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反思
受昆明教科院之邀与昆明市十四个区县及教科院的教研员和科研员分享教研创新的“顺义经验”。
说实话,与教研员交流我有点发怵。一是因为教研员见多识广而且自身素质很高(没两把刷子很难在这个岗位立足),能够得到教研员的认可绝非易事;二是因为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人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比如我,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以发现别人的不足为自己的职责。再好的课都能够挑出毛病,以前我曾为此自豪,现在因此而鄙视自己。主要因为这两点,每次与教研员交流,我总是谨小慎微的,态度谦虚,字斟句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昆明的同行非常宽容,给我以热情的鼓励,让我倍受鼓舞,分享的过程大家都很开心。开心就好,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教育,不管是面向成人的还是针对孩子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开心。连心都打不开,那就不要谈别的了。教育可以也必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听您这么一说,教研也挺有意思的。”回来的路上,一位彝族同行对我说。他的话让我很开心。
从教科院步行到宿舍大约十分钟的路程,路边就是美丽的翠湖。湖边游人如织,密密麻麻的海鸥上下翻飞,与游人嬉戏。有人举起一块面包,立即有一群海鸥飞来,在他的头顶盘旋,啄食手中的面包,有的则大胆的停在他的头顶、肩膀、胳膊上。有人把面包掰成小块,用力向空中抛洒,便有更多的海鸥飞来,有的俯冲而下,有的奋力向上,有的在空中急转,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准确的把面包碎衔入口中。海鸥叫,游人笑,好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陪我回宿舍的谢院长说,这是著名的红嘴鸥,它们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到昆明翠湖过冬。
晚上,在宿舍接待几位昆明同行,话题还是教研。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他们相比,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简直是太好了。他们一个县只有5名教研员,同样都要负责中小学教研工作,教学视导、教研活动、质量监控等工作一样不少。当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就有5人时,他们羡慕并且慨叹。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跟我探讨相关教研工作的细节,并把他们的一些做法和我交流,还提出他们的一些具体问题让我帮忙出主意。
我很感动。作为同行,他们对工作的执着,他们振兴区域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敬佩。“顺义经验”也许真的不适合他们,但他们没有一下子排斥,而是积极的从不可能中挖掘可行的因素。他们不抱怨,也不放弃,积极寻找对策。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精神。他们走后我打开“教育人生”,看到整整一个屏幕的留言,都是昆明同行发给我的。有的是鼓励,有的是打招呼,有的是探讨问题,我一一回复,但觉得自己的话很空洞。面对这种胸怀和这种精神,我有点不知所措。
协商教研、精准教研、对话教研、立体教研、项目教研,与同事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大致形成了这些我们称之为“顺义经验”的做法。此时,躺在昆明的宿舍里,感受春城前所未有的冷,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顺义经验”好像缺了点什么。协商教研,通过协商的方式唤起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成长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精准教研,从改变教研的切入点到改变教研的落脚点,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对话教研,秉承“让教师说话比让教师听话重要100倍”的理念,形成集体智慧,催生个体创造;立体教研,其背后是立体育人的愿景,倡导整体备考而不仅仅是集体备课;项目教研,用教研撬动课堂,用项目攻关的方式开展教研。所有这些,大多集中于方法和技术,似乎缺了点胸怀和精神。
早晨,在楼下等车,又遇见几个昆明同行,热情的递给我云烟。“来云南就要抽云烟。”他对我说。教育与生活,都需要胸怀和精神。
向同行致敬,向胸怀和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