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钱供养不了五口人——也谈七十年代生活及物价
现在的人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总说物价是多么便宜,生活成本是如何低廉,虽然大体上说出了事实,但凭猜测和臆想而谈的也不少,远远脱离了实际。
前几天,在“头条”上看一个楼主说,七十年代工资30元钱可以供一家五口人生活,觉着有些离谱了。那时的物价再怎么低廉,也不至于到30元钱可以供养五口人的程度。我觉着有必要“现身说法”来谈谈这个问题。
1971年,我从一名下乡知青招工到我家所在城市的一家国企,初入职时,职名练习生,月薪22元。可能是跨年的原因吧,三个月后,也就是1972年元月,月薪增加了2元,计24元。
除工资外,每月还有6.1元的津贴,月收入合计30.1元,刚好落入“可供养五人”这个范围内。
下面就来谈谈个人日常支出。
民以食为天。先从吃饭说起。
我住单身宿舍,在职工食堂就餐。
先买好饭票和菜票。饭票0.2元一斤,菜票等价买入。
下乡期间,正值十七八岁特能吃饭年龄,加上缺油少盐,体力活重,我在外派出工时,曾分别创造过一餐饭吃一斤三两米饭外加一菜汤,和两斤馒头外加两个菜汤的纪录!
知青当时粮食定量是每月45斤,实际生产队得按人/月90斤代我们向工地交纳,刚好翻一倍。
参加工作后,我的粮食定量是33斤。初一听那就是非洲小孩他爸三步上篮——嚇(黑)老子一跳!这点粮咋够?
实行自我控制。我制订了早半斤,中、晚各四两的计划,就这样,每月还有6斤粮食的缺口。
那时,我单位食堂供应的蔬菜一般是0.1元一份,菜汤0.05元一份;若是豆腐或鸡蛋,就是0.12或0.15元一份;能见到肉的0.2元一份;肉多点的0.25元一份。
现在来算一下我一天的伙食费支出。
早餐:一两稀饭,两个馒头,两分钱咸菜,计0.12元
中、晚餐均按四两米饭,一个蔬菜加一个菜汤算,计0.46元。
全天合计0.58元,全月共计17.4元。
前面说过,月口粮还有6斤的缺口,在黑市上买粮票,0.25元一斤,又得花去1.5元。
月伙食费:17.4+1.5=18.9元
衣食住行,人之必须。说罢了吃,再说穿。
穿衣对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原因是,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服务行业,上班需要穿制服。
工厂里发工作服不要钱,我们发的这个制服却是要钱的,由国家出一半,我们自掏一半。
记得当时好像是夏服两套,春秋服一套,一年一换;冬装一套,三年一换,年复一年,工资单上每月总要扣上八九元不等的制服款。
制服款每月按8元支出算,自己一年所需的内衣鞋袜按全年30元算,月均2.5元,两项合计10.5元。
你或许要问了,你那点工资只够个吃饭和穿衣的钱,其它支出怎么办呢?
事情是这样的,企业扣款也是掌握着节奏。 开始扣制服款时,我也刚好一年练习生期满,转正定级,月工资32.5元,满两年后定为二级工,月工资38元,加上6.1元的津贴,月收入就有44.1元。
我这不是在回答30元钱能不能供养五口人的问题嘛。
如果我沒记错,吃和穿两项合计就是29.4元,30元还剩下0.6元,用作每星期打个牙祭,吃个晕菜都不够。
假若突然来个朋友,在给他打个晕菜的同时,咱还得陪着吃上一个,要不就显得寒碜,这个钱就出在30元之外了。
说说那时的零星费用和相关物价吧。
共青团员团费0.1元,工会会员费0.2元。
单位澡堂澡票一张0.05元,理发0.2元,电影票露天0.1元,影院内偏座0.15元,中间座0.2元,公交车票0.05元起价,肥皂牙膏……
林林总总吧,这些支出都超出了30元红线。
更要命的是我抽烟。那时普通市民抽0.15元一包的“大公鸡”,咱是工人阶级,档次必须得高一点,就抽0.2元一包的“丹江”牌。
抽烟档次从领工资开始,随月内时间流逝逐次下调,先后顺序是0.20元的“丹江”牌——0.15元的“大公鸡”牌——0.09元的“经济”牌——0.08元的“红花”牌……
再不够,就少吃一个馒头,少打一个汤地省出来。
这样说吧,当时最时髦的“上海”牌手錶120元一只,我节衣缩食,整整攒了6年的钱才如愿以偿。比如,上下班都只穿工作服,吃饭时减去菜汤和咸菜等。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随着体力劳动强度的下降,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一个月33斤粮食的定量已完全够用,还略有节余。
以上说的是个人单独在单位里的消费情况,显然,30元钱是不能供养五口人的。
那么,全家五口人在一起生活,30元钱够不够用呢?
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次先说柴吧。七十年代,我们家做饭是柴和煤并用的。
用柴禾做饭。像以上带叶子的柴禾,一般1.8元到2元一担,劈好的硬柴则需2.2到2.4一担,随行就市,上下浮动。每月五口之家要用个五六担,我们平均下来就按10元算吧。
再说用煤做饭。这种蜂窝煤最便宜时一块0.09元,虽说那时做饭简单,一般也只做素菜,每天也需要用四块煤,一月合计下来也得10元出头。
当然,如果自己做煤球或是蜂窝煤会便宜一点,但也便宜不了多少。
所以,做饭无论用柴或是用煤,一月都得10元钱。
再来说粮食。那时粮食定量,按男/女划分,城镇居民为月27/26斤;中学生为33/32斤,职工类比中学生;重体力劳动者为45斤,我也按人平30斤算吧。
大米供应粗米0.129元一斤,细米0.134元一斤;面粉供应粗面粉0.142元一斤,细面粉0.15元一斤。这个粮价在全国范围内虽存在一定地区差,但,差距甚微,可忽略不计。
五口人一月150斤粮,按最低价买100斤大米,50斤面粉计算:
12.9元+7.1元=20元
以上是柴10元,粮20元,仅此两项就用去了30元,剩余的五项不用说了吧。
基于以上情况,我的结论是,七十年代30元钱不足以供养一家五口人。
当然,我是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计算的支出,如果家庭生活过的极端一点,30元钱或许挺得过去。
那时侯提倡“精打细算,励行节约”,一家人每天只吃两顿饭的现象并不罕见,节约下来的粮食是可以变现的。甚至于有细粮换粗粮,用一斤大米换五、六斤红薯的。
精打细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那时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本”,一个居民每月供应半斤麻油,麻油的单价是0.88元一斤,有位独居的老先生就从中发现了节约的门道。
那时打油还用吊子,最小的计量单位是半两。如果一次性打半斤,就需0.44元,他老人家半斤油分十次打,每次半两,按四舍五入的收费规定,半斤油打下来,只用0.4元,这一来就节约了四分钱,等同于半两油钱!
粮食局也不是吃素的,半两的油吊子被取消了,老先生的方法就应了“仅此一次,下不为例”的警戒语,留下一段佳话。
上述例子举不胜举,就此打住。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里人靠捡柴,捡庄稼,种菜,喂鸡,养猪等各种形式补贴家用,所表现出来的民间智慧精彩纷呈,但这些也都是有价值的劳动,已超出30元的范围了,不宜计入。
细捋之下,我的结论是,七十年代30元钱供养不了五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