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是龙的传人?太湖和钱塘江流域,都是以鸟为图腾的
提起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马上会想起“龙”。其实,鸟也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重要图腾之一。在远古时期,黄河下游的少昊部落就以鸟为图腾。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之一的彩陶上面,就有鸟纹。
殷商的图腾也是鸟,《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的祖先契,就是他母亲吃了玄鸟蛋后生下他的。“殷契,母曰简狄······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鸟图腾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于越族。他们在远古时期便已生活在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后来以会稽为中心建立了国家,至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成为霸主时。
越人以鸟为图腾,越人对鸟的崇拜,写入了先秦文献与儒家经典。
《尚书·夏虞书·禹贡》记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说明大禹时,属于扬州的越地,将神圣的鸟羽作为贡品。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记载:“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畜宜鸟兽”;鸟的地位由此可见。
还有关于“鸟田”的大量记载,这也最能说明越人对鸟的图腾崇拜。
大禹在越地治水巡狩时,《越绝书》记载:“教民鸟田,一盛一衰”,“大越海滨之民,独以鸟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莫将自使”。
相传,大禹在世时,“凤凰栖于树,鸾鸟巢于侧,麒麟步于庭,百鸟佃于泽”。《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记载:“禹崩之后,众瑞并去。天美禹德而劳其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大小有差,进退有行,一盛一衰,往来有常”。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记载:“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
这种“鸟田”直到大禹的第六世孙时,还继续发挥作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家庙祭祀之费”,即以“鸟田之利”,保障了祭祀之费”。
无余传世十余代后的无壬时,《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显然,越人视鸟为祥瑞,将鸟看成是上天派降福人的神灵,加以崇拜。
“鸟田”究竟是怎么回事?
东汉时,王充《论衡》给出的解释是,“雁鹄集于会稽,去避碣石之寒,来遭民田之毕,蹈履民田,喙食草粮,粮尽食索,春雨适作,避热北去,复之碣石”。
可见,这其实是一种至今仍然南来北往的候鸟。
鸟田说明鸟在越人心目中的神奇地位与作用,这或许是鸟对崇拜它的越人的一种善有善报吧。
春秋时期,越人仍以鸟为图腾。
《史记--越王勾践》记载越王勾践“长颈鸟喙”。在常人看来,身为国君,一付鸟相,很不得体,但越人却以此为荣。
不仅如此,〔前秦〕王嘉《拾遗记》“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勾践之霸业。越望鸟台,言丹鸟之异也”。
“越王入吴时,有鸟夹王而飞,以为瑞也。因筑望鸟台,属山阴”。“越王入国,有丹鸟夹王而飞,故勾践起望鸟台,以纪其瑞”。勾践既有鸟相,又有丹鸟之瑞,甚至筑望鸟之台,可见越人对鸟的崇拜之深。
晋时的会稽,“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说明了鸟与万物、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
有个成语,叫做“越鸟南栖”,说的是从越地飞来的鸟,巢总是筑在南边的树枝上,这大概是越鸟留恋、难忘故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吧。
作者:冯建荣
图片摄影:赵锷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