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抽屉
有一次,两名同学主动说要给我收拾一下办公室,我同意了。她们先把大件物品放好,然后收拾小件,最后收拾我办公桌的三个抽屉,真是足够细心。他们把抽屉里所有的东西都翻出来,把没用的垃圾扔掉,再把每一样东西分门别类放进去。大功告成,学生说:
“老师,我可以借书柜里的一本书吗?”
“可以,你需要在借阅登记簿上记录一下。”
然后,她去抽屉里找这个本子。她先把最上面的打开,发现没有,又把中间层和最下面的打开,还是没找到。最后在中间的抽屉找到了。自己刚刚收拾好的抽屉,居然没有一次找到,年轻轻的,怎么会如此健忘?非也,这不是她的抽屉,所以她根本没必要记住。
发生了什么?也许她记得是放在最上面抽屉的,但这个记忆消失的很快。一旦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就对这个记忆不自信了。记忆有三个特征:①记忆的同时,遗忘也开始发生了。②容易记错,在记忆新信息的时候,和头脑中原有的信息发生了交叉。有时候,明明是自己记错了,嘴还特别硬。③容易记混,张冠李戴。
人一旦忙起来,东西就开始四处乱放了。办公室的柜子里,抽屉里,到底放着些什么东西,谁能回忆起来。一件物品实际上有两个存储的位置,一是物质实体存放的位置,比如在高处还是地处,二是这个位置信息必须记录在大脑中。只有物理存储地址和大脑的记忆相互支持,这件东西才可能被派上用场,否则,你只能与它邂逅才知道其存在。负责记忆的前额叶是我们高级大脑的一部分,它用来存储人生中最珍贵的信息才好,如果被生活琐事占据就太不经济了。我们经常连“有没有”这件事儿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有多少”、“在哪里”这些具体的信息。每一次搬家清理,总能淘到一些宝贝,同时也能翻出一大堆垃圾。我刚毕业时,用着一个退休的老师的办公桌。多少年了,钥匙在哪都忘记了,我只能撬锁打开他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大堆没用的东西。老主任退休,我接班儿,整理柜子,从里面翻找出很多过期的试卷报纸、废弃的硒鼓、一盒软磁盘,还有6箱打印纸(他存那么多打印纸干什么?)我叫来一个三轮车,光废纸就装了一车。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人人都在抱怨地方太少,柜子不够。人们一度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看连这个问题也捎带问一下:“空间都去哪儿了?”
设计建议:常用的存储,应该一目了然,借用感官记忆,比如三个抽屉联动打开,直接去抽屉里找,而不是去大脑里找。对长期存储而言,存储设备应该提示“有没有”、“有多少”这些信息。
在我看来,设计能做的很少。
理论标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