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的武汉话
清风朗月,不期而遇
湖北金牌导游
李 宁
专业接待入境华语团,政府商务接待团,武汉评选四星级导游,深受游客喜爱。
01
您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老武汉人,十有八九说的是武汉话。您要是问他为什么不说普通话,他会理直气壮的告诉你,“武汉人不说武汉话,说么斯捏?”
武汉话在百度百科里面是西南官话,因为在外地人耳朵里听起来,感觉和四川话差不多,差不多?其实差得有点远。我更愿意把武汉话分到北方方言,它应该是一种介于北方方言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语言吧。
以前还传了一个选普通话的小故事,说我们武汉话就以一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从而和普通话失之交臂。为什么差一票呢?因为有两个投票的人上厕所去了。感觉这个笑话里透露了武汉人的小傲娇。但是,通过国粹京剧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徽汉二剧合流产生的来看,这武汉话和北京话也一定是有众多相似之处的。
02
一般都说啊,这个语言的形成,少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沉淀,还有地理风俗特征,武汉话,也不例外。有人开玩笑说,北方寒冷多风沙,说话时口型不宜太大,因此语音中多卷舌,鼻音重,怕这嘴巴一大,沙尘暴就进嘴巴里了;四川云贵多山,山上山下喊话,要着力提高语言尾音,更有山体回声,悠扬婉转,要不然山上怎么听得到呢;江南气候宜人,说话时可以细声慢语,美人又多,吴侬暖语,说话就如唱小曲一般。而武汉,当年是湖区,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多数武汉人必定靠湖而生,采摘莲藕,摸些螺蚌,打些野鸭,捞些湖鱼,于是,有了这样一幕,男人划着木筏下湖抓鱼,他的女人烤熟了一只野鸭,会对着湖面喊叫:“开饭了!快回来奇楼(吃肉)……”,率直响亮。四川话的尾音上扬,我们平原湖区,所以尾音都是下沉。
武汉话的这个语音语调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形成的,我不知道,但是武汉话的特点就是不分卷舌平舌,不分鼻音边音。我们没有卷舌,都是平舌音,也没有鼻音,都是边音。绕口令,十是十,四是四,用武汉话读出来,毫无难度,思四思,四四四。还有这样一句普通话,六个陆军到六渡桥喝绿豆汤,六渡桥是武汉汉口的地名。用武汉话读这句话,简直绝了!楼个楼军到楼豆桥活楼豆汤。有不有味。六、陆、绿,这到了武汉话,全部都是楼。
03
方言的形成,确实和文化也有关系。信了你的邪,都有听过武汉籍歌手段思思的这首歌吧。为什么武汉人喜欢把受不了你了,说成是我信了你的邪?因为我们这里2000多年以前是楚国,楚国是一个信奉巫鬼的民族,所以就产生了“信邪”这个词,我们楚国人是信邪的。慢慢的,就有了信了你的邪。同样是那个时候产生的,还有“不服周”和“秦是秦,楚是楚”,不服周就是不服气的意思。楚庄王当年可是问鼎中原,直逼洛邑,想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所以,您要问谁不服周天子?当然是我们楚国了。武汉人想表达一是一,二是二,说出来就是“秦是秦,楚是楚”。春秋战国,非秦即楚啊。
武汉话喜欢用数字,一把连是一起,二五点是说你傻,三不知是说偶尔,还有四不像,五更头,七月半,八面风,九连环,十不全,这些结合了天气,风俗,用的没有一二三开头的那三句多了。武汉人说话讲起礼性来,你家前,你家后,不讲客气起来,就是遣遣遣。我们把身材叫“条子”,长相称“麦子”,长得好看叫“刮气”被吓到了叫嘿我呢,《宋刻集韵》一书中记载,嘿,楚人谓欺曰嘿。
武汉人性格洒脱麻利,经常说“滴祏”。意思是说起来没完没了让人心烦。“滴”原是形容水落下的声音和雨声。《说文》:“滴,水注也。”段注:“俗称一滴曰一涿。音如笃即此字也。又作拓。音当洛反。”《汉语同源字丛考》:“今苏俗,谓雨声滴活也。”武汉方言把“不住嘴地说某一内容的话而让人厌烦”说成“ diduo”,当是这个“滴祏”。因为单调、重复的雨声与没完没了让人心烦的唠叨,在心理上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你滴拓滴祏个不停,烦死人的。”
武汉人夸你,会用“尖板眼”。尖,顶尖,突出;板眼,来源于汉剧,一板一眼,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形容做事循规蹈矩。年代久了,板眼也指心思、名堂了。所以“尖板眼”是夸你优秀,而“刷子掉了毛”——“光板眼”,就是贬义的歇后语了。
武汉话还喜欢用武汉的地名,比如两个人聊天谈论不到一处去,“别人说黄鹤楼,你说龟山头”;还有看笑话,叫“黄鹤楼上看翻船”。这样的俗语,也比较多。
方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武汉话如同武汉人一 样,爽直泼辣,处处透露着仗义大方,希望都能够交一个武汉的梗朋友,品一品地道的武汉话。
你的好友宁宁子拍了拍你
并请你帮她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