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修造者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杨新

做任何事情,既要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杨贵

4月10日零时48分,享有“当代李冰”盛誉的杨贵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杨贵曾任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县委书记。自1960年开始,杨贵和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英雄气概,吹响了向大自然挑战的历史号角。他们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历十载寒暑,在悬崖峭壁成功开凿了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一举改变了林县人民几千年缺水的命运。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杨贵主持修建红旗渠能成功,一靠敢想敢干,二靠实事求是。

杨贵最信奉一句话:群众关心的事,就是大事。历史上的林县“山多水少”“土薄石厚”“凿井无泉”,人民盼水盼了千百年。水就是林县最大的事。1957年底,杨贵主持召开了林县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全会,全县四级干部上千人参加会议。在这次会上,他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胆构想。在这个口号的激励下,林县人民掀起大规模治山治水的高潮。两年时间,全县建成一大批中小型渠道、水库、池塘、旱井、水井,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

1959年,旱魔又一次肆虐林县,河水断流,井塘干涸,修好的水库见了底,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骤然间,林县又回到“水贵如油”的境地。

看来,仅靠向天要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必须另辟蹊径。杨贵将眼光延伸到县境之外、省境之外。何不向外调水呢?

说干就干,县委一班人立即组成三个考察组,到相邻的山西省陵川县、壶关县、平顺县分别考察近半个月,随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测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在平顺县的侯断壁下引漳河水入林县的方案。引漳入林,成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又一幅蓝图!可以说,没有敢想敢干的担当和拼劲,就没有红旗渠工程的开工。

工程上马之初,杨贵和县委一班人非常乐观:总干渠全长70公里,渠道宽8米,高4.3米,15个公社的民工,如果每人承包1米,也就是34个土方,100天就能完成!

工程开始20多天后,杨贵深入工地调查,却发现战线太长,工程难度高,人员、交通和后勤很难跟上!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在广泛听取意见后,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提出缩短战线、分段突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新决策,把主要力量先集中放在山西境内20公里长的渠道上,尽快将漳河水引入林县,通过干一段、成一段,让群众看到成绩,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力量重新调整后,只用5个多月,山西境内的20公里渠道就已建好。杨贵实事求是的调研态度,使红旗渠的建设正常进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甘肃,几乎与红旗渠同时开工的某河大渠就是全线开工,不久全线下马,只留下几百里坑坑洼洼的废弃工程。

实事求是贯穿了杨贵修渠的全过程。正当一期工程初战告捷之时,杨贵突然接到命令,要求包括红旗渠在内的所有工程必须暂停或下马。耽误工期就是耽误抗旱!杨贵和县委商定,让绝大多数民工回家休整,留下300尖兵攻克青年洞咽喉工程这一难关。杨贵此举让反对修红旗渠的个别人抓住把柄,他们向上级作歪曲反映。重压之下,杨贵赶到地委,痛陈林县缺水历史和建渠的紧迫性。上级领导经调查后,盛赞林县的壮举,红旗渠工程得以继续推进。

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建成不久,杨贵便主动与调水的平顺县协商,专门拿出一笔钱,与平顺县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将红旗渠占用的土地、山坡、林地,以及浊漳河引水点到红旗渠渠首拦河大坝的河滩,全部作价买断,“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对此,杨贵的解释是“不给后人留麻烦”。今天,全国不少地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导致用水纠纷不断。回过头来看杨贵的远见卓识,不禁让人心生敬意。

1964年以前,红旗渠工程没有经国家计委立项,国家也拿不出资金支援红旗渠建设。人们担心,林县的经济实力能不能包住红旗渠这个特大的“粽子”?杨贵说:“条件可以边干边创造。”针对红旗渠资金不足的现实,他把“自力更生、勤俭建渠”作为红旗渠建设的基本方针。为此,杨贵和县委于1961年组织协调成立了林县劳力管理组,共组织3.1万人分赴全国承揽工程。当年外出务工总收入即达1800万元,大致按10%归个人,90%归集体分配,有效弥补了红旗渠建设资金的不足。红旗渠建设需要水泥、石灰,县里就自行开办水泥厂,就地取材烧制石灰,让自制的产品源源不断供应红旗渠建设……

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时,杨贵算了一笔账:工程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县社队自筹6128.72万元。10年时间,全县55万人口,参加修渠的先后达30万人。

我们说,奇迹之所以奇,在于它绝难实现。多年后,杨贵老人回顾主持修建红旗渠这段历史,曾深有感触地说:做任何事情,既要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这八字真言,正是杨贵从无数次跌倒中爬起,最终梦想照进现实的最大经验。

载2018年4月1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8版

(0)

相关推荐

  •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红旗渠之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民国九年大年三十,任村镇桑耳村老汉桑林茂像往常一样,不到五点就起床,挑起水桶到七里外的黄崖泉去取水. 村里别说河里无水,连水井也已干透见 ...

  • 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上世纪 ...

  • 再读红旗渠:那不只是一条引水的渠

    大河报记者 高志强 通讯员 高晓锋 阅读提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去红旗渠.掐指算来,这些年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几次,只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自始至终我心里明白:每个奔红旗渠去的人 ...

  • 杨贵:一旦红旗渠修不成,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

    在河南安阳林州市,有一座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像一条玉带,盘绕在巍巍八百里太行山的半山腰上, ...

  • 【名家名作】初识杨贵/李守忠

    没听说过杨贵,是因为我的寡见少闻:未曾相识,是因为我们不是一代人.更确切地说,是我还没达到认识他的高度.在杨贵仙逝一年后,我认识了他,且刻骨铭心. 2019年10月,我同文友自发组织外出红色采风,踏上 ...

  • 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告状?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民族,中国人民也向来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从古至今,中国的伟大成就数 ...

  • 【征文】吕建周丨 测出红旗渠的“水平仪” —记红旗渠建设勘测队队长李天德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测出红旗渠的"水平仪" --记红旗渠建设勘测队队长李天德 □ 吕建周 / 文 1959年夏,林县(今林州市)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大旱,流经林县境内的淇.淅两条 ...

  • 红旗渠纪行

    作者:云集江水 朗诵:春之韵 红旗渠纪行 初冬时节,地处豫西北的林州大地,风和日丽,太行巍巍,松柏苍翠,处处显得生机勃勃. 12月5日,我们"红旗渠研学"活动的学员一行在导师引领下 ...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 杨贵:红旗渠修不成,我从太行山跳下去向林县百姓谢罪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还专门携带了十部关于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纪录片. 在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 ...

  • 杨贵为筹集修建红旗渠的钱粮差点被撤职

    1960年2月,林县正式开工修建红旗渠.此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各地陷入了饥荒的困境,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充饥度日.而这个时候,林县县委却兴师动众开建引漳入林工程.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尽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