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玉璧 ,抄袭汉代就算了,还要画蛇添足搞点新花样!

宋代玉璧中蒲纹璧、谷纹璧、云纹璧、勾连云纹璧,以及“宜子孙”出廓璧的形制均可归之于仿古玉,它们或仿制汉代的同类型纹饰,或仿制汉代的玉璧形制,或在仿制汉玉纹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代新元素。宋代新出现的玉璧类型以螭纹璧为主,螭的形象多变,有减地加阴刻线与减地突起高浮雕两大技术系统,螭纹有单螭、双螭或子母螭,三螭之不同,有的还加刻谷纹、云纹作为底纹装饰。兽面纹璧和犀角纹璧也是新出现的类型。总的说来,宋代玉璧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宋代玉璧的基本尺寸

从尺寸大小方面考察,宋代玉璧无论是仿古玉,还是新创造的璧,都趋于小型化,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直径6厘米以下的有5块,6到10厘米的有11块,10厘米以上的有2块,可见直径10厘米以上的大璧数量其实很少。当然,这个现象不一定符合宋代玉璧类型的真实情况,《宋史》记载,有属于礼器性质、直径为一尺二寸的苍璧(直径30多厘米),按现有的宋代玉璧类型都是无法对应的。即使是朝廷用礼玉,也因玉料珍稀和块料大小的限制,存在尺寸不足的问题。从常理而言,宫廷作玉器用于祭祀等国家大事,可能是一个标准,而民间与官宦私家拥有的玉璧尺寸应该变小一些。不仅要考虑僭越的问题,从材料和价格上考虑,也可以大大降低购买成本。这些玉璧可能大部分也不是礼器用途,不是丧葬、祭祀、嵌饰之用,更可能用于装饰、佩玩,尤其是那种直径6厘米以下的玉璧及部分直径10厘米以下的玉璧,大概就是这样的用途。从价格上考虑,民间玉作坊产生的玉璧,被交易销售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了。当然,玉璧的体量只是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做工是否精细,是否为名工高手雕刻,花纹题材是否被市场接受等因素,都是玉璧能否被卖出高价的关键所在。

二、宋代玉璧的基本形制特点

宋代玉璧边廓(又称压边线)模仿战汉时期内外边起棱的技法,但轮廓的锋利与刚劲程度已大大减弱,边线不再整齐划一,出现大量宽窄不齐和边口变钝的现象。有些璧在轮廓线内外加刻一周阴刻线,使主体图案或纹饰与边廓保持距离;有的小璧更加简洁,抛弃轮廓线这种传统做法,或者在边缘内外减地降低,或者完全复古,秉用史前玉璧边缘内外整齐的做法,甚至加以推磨变得有弧度。玉璧肉体上除了大量采用减地隐起加阴刻线雕刻纹饰的技法(纹样不超过边廓),又新出现了剔肉突起的半圆雕技法,在螭纹璧上表现突出,有不少螭纹远远高于廓边。

三、宋代玉璧纹饰的发展变化

宋代玉璧的传统纹饰有蒲纹、谷纹、云纹、勾连云纹、螭纹、龙纹,新出现的纹饰有乳丁纹、犀角纹、变形回纹等。即使是传统纹饰,因时代气息的影响和砣磨碾刻工具与工艺的变化,外观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如蒲纹,格线的规整程度大大减弱,致使蒲纹或成为边角不甚分明的乳突状,或变成非常细密的谷点状,完全没有汉蒲纹棱角分明、形体规整、形状饱满的精气神;云纹大量沿用阴刻线技法,又出现了打洼挤压而成的阳纹线,阳纹线刻的弧度远不如汉代云纹挺劲,缺少弹性;卷云纹的如意式云朵布局比较拘谨,缺少空间的疏朗与琢磨的流畅,更趋于图案装饰化;大弧背勾连云纹较有特色,尤其是与乳丁纹组合的方式,是宋代纹饰中新出现的类型;谷纹形态仿战汉,有的已作简化,失去早期谷纹的韵味,有的卷旋有余,但缺少力度,乳突呈半球形,谷尾呈圆脊形。

宋代玉璧上较多出现高于轮廓线的高浮雕螭纹。螭纹在汉代较多以减地浮雕的形式出现在剑饰上,完整螭纹的汉璧并不多见,只有镂空璧上可以看到螭纹,且并没有出现高于轮廓的高浮雕螭纹。

