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堂】防风【转载】
【中药学堂】防风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别名
铜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屏风、风肉
产地
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地,以黑龙江产量最大。
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
内蒙古西部、河北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
采收
防风一般在冬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或春季在萌芽前采收。种子繁殖的防风需要第二年就可收获。
分根繁殖的防风,水肥充足,粗1.5厘米以上时当年即可采收,若是秋播的于翌年10-11月采收。
二月生芽,红紫色,作茹柔嫩爽口。三月茎叶转青,茎深叶淡,似青蒿而短小。五月开花,似莳萝花而色白,攒簇作房,似胡荽子而稍大。九月采根,似葵根而黄色。
一种石防风,生山石间,叶青花白,根似蒿根而粗丑。修治,去叉头叉尾,及枯黑者。叉头令人发狂,叉尾发人痼疾也。
炮制
防风
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生防风长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常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皮肤瘙痒等病症。
炒防风
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炒防风炒后辛散力减弱,有良好的止泻作用,主治久泻不止。
防风炭
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防风炭几乎无辛散作用,长于止血,多用于肠风便血,崩中漏下等病症的治疗。
性能功效
防风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功于解表祛风,胜湿,止痉。主要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等。
动摇飘拉,风木之本性也。防风入太阳兼达肺通肝,表解风疏,有甘辛温之力,寓宣于补,痹舒邪化随所引俱宜,且为脾胃引经。
风能胜湿,润可柔枯。防风能通行一身,为散药中润剂。主上部见血,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
凡风药皆能胜湿。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诸祛风之药,大多辛温而燥,而本品兼有甘味,温而不燥,药性缓和,故有“风药中润剂”之称。
本品在解表剂中常与荆芥相须为用,习惯常称为“荆防”,前者发汗之力较后者为著,且能透疹、止血;后者祛风止痛作用较优,表证身痛者尤宜用之。
黄润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
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与葱白能行周身。
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薢。
中医自古以来就将防风视为发表散风之良药。它既可以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又可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状。
防风治疗感冒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泡脚。取防风20克,水煎取汁泡脚。此外还有一方防风柴胡足浴可预防感冒。取防风、柴胡、紫苏叶和薄荷叶各10克去渣取汁泡脚。
因为人类存在着一些特敏体质,所以服用中药后个别人会出现过面反应。
常见中药过敏反应如:三七出现瘙痒、畏寒、发热、麻疹样丘疹;
天麻出现瘙痒、药疹、四肢隐疹、高热、面肿;
丹参出现瘙痒、四肢隐疹、高热、面肿;
甘草出现水肿、胸闷、哮喘。
防风出现恶心、面及手背呈红色斑块、瘙痒。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至今,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天之药”,每到立春时节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
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散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金代名医刘完素《宣明论方》。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用此方治疗面肿风,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
《成方切用》利用本方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
防风通圣散
为表里双解之剂,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
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
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分类
防风一般第二年将有80%以上植株抽薹(tái)开花结实,地上植株开花以后,地下根开始木质化,严重影响药用根质量或失去药用价值,为此两年以上除留种田外,要必须将花薹及早摘除。
一般见薹就打掉,避免开花消耗养分,影响根的发育。
未抽薹、开花的防风根部木芯较软,质地柔润,所以叫软防风,产地叫公防风。质量药效较好。
但是抽薹、开花之后根部较硬,有裂隙,所以叫硬防风,产地又叫母防风。
1、按生长环境,一般分为野生防风和家种防风。
野生根呈长圆柱形至圆锥形,下部渐细,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或“旗杆顶”,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有的秃净。
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体轻质松易折断,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质部浅黄色,形成层为棕色环,切片后形如鱼眼,所以叫鱼眼防风。
见放射状纹理俗称“菊花心”。气特异,味微甘。
种植防风因生长快,其根皮为黄白色或灰白色,多纵皱,少见细横纹及疣状突起根痕,无裂隙和放射状线纹理,质坚实无“菊花心”。
2、按产地可以分为:
关防风
系防风中道地药材,外皮灰黄或灰褐色深,枝条粗长,质糯肉厚而滋润,红眼圈和菊花心明显。尤以产于黑龙江西部为佳,其主根发达皮色棕黄菊花心明显,被誉为红条防风。
红眼圈:老药工术语红眼圈,即形成层靠外一层变成红棕色,新鲜防风根是白色的,没有红眼圈,久置后才会红眼圈才会越来越明显。
口防风
又名西防风,系主产于内蒙中部及河北北部、陕西、山西等地之防风,其表面色较浅,呈灰黄白色,条长而细,有的见分枝,顶端毛须较多又称扫帚头,环纹少于关防风,质较硬,不及关防风松软滋润。菊花心不及关防风明显。
以上均以根条平直肥大,皮细质糯,断面皮部色棕中心色黄,菊花心明显者为佳。药店饮片以直径较大且粗细均匀者佳。
水防风
又名汜水防风,主产于河南灵宝、卢氏、荥阳一带、陕南及甘肃定两、天水等地。其根条较细短,上粗下细呈圆锥状,环纹少或无,多分支,体轻肉少显木质。
以条长均匀,不带芦头,中间有黄色花纹者为佳。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2)风寒湿痹,风湿疹痒。
(3)破伤风,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酒剂、丸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为了庆祝成功、犒劳将士臣民,在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共商日后治国大计。
当各路诸侯会集于会稽山下共同欢庆时,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过水的防风未到。
大禹大怒,认为防风高傲小瞧了他。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杀死防风。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
防风当时在浙江,距会稽甚远,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钱塘江,苕溪发大水难以通过,故误了行程和会期。
防风被杀之时,人头落地,并从其体内喷溅出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
老百姓议论纷纷,说这是防风留给他们的神草。为了纪念防风,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