入睡”,是说人直接进入睡眠状态,而不是你躺倒床上,还要刷着手机。

想到我自己的与早起的斗争可以追溯到初中,我的初三班主任就告诉我们,“一个成年正常人睡眠至少需要6个小时,部分人每天睡眠4个小时,儿童一般需要睡眠8-9个小时。”

他爆料,自己之前上学都是睡眠6个小时,“你们现在睡眠8个小时就不要抱怨了”。

我深以为然,再也不敢抱怨睡眠不够,甚至自责不够努力。

后来发现,老师说的是他高中时期睡眠6个小时。我本以为自己做不到,没有想到在高中魔鬼式的训练之下也做到了10点半结束晚自习,5点半就要去做早操。11点入睡,一天也就睡眠6个小时。

但这一习惯,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就被取代了,大学没课的早晨,直接睡到中午,偶尔早起也坚持不了半年。

参加工作后,无论加班赶工作多晚,每次躺到床上都会先玩会手机,只要还没有刷会手机,总觉得缺点什么?

就像网友说的,“不想睡觉的时候,就是想等一等,也不知道等什么?”

或许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了,或许是对生活的不满意... ...

我总感觉白天的时间很短,这一天并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就过去了,所以舍不得早早入睡,大脑还想挣扎着再抓住点什么?

晚睡的最大后果——起床困难。

为了早起,我设定过各种闹钟,军训号子,上课铃声......

后来改变策略,早起困难,那就提前入睡。

但是想要早睡,偏偏睡不着,甚至开始失眠。我找了很多方法,比如一些催眠音乐,一些枯燥乏味的书,尤其是英语类书籍。

同时,我告诉自己,“不要刻意去睡眠”,“睡不着没什么,年轻能熬,一天保证6个小时睡眠足够,大不了4个也行,实在不行白天抽空再补觉。”

经过自我催眠之后,入睡焦虑就解决了。

我管这个方法叫,“正视它,利用它,无视它。”

早睡不一定能够保证早起。这是后来,我自己总结出一条“早起”经验。

保证睡眠,早起仍然很痛苦。

一些时间管理类的书籍,告诉你培养“自制力,自律,习惯养成”的各种科学方法,看完头脑发热,觉得自己可以做到,最后还是高估了自己。

早晨,我们不愿早起,起床之后,却又一次次告诉自己下次一定早起。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我们想像猪一样偷懒又不能懒的心安理得”。

其实,晚上不愿休息的大脑,也想告诉你,“趁今天还没结束,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吧!”

为什么我们这么纠结?

原因只有一个,缺少“目标感”。

02目标不是目标感

目标感不是目标,比如一个企业老板和一个普通打工仔都有目标,但目标感不同,你可以理解为压力、责任、愿望、梦想、野心等综合影响下,加强了我们对目标的迫切渴望和确定感。

当我工作几年之后,越来越感觉到时间过的太快,自己还像个孩子,却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阿姨了。

当我对家里人说,我还有一个梦想等待去实现,他们已经不愿意听了。

慢慢我对各种自己无力改变的现实选择了接受,这个焦虑的过程,使我的职业目标明确起来,我开始主动寻求改变,而不是妥协于种种困难。

这个时候的成长确实是很难通过外在看出来,但是自己感觉得到,就像朋友说的,走了上千遍的路,看了上万遍的风景,曾经觉得无趣单调,现在每天都能体会出不同的意味。

风景没变,自己变了。

现在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朋友来找我,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就问我,你怎么醒那么早?我回,“年纪大了,睡眠就少了。”

我相信有一部分属于生理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睡眠时间开始减少。

重要的是现在这个年纪也不允许自己再浑浑噩噩,也意识到不能再单纯的依靠工作经验的积累了。

这个时候,我再去看时间管理这类书,原来那些“找到目标再进行时间管理”的话不是废话。

虽然年轻时候我们有梦想有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过于模糊,那时责任,压力,位置,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等因素的影响还不大。你想改变自己的决心也就没有那么迫切。

当你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担起家庭责任或者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这就不同了,而且随着阅历增加越来越了解所需要的资源和方法,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确定感也加强了。

这也是为什么你能改变小孩子或者年轻人的想法,但是不能轻易改变一个中年人的观念。

当你确定目标,开始着手去做,不会偷懒,甚至直接压榨自己的睡眠时间,早起、晚睡去完成它,而且性格也会发生变化,至少不再那么胆怯、内向。

这就像你开始工作完不成任务量会主动加班;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不怕被面试官询问,更不怕和同行在大会上交流分享。

举一个例子。

扎克伯格做facebook,当时所有人都和他说,facebook只有被收购才是好事,不然他一定会后悔的。

20多岁的扎克伯格几经挣扎之后,放弃了巨额的收购,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想要一家什么样子的公司,他并不想就此放弃。

这就是他在商业上的目标感。

03 大脑的做事规律,一切行为的法则

都说单纯的依靠意志力很难做到“自律”,那我们来说说如何利用大脑的规则,形成“不思考”的习惯。

你可能没有注意过自己的思考的具体过程,我们的大脑,实质上是一台贝叶斯机器。

需要你给他创造一个“联系”,比如时间点,床和你自己睡眠需求的联系,然后,大脑根据你日常工作习惯,创造出来一个固化的模式。

简单来说,你行为的重复形成定式思维,因为大脑不喜欢每天挑战自己,大脑做的事情就是,将一个复杂的事情变的不需要思考。

所以面临新的环境,两难的选择,我们就十分痛苦,不要觉得大脑很「蠢」,实际上,大脑只是非常严格地遵循一系列的规则而已。

这就是习惯的本质理论。

所以,万事开头难,“早起”也是如此,因为你需要建立一个新模式。

同时,我们的大脑喜欢即时满足,对快感的获取很是贪婪,所以娱乐类的电子软件,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形成一个好习惯很难,毁掉这个习惯却很容易。

大脑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聪明灵活。

举个例子。

现代闹钟最不好的进步就是发明了延迟叫醒。

你可以在手机闹钟上设置五分钟、十分钟后重新叫醒,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这个功能一再推迟自己的起床时间,而最终起床失败。这就是形成了一个再等一下的习惯思维。

第一次做事件就要做“绝”,做“完美”。不然你的大脑就把这一点不完美的地方,模仿下去。就像一个有瑕疵的模具一样,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有瑕疵。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马虎的人总是马虎,因为马虎已经形成了模式。

你如果仔细观察,不靠谱的人,一次不靠谱,次次不靠谱,这就是他的行为模式。

关于时间管理,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大脑最处理不来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情绪;有人说是创新;其实是选择冲突。

而时间管理最困难的地方,是管理选择。

大脑认知事物做出判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现实的复杂在于,我往往面临着多种两难的选择。

比如说,择业焦虑,选择大学专业焦虑,投资焦虑... ...

所以时间管理基本就成了,关于事件重要和紧急程度的安排,重点在于如何正确的分类。

有一个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将不同事件分为四个类别:重要紧急事件,不重要但紧急事件,重要不紧急事件,不紧急不重要事件。

此法则提出: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件才是最需要你注意的,几乎所有紧急事件都是由重要不紧急事件演变而成。

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人生中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

最后一问,早起能干什么?

我的早起成果就是读了上千本书,现在练习写作,阅读的内容就成了我的输出之源。

假如你早晨五点起床,上班时间是九点,你就有了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干你想干的任何事情。

你可以去晨跑,可以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可以用来学习一门语言或者提升学历... ...

职场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