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人生 | 张玉波:碑帖相融,经典与特色辉映

# 张玉波

1993至2002年创办湖南九疑美术学院;2002年创办《绿天硬笔书艺》杂志,从事艺术书籍的编辑、出版、设计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永州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玉波艺术运营中心总监。

第二届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获奖作品

作品名称:学书偶得三则(行书)

其他入展&获奖经历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展入展

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获优秀奖

首届敦煌国际书法大赛获奖

湖南省第六届书法展获铜奖

湖南艺术年展书法展获银奖

首届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获奖

碑帖相融,经典与特色辉映 

“当前湖南省书法整体创作水平很高,能在第二届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上获奖,我感到十分荣幸。目前湖南省能够冲进全国大赛且实力强劲的书者非常多,而我有幸列入31位获奖作者之中,不胜欣喜。”张玉波致谢道,同时表示这项殊荣也带给他极大的激励鞭策作用,在今后的书法道路上,要不断地探索,不竭地临帖,时刻关注全国书法创作时态,努力提高并完善自己的创作水平。

#作品展示

张玉波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小学三年级开始练字,学习书画。但因身处偏远地区,没能得到高水平老师的指点,训练方法和理论观念都较为落后,因而进步甚微。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他才真正地接受到系统的学习和专业老师的指导。“我在翻阅书法报刊时,看见有关的培训招生信息,立马把握住机会。”1994年左右,张玉波前往青岛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办的中国书法进修学院的短期进修,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书法集训。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在青岛培训期间,赵雁君老师为班主任。“德艺双馨、成绩斐然的赵雁君先生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临帖创作,传授我们学书经验。在教学与为人处世各方面都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人格魅力也对我启发很大,从他身上受益颇多。”张玉波回忆道。

碑帖融合,经典与个性相辉映。张玉波早先临帖杂乱、繁多,效果也甚微,得到专业指导后开始主攻王羲之《兰亭序》及其手札,逐步深入到米芾、苏东坡,从东晋、唐代一直到明清,之后他深入研究适合自己的并具有特点的碑帖,又对敦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将极具个性的敦煌书法,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经典书法相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结构、笔法,让作品有了一定特色和韵味。

2000年左右,张玉波开始学习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作品,这二十年来他一直以何绍基书法为主,进行学习创作。在此过程中并辅之草书等其他书体作为补充,让自己的书法思考和创作不循规蹈矩,不陷入前人的枷锁困境,也有利于开拓新径,延展书风。

“碑帖之融合,实为相对书法之美以深入和统一,且对立面反差极大。”张玉波当前的书法创作正是崇尚碑帖相融的方法,即魏碑汉碑中厚重的笔法、结构,再兼容经典法帖之灵巧线条和动态结构,追求磅礴大气的书风,又携轻盈超脱的灵动性,达到相辅相成、多彩丰富的效果。

书法有道,艺无止境,坚守所爱,功不唐捐!

获奖者感言

第三届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作品征集

截稿倒计时:25天

点击下方 获取更多讯息 SUBSCRIBE to US

由受访者提供/图文资料|

杨梅/采写|

扶婧怡/排版|

扶婧怡/编辑|

(0)

相关推荐

  • 湖南中青年书法大展优秀奖作品高清欣赏

    湖南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大展 "优秀奖"作品选刊 曾齐娥 陈进 陈梅辉‍ 陈晓微 邓景星 冯高 冯再新 付力 过继祥 蒋青松 李正良 刘灿辉 刘国荣 刘武彪 刘专 彭茀禅 彭婷 彭新良 ...

  • 鬼针后人的离奇人生——张静波医生自述从医心路历程(上)

    第一次听到张静波医生的名字,是在和顺堂第一次内部学习交流会上.我这个人向来有种妄想症,总会先在脑子里构思出一个未见之人的形象.当时,我在脑子里构想出的张静波医生的形象是这样的-- 后来听说是个男医生, ...

  • 海尔集团战略部总经理张玉波一行到访长城所

    2019年1月3日下午,海尔集团战略部总经理张玉波一行6人到访长城所,同王德禄所长等5位所内专家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玉波总经理介绍了海尔平台化发展及布局,日日顺物流总经理冯贞远介绍了企业 ...

  • 张玉波| 抄歌本

    谁的青春不多彩!谁的青春没梦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诗以言情,歌以言志.我们这代人的时尚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而是抄歌本与抄诗本.我们的偶像不是周杰伦不是李宇春,而是以&quo ...

  • 张玉波| 货郎担

    每当听到著名歌唱家郭颂的那首<新货郎>歌--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 ...

  • 张玉波| 摊煎饼

    小时候,社会不发达,吃的用的穿的都要靠手工.那时候家家户户儿女多,三天一推碾,五天一推磨很正常.我家就有石磨一盘,煎饼鏊子一张,烙饼鏊子一张. 每当要摊煎饼时,母亲要头天下午最迟晚上就把用碾压碎的玉米 ...

  • 张玉波| 我家的大铁锅

    <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一播出,山东章丘大铁锅火遍中国大地.其实,我们小时候,家家都有一口或几口大铁锅.我们怀念的"小时候的味道",我们最喜欢的"妈妈的味道 ...

  • 张玉波| 乡愁里的湾塘

    "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那根丝线,缝缝补补的岁月还那么好看:乡愁是老家屋顶上那缕炊烟,远远近近的呼唤还那么温暖.乡愁是故乡门前的那条小河,活蹦乱跳的童年在心中撒欢:乡愁是老家树冠上那只鸟窝,岁岁年 ...

  • 张玉波| 曾经的灯光

    火的使用,让人类逐步摆脱了野蛮,走向文明. 灯的使用,让人们从此摆脱了黑暗,走向光明. 我们的生活史,就是一部照明的变迁史,一部光明的闪耀史. 据出土甲骨文记载,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会使用松脂火把照明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