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爱孩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
没有人会怀疑父母为孩子着想,每个当父母的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爱着孩子,但是为什么同样是父母无私的爱,带来的结局会有天壤之别呢?
借用一位名人的话——因为有些父母的爱是“有毒”的。
尽管付出有毒之爱的父母丝毫没有察觉,但是这并不妨碍孩子在成长中毒性发作。
且不说过度保护的溺爱有毒,即使是那些自以为沿袭上一辈育人之道的爱,也会在错误观念下毒害孩子,影响他们的成长。
最容易产生毒性的爱,就是父母带着情绪来管教孩子。可以说,家长的不良情绪就是让爱变成毒素的诱因或者试剂。
当父母在身体或精神疲惫以及焦虑不堪时,容易对孩子说出令他们受到伤害的话。这样的情况多了,渐渐就会使爱的毒性增加。
大人可能意识不到,作为父母,我们的言行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如此之强。表面上,我们似乎感觉不到大人言行对孩子的作用,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往往给我们不听话的印象。
实际并非如此,毕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中去认识自己,进而形成一种自我认知或自我评判——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尽管,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反叛,好像他一直在抵抗父母对自己的随意评价——“你就是一个废物”、“你永远也不会有出息”、“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个怪物”等等。
其实,爸妈说的每一句带有情绪的评价,都会在孩子脑门上贴一个标签。这些标签,随着孩子的长大,有的会被时间的风雨刮跑了,有的会被孩子日益提升的认知彻底撕掉了。
但是,很不幸,有的标签却在孩子的额头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再难抹去。
于是,长大了的孩子,他的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都会受到额头上标签的影响,胆怯,自卑,敏感、易焦虑、怀疑自我……
更严重的是,有的孩子会按照额头上标签的指引继续走下去,再难回头。那些自暴自弃者,那些逃避责任的孩子,那些不能自主独立的人……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作为高中老师,我原来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学校本来好好的,一个长长的假期之后,突然就不愿意来上学了,这还是学习比较好的孩子,并非因为学习跟不上而辍学。
究竟在假期里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家长的叙述中,我似乎明白了个中缘由。
我们总以为只要高举着爱的旗帜,孩子就会在这面飘扬的旗帜下心领神会,就不会在意我们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但是,我们不知道,或者忘记了,人们的大脑在人类进化中发展得并不完美,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当我们对着孩子发火的时候,他们很难剥离开情绪,用心去体会你“恨铁不成钢”的怒吼,也难以真正领悟你一厢情愿的“一片苦心”。他们只是感受到了你的失望,你的愤恨,你的冷漠,你的不可理喻与不近人情。
于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了,这种沉默不是温顺,不是服从,而是无奈与无助后的疏离,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抗。
所以,有人说:在管教孩子时,不被怒火控制的“谨言”更为重要。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要用我们不恰当的爱,打造一块隐形的磁铁,让孩子未曾出发,就已经被无形之力吸引,偏离了健康成长的方向。
所以,警惕“有毒”的父母之爱,警惕“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我们应该不断反省、调整,做出有益于孩子发展的改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