宋代螭纹在汉唐形制的基础上有很大变革,威猛减弱,温顺增加,充满活力,动感的S形变得拖拉冗长,灵活多变的绞丝尾向卷曲卷云尾和花叶分叉型发展。宋代玉璧上的螭首有方首、虎首、尖首、猫面等,五官一般挤在头部前侧,吻部前突,眼有圆眼、卧蚕纹眼、管钻圆眼等,耳似云朵,额头上常有二字纹,阴线角作飘发状后伸压背,背上多有一条细长的阴刻线表示脊椎,四肢前弓后蹲或伸展压尾。为了表示肢骨的丰肌有力,还在关节处打洼涡纹,尾端一般长弧度翻卷成云朵,有的分叉似花叶纹,胫骨侧边常用细短阴刻线表示毛发。

兽面纹在宋代玉璧上并不常见,兽面基本还是模仿汉玉上的兽面,但已经失去往昔神秘狞厉的特征,仅仅用来装饰。

宋代玉璧上新出现的纹饰有勾连云纹加乳丁的图案,勾连云纹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汉代玉璧上多为阴刻纹饰,在剑璏上多用挤压打磨阳纹线,阳纹线两边砣磨。宋代的勾连云纹从卷曲形发展到如意云,深受唐代云朵纹的影响,同时还与桃形、心形等变形云纹。新出现的纹饰还有犀角纹和回字纹。犀角纹是在尖锥状阳纹角之下,打洼出阳纹线的云朵,是宋代加以简化创造的结果。

四、宋代玉璧的玉材选择

宋代玉璧的用料主要是新疆和田所产的白玉、青玉、青白玉,也有用白色透明水晶或花色玛瑙做的璧,数量较少,可能与辽、金政权流行使用水晶、玛瑙有一定关联。与汉代玉质较粗疏的幽青玉料不同,宋代玉璧的用料体积较小,玉质往往比较好,质地缜密细腻,油性足,色泽微透明,加之雕琢抛光用功显得温润华滋,往往是片雕玉器中用途特殊的一类艺术品,可能与玉璧的功能变化有着很大关系。现今发现的宋代玉璧,有的是官宦人家收藏,有的是供养人贡献给佛教寺庙的埋葬品,但绝大多数是民间作坊生产制造的可供流通的产品,玉料差的产品不容易交易销售。像仿古玉的透雕玉璧、兽面纹云纹玉璧等,制作精细,玉料珍贵,有可能是宫廷玉作工匠的手艺,用料有专门贡献渠道,也需要使用好料。

宋代玉璧用材出现了水晶质地,既是一种独创,又后乏来者,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水晶的使用范围。水晶在玉容器、动物圆雕和珠坠串饰上被长期使用。因其透明无光,硬度又高,不便于突显花纹图案,所以汉唐时期很少用来制作玉璧。

2016年5月2日,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古墓葬,后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区博物馆进行抢救性发掘,共从墓内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到南宋文物66件(组)。经证实,墓主人为 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于墓主人头部右侧的 投龙玉璧与水晶璧,它们外径尺寸一致,均配有青绿色编织绳,穿系方式相同。谁知如此相似的两副挂件却差着200多年,一为宗教古物,一为时尚配件,功用虽不同,却说明璧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投龙玉璧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玉璧:外径7.5厘米,孔径2.6厘米,厚0.7厘米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玉璧为青白玉,少量棕色沁。正面镌刻49字铭文,由外而内按顺时针排列成三圈:“大唐皇帝 昪谨于东都内庭 修金箓道场 设醮谢土 上仰玄泽 修斋事毕 谨以金龙玉璧 投诣西山洞府 昇元四年十月日 告闻”。

李昪原是南吴大将徐温养子,取名徐知诰,927年掌朝政,拥杨溥称帝。937年,徐知诰废杨溥自立,吴亡,即位于金陵,更名诰,改元昇元,国号齐。939年,复姓李氏,更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这块玉璧,就是改国号为南唐后第二年,李昪在一次投龙活动中的重要物件。铭文清楚交代940年10月某日,南唐皇帝李昪于扬州宫廷内建道场设醮修斋完毕后,将金龙、玉璧投到西山洞府,感谢苍天赐予国土,并祈祷苍天庇佑江山永固、国运昌隆。

