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中药对不对味?
《伤寒论》里面有个有趣的条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意思就是平时喜欢喝酒的人,那种嗜好喝酒的,每天都会咪一些小酒的,这种人得了外感病,不能给桂枝汤,喝了就想吐,因为酒鬼不喜欢喝甜的东西。桂枝汤我在很多年前自己也喝过,确实是甜的。嗜酒人的容易中焦酿生湿热,仲景其实是说出了一个现象:湿热的人不喜欢甜的。
传统的中药学理论中讲到甘味(甜)能补、能缓、能和。甘味走肉,通常甘味的药物大多具有补性,多能补中益气,五行属于土,主入同样属于土的脏腑脾胃。但是过食甘味的东西会使人心中烦闷,因为甘味使胃柔润,胃柔润则气行缓慢。越是甘甜的越是如此,就是常说的黏腻滞气,甘甜的吃多了,不想吃饭。
所以我平时看的脾胃病比较多,用的健脾补益比较多,很多处方的药煎出来都是甜的,一般不苦不难喝,都是一股淡淡的甜味。对于脾胃虚弱的重症,仲景用的也是这个理,直接上饴糖,这种特别甜的糖,甘温补虚。
药物五味方面,竟然也有人做药理研究认为:味甘的药物能较快进入血液系统,但不能很快穿透血管进入组织液,也不能很快被排泄,因此这类药物能轻度提高血液渗透压,渗透压高吸水使得血容量增加,血压进一步随之升高。血压和血容量的增加,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血流量加大,供氧量也增加,改善身体各项机能。
酸味走筋,酸主收敛,酸是木之本味,对应着肝,五味子啊、乌梅啊、赤白芍、山茱萸的这类收敛入肝经的药都是酸味的,内经里面说: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意思是说心气涣散的时候,要有酸味药物来收敛,肝气疏泄太过的时候,要用酸味药对着干,就是“以酸泻之”,用酸味的药物收敛肝气,让肝散不开来。典型的如心气涣散,心气不足的时候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个五味子就是收敛的典型。肝火太旺,肝气疏泄太过的时候,我们要补肝血、收敛肝气,会用当归、白芍、五味子,这个当归就是辛味的补肝血,白芍、五味子就是酸味收敛肝气的。所以我们主看肝病的方子,治疗肝火旺,肝气疏泄太过的,经常熬出来是酸的,喝下去能灭肝火,收敛肝气。
酸味走筋,过食酸味,会导致肌肉酸痛,就是收敛太过,筋脉舒展不开,同时过食酸味会导致小便不畅,这个问题以前写过:罗天益——酸多食之令人癃。
还有比如辛味药,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有时候我们碰到痰湿非常重的时候,会大量的用发散、行气的药,程度重的时候甚至是辣的,这类辛味药味道都特别的冲,比如风药羌活、独活、防风,羌活的味道最冲(cong),所以功效也就最强。这类药物熬出来不好喝,多半刺激,味道大。活血药川芎、当归也是这样的,闻一闻也比较冲。
所以如果疾病类型比较单纯,配方不是特别的繁杂,熬出来的中药味道应该是可以预估的。有些敏感的病人,一喝中药就知道对不对味了。痰湿重的的人喜欢寻求比较辣的食物, 是想借助辣辛散的特性,解冻一下痰湿阻滞的气血。相反阴伤比较明显的人,就吃不了辣的东西,他需要收一收,滋补滋补,对于辛散的辣味一点都碰不了。脾虚的往往喜欢搞点甜食,胃虚的不行,甜的进去胃就更活动不了。好多时候饮食癖好的暗示,都是体质需要的表现。
博主理念:对于一心想要从事中医的来说,掌握原理,远比掌握一方一药要重要的多,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避免误区比吃很多药都重要。欢迎加入博主的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