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究竟是什么病

《左传·成公十年》: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

其一日:“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膏肓究竟是指什么呢?现在的人一般认为,膏指心下部分,肓指心脏和横隔膜之间。这种认识,其意模糊不清。

人体背部有个穴位,叫膏肓穴。

膏是指油脂,凝固的为脂,融化的为膏,《周易》之鼎卦:

雉膏不食。

有一种说法:“心下为膏”。其实是指腹部脂肪,心下是腹部,腹部脂肪堆积,故心下为膏。

肓,《说文解字》认为是,“心上鬲下”。清代的段玉裁则以为这种说法不通,他认为应该是“心下鬲上”,他认为,“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

不谦真人以为,段玉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肓应该指“心上鬲下”。心上鬲下为膻中,神之所。

所谓的鬲,是一种鼎,中空而可以容纳食物。《素问·风论》:
食饮不下,鬲塞不通。

故而在古典医学中所说的鬲是指胸廓,胸廓如鬲,中间容纳心肺胃等藏府。鬲即膈。

《素问·刺禁论》: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所以综合而论,膏肓其实是指两个部位,而不是指一处之位。因此《左传》之中梦“二竖子”是指两个病,一个居膏之下,一个居肓之上。一个疾病在腹部之下,一个疾病在胸膈之上,故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是上下不能兼顾兼治之意。

两个坏蛋各躲一方,抓捕就难了。

病入膏肓者,病布全身,又何以能治?

从《左传》的用词看,春秋时期的医学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膏肓以及攻下等法之论述,与医理相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