投龙活动是道教斋醮仪式中的重要程序之一,是在举行斋醮科仪祈福禳灾之后,将满载祈者愿望的简,与龙一起投入名山大川、岳渎水府,龙为驿骑,负载简文上达神灵。道教投龙活动基本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流行于民间。唐代帝王崇道,投龙活动始走入宫廷,成为一项法定的国家大典。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龙的记载,以武则天、唐玄宗为最。封建统治者为国斋醮除求自身的福寿外兼祈国家的太平。

早期的投龙活动为投龙和简,按投放地的不同,分投山简、投土简、投水简,告祈天、地、水三官神灵。“金龙”起到的是“邮差”的作用,而“简”是写有祷告文字的书信,人们通过把“简”连同金龙一起丢到神灵居住的地方,让神灵能知道自己的心愿。

唐 赤金走龙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投龙开始出现玉璧。反映武则天投龙活动的唐 《岱岳观碑》即有“投龙荐璧”“于名山大川投龙璧”“金龙玉璧并投山讫”的记载。唐玄宗时道士张万福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有 《金龙玉璧简文》记载:“简者求事之词,璧乃质诚之信,龙即传奏之驿”,说明了简、璧、龙各自的作用。而李昪投龙仪式则直接把告文刻在了玉璧上,是合简、璧为一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投龙玉璧实物,对研究道教投龙具有重要意义,可惜与玉璧捆绑在一起投放的金龙不知所踪。

这件南唐的投龙玉璧为何会出现在 南宋赵伯澐的墓中呢?也许与北宋晚期兴起的金石学有关,文人士大夫以收藏古物为时尚,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中亦出土不少古物。从墓中出土最重要的位置来看,这块玉璧是赵伯澐生前至珍之物,还专门为它配了一个卷草纹玉管,并用一条精致的丝绳带穿孔而过系结玉璧,绳端坠着葫芦状穗子。这条绳带沉睡千年而宛如新编,令人惊叹不已。

水晶璧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水晶璧:外径 7.5 厘米,孔径 3.2 厘米,厚 1.2 厘米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水晶璧质地纯净光洁、晶莹透亮。相似的水晶璧在江西上饶茶山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諲墓、南京西天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浙江湖州吴兴区漾西宋墓、庆元会溪南宋胡纮妻吴氏墓都有发现,唯一的区别是上述水晶璧均为孔壁对称内削,而赵伯澐的水晶璧孔壁垂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墓中都仅存水晶璧,而 赵伯澐墓的水晶璧以一根精致的丝绳带穿孔而过系结,丝质编织绳带保存完好如初。这为我们清楚展示了水晶璧的功能是压制飞扬的轻薄丝绸衣物,同时也是一挂美观时尚的佩饰。这样的图像资料我们可以在 山西大同西环路辽晚期壁画墓中寻到,墓室西壁、东壁绘有挂置数件衣、裙的衣架,衣物间挂有环形佩饰,似为玉璧或水晶璧挂件。图中绳带的系结方式与赵伯澐墓不同,但似乎末端同样垂有穂子。

南宋璧形水晶饰

江西吉水李家山南宋墓出土

这件系绳带水晶璧的发现为我们解决了功用上的一大疑惑,这提示我们另一类椭圆形水晶环应该同样是挂件。这类外廓椭圆形,内孔海棠形,整体呈剑环式的水晶在 江西吉水李家山南宋墓、 浙江东阳湖溪镇罗青甲南宋墓、 衢州坝下村都曾出土。尤其是 江苏武进村前蒋塘1 号宋墓出土一大一小2件无色透明水晶,因与毛笔、墨块、端砚等文房同出, 研究者据此推断为镇纸。如今看来,挂件的功用更为合理。

下面六十块玉璧,静静观之足矣!

1961年, 鲁国故城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对鲁故城开展了大规模的勘察,共清理周代墓葬128座,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墓有殷商风格,应是分封给伯禽和族人的墓。乙组和关中地区周墓类似。

其中乙组52号墓中,墓主身下出土了一枚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度0.6厘米-0.7厘米。是目前为止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

鲁国大玉璧 战国晚期 山东博物馆

大玉壁分为内、中、外三区,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中间饰谷纹,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龙尾两两相交,形成二方连续,是典型的战汉时期的玉璧,也是目前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一、作用

《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简单来说,一块玉璧左边玉部分,中间孔,右边玉部分的的比例是1:1:1,玉瑗则是1:2:1,玉环是1:4:1。

鲁国大玉璧 战国晚期 山东博物馆

左中右是不是1:1:1

玉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几种,一祭天,二殓葬,三朝贺,四纳聘,五馈赠,六装饰。祭天和殓葬往往密不可分。后面四点其实从成语“珠联璧合”,“卞和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都可以看出来玉璧的其他作用。

我们的古人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崇尚玉器。 《荀子·德行》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和这块大玉璧的时间差不多。大概成书于两汉时期的 《周礼.春秋.大宗伯》也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璧 新石器时代 牛河梁遗址 辽宁省博物馆

和大玉璧一同出土的一共有18块玉璧,大玉璧放置于墓主人的身下。古人认为用玉殓葬一是防腐,二是通过玉璧礼天的作用让墓主人的灵魂得以升天。以此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升华。

二、发展

玉璧的整个发展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创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①初创期

在良渚文化之前,玉璧很少见,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玉璧大量出现。我们现在不能确定良渚时期对玉璧的功能定义是怎样的,但确切无疑的是殓葬作用。

良渚玉璧 良渚博物院

斜边玉璧 良渚文化 良渚博物院

2019年7月,浙江湖州菱湖镇出土了一块直径26厘米的大玉璧,经确认属于良渚文化,不过目前除了新闻,还没有太多的信息。

湖州菱湖玉璧 良渚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

②发展期

夏商周直到战国中前期,玉璧都不多,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有一些凸领玉璧,除了中原,在四川的古蜀国金沙遗址也有出土。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壁无纹,小壁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

凸领玉璧 商代晚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凸领玉璧 西周初期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龙纹白玉璧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这件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的 龙纹白玉璧,应该是西周中晚期周王室御用的玉器作坊出品,应该是周天子赏赐给虢国国君的,为目前所见先秦玉璧中的绝品。

玉瑗 春秋 河南博物院

青玉蟠螭纹璧 春秋 河南博物院

这两块出土于 河南淅川下寺的 玉瑗和玉璧,刚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蟠螭纹向后面双龙纹过度的过程。

三、鼎盛期

战国中晚期,随着铁器的大量应用,大规模开采矿石成为可能,这一时期玉璧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纹饰丰富,有弦纹、卧蚕纹、云纹、谷纹、蒲纹、绳索纹、龙纹、螭虎纹、一首双身龙纹和鸟凤纹等。鲁国大玉璧正属于这个时期。

然而鲁国大玉璧是战国最大的玉璧,西汉以后比它大的玉璧还不少。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最大玉璧,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玉璧,直径33.4厘米。鲁国大玉璧大了1.6厘米,南越王墓墓主身下虽然也有玉璧,但最大的这块玉璧出土于棺椁内墓主人头箱之内。两者都是三区玉璧,纹饰也没什么区别,属于常见的玉璧纹饰。

南越王墓大玉璧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南越王墓大玉璧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谷纹玉璧 战国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谷纹代表了对农业的重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的玉璧纹饰和春秋战国并没有太本质的区别,除了尺寸变大以外,主要的变化是材质的增多和玉璧的装饰。比如下面分别从河北保定中山靖王刘胜,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刘郢,江苏盱眙江都王刘非墓都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璧,有玉璧,琉璃璧甚至银璧。

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

河北保定中山靖王刘胜墓

河北博物院藏

这块料本身并不比大玉璧小

兽面纹青玉璧 西汉 狮子山汉墓

徐州博物馆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可能是现在出土的汉代玉器里最好的。油亮翠绿,观感非常好。

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 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

定州博物馆

高30.5公分,尺寸也非常大。

银璧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

南京博物院

银璧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

南京博物院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琉璃璧 汉代

南京博物院

四、衰落期

唐代以后,玉璧不再受到重视,其殓葬属性已经基本消失。

玉璧 唐以后


古玉虫

致力于中华古玉的研究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6

    99.玉带钩 西汉中期 左∶长6厘米 厚1.3厘米 中∶ 长 4.2 厘米 厚0.6厘米 右∶ 长 5.8 厘米 厚1.8 厘米 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Ⅰ号墓出土 河北省博物馆藏 皆白玉琢成.左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部分3

    玉圭明代早期 高15.8.宽4.8.厚0.8厘米 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现藏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长条形,顶为三角形.双面各饰五排谷纹. 双兔纹玉佩明代早期 直径5.5.厚0.5厘米 湖北 ...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 南北朝)2

    21.玉剑璏西汉前期高4.2 厘米 上宽4.3 厘米 下宽5厘米 中厚1.2 厘米1972 年湖北省云梦县大坟头1 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青色,略呈梯形,上端侧面有三个小圆孔,两面均阴刻几何形云纹.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0)+湖北+湖南部分2

    蛇形玉饰商代早期长9.长径1厘米 湖北省武汉市黄陵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现藏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色,质地均匀.蛇形,尾端残.横截面呈椭圆形.首端为蛇头,两侧圆凸表现双眼,中部以阴刻表现双身围绕. ...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南北朝)8

    139.玉璧 西汉中期 直径 16.8厘米 厚0.5厘米 1975年湖南省长沙市咸家湖曹嬛墓出土 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藏 玉青色.两面雕琢相同的纹饰.内区为蒲纹;外区为双线阴刻三凤纹,三凤大小相等,形状 ...

  • 西汉羊脂玉九龙玉璧:汉代宫廷藏玉、九条穿...

    西汉羊脂玉九龙玉璧:汉代宫廷藏玉.九条穿云璃龙:寓意九五至尊!雕刻技法运用:汉代浮雕搭配了镂空雕.西汉拉丝工艺!国宝级高古玉共赏!#高古玉# #收藏# #​我要上头条#

  • 收藏殿堂 | 古蜀玉璧还是汉代玉璧?需要更多的物证支持

    这几件玉璧玉瑗的确具有明确的从西周到东周乃至汉代玉器的特征.如果哪位古蜀玉器藏家有类似的物证愿意与大家分享请与笔者联系. (2) 与上面玉璧同出的具有明确的古蜀玉器特征的其他玉壁玉瑗: 这些同出的古蜀 ...

  • 宋代玉璧 ,少了份神秘 ,多了份文气!

    宋代玉璧中蒲纹璧.谷纹璧.云纹璧.勾连云纹璧,以及"宜子孙"出廓璧的形制均可归之于仿古玉,它们或仿制汉代的同类型纹饰,或仿制汉代的玉璧形制,或在仿制汉玉纹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代新 ...

  • 汉代和田羊脂玉玉璧!汉代拉丝工艺搭配浮雕...

    汉代和田羊脂玉玉璧!汉代拉丝工艺搭配浮雕.镂空雕:九条穿云璃龙若隐若现.收藏级高古玉欣赏!#高古玉# #收藏# #我要上头条#

  • 宋代玉璧,你见过吗?

    宋代玉璧中蒲纹璧.谷纹璧.云纹璧.勾连云纹璧,以及"宜子孙"出廓璧的形制均可归之于仿古玉,它们或仿制汉代的同类型纹饰,或仿制汉代的玉璧形制,或在仿制汉玉纹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代新 ...

  • 宋代玉璧 ,你见过吗 ?

    宋代玉璧中蒲纹璧.谷纹璧.云纹璧.勾连云纹璧,以及"宜子孙"出廓璧的形制均可归之于仿古玉,它们或仿制汉代的同类型纹饰,或仿制汉代的玉璧形制,或在仿制汉玉纹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代新 ...

  • 一块汉代玉璧5377万,让普通藏家望尘莫及:了解汉代玉器还是看看这里的出土器

           4月22日上午10时,在香港苏富比一件"东汉「延年」龙凤纹璧",以其精湛的工艺,拍出了5377.1万港元. 承诺:只卖真货,假一赔十喜欢精品寿山石,请加美女微信交流 ...

  • 汉代玉璧多用游丝毛雕工艺装饰,尺寸适合佩系的重环璧数量相对较

    汉代玉璧多用游丝毛雕工艺装饰,尺寸适合佩系的重环璧数量相对较

  • 汉代玉璧配件图片赏析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玉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良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