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焦虑

老师的焦虑

作者:李广生

教师的焦虑具有隐形的特征,也许你不相信,站在你面前的这位侃侃而言的教师,正在被焦虑所困扰。在一次教研活动的间隙,大家聊起失眠的话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那么多的人有着相同的苦恼。忙忙碌碌一整天,到家应该倒头便睡,为何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我认识一位年轻教师,她是教师群体中积极进取型的教师。课堂上她精力充沛、妙语连珠,学生们积极踊跃,气氛非常活跃。在教研组中她与同事相处融洽,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她还经常代表学校在公开场合发言、交流经验。学生心中的好老师,同事心中的好朋友,领导心中的好职工,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优秀的,也是幸运的。但一次深度交流之后,我发现在她春风得意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焦虑。

她告诉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己总有如履薄冰之感,她担心自己的课堂不够精彩,让听课的人失望;她担心学生的成绩下降,无法跟领导和家长交代;她担心自己的发言考虑不周,或是违背领导意图,或是没有对应该感谢的人表示谢意,让人说她得意忘形、忘恩负义;她担心上课时突然一个孩子冒出一个陌生的问题,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遭到别人的耻笑;她说自己想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安安静静的上几节课,但又害怕不被认可、被忽视、被边缘化……

我对她说,所有这些担心都是不存在的,是她多虑了,没必要用这些自己假想出来的困境折磨自己。课上不出彩又能怎么样,精彩纷呈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被学生问住不是很正常的吗,教师也要有不懂不会的嘛,教师也不是神。我甚至对她说,你以为大家都在认真的听你的发言吗?你担心领导不满意、同事不高兴,其实人家根本没听你讲什么。看着她一脸无奈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话对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外表光鲜,内心焦虑,不知道有多少教师像她一样。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教育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想不焦虑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把教书育人当成混饭吃,否则多少会有些焦虑。“知识改变命运”,不知何人从何时起把这句话偷换为“教育改变命运”,让教育承担起这份责任,并把最重的甚至全部的责任都压在学校教育身上,学校又把它转嫁给教师,教师因此成为改变命运的主体。在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因此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这份沉重的责任,怎能不让人焦虑。不仅如此,教育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意味教师还肩负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一名“小老师”,左手握着家族和个人的命运,右手握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谁能想到教师居然是个“要命”的职业,“压力山大”是自然而然的,焦虑因此是不可避免的。

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就像适度的压力可以产生动力一样。但也不可否认,过度焦虑会侵蚀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过度焦虑会让教师觉得力不从心、效能感下降、安全感缺失,出于自我保护(调节)的本能而逃避责任、淡化使命。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因此庸俗化、功利化,成为一种装饰或某种借口。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焦虑可以传染,像病毒一样在群体间蔓延,让压力核心之外的教师也产生焦虑情绪,从而进一步放大焦虑,导致焦虑成为群体的共同感受。我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教师,因各种原因从教学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从事教辅工作。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工作量减轻了很多,直接的压力也缓解了很多。但轻松只是暂时的,一段时间(也许仅仅是一个学期)之后,他们重新感受到焦虑,并且增加了失落感的成分,有些人甚至认为还不如在一线工作,哪怕苦点累点,嘴上却不肯承认。

校长同样不能幸免,只不过他们的掩饰能力更强一些,不肯暴露自己软弱的一面,硬扛着。因为不能排解或无处排解,焦虑对他们的伤害可能更大。常听有人说,某某当上校长之后脾气大了。也许这并不是简单的官僚主义作风,而是他们化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加剧群体焦虑的一个诱因。

那些默默无闻的教师,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心如止水波澜不惊。自己的职称、学生的成绩、领导的态度、同事的评价,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就像在工作中默默奉献一样,在焦虑面前他们默默承受。焦虑像无处可逃的魔咒,侵袭着教育岗位的每个人。

教育之外的人很难理解教师的焦虑,在他们看来,教师是相当轻松的一份工作。任务不重、压力不大,他们通常这么认为。不要武断的认为这是他们不理解教师的原因,公众的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教师焦虑的根源在教育内部。警察的压力人们理解,医生的压力人们理解,公务员的压力人们理解,因为他们的压力是社会所赋予的,而且是显性的。教师的压力之所以不被局外人所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为自己施压。

成绩是让教师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想知道成绩的急切心情甚于学生。学生高高兴兴的放假回家了,考得好不好很多孩子并不在意,教师却在反复追问:“成绩出来了吗?”仅仅看到自己的成绩还不满意,重要的是看到别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成绩的排名。成绩好不好对教师来说不是绝对概念而是相对概念,只有比别人好才叫好。或是可以这样说:只有别人不好自己才能好。我们可以还原一下教师看到成绩时的心理。一个老师首先看到了别人的成绩:成绩好,他心里一沉,不由自主地想:我的成绩会不会比他差?成绩不好,心里还是一沉,不由自主地想:我的成绩会不会更差?一个老师首先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成绩好,先是一喜,紧跟着就开始担忧:别人的成绩会不会更好?成绩不好,先是失望,紧跟着就是盼望:别人的成绩也许更糟。教育之外的人绝不会想到教师看到成绩时心理居然如此复杂,无论看到自己成绩还是别人的成绩,无论成绩好还是不好,教师心理都不轻松。焦虑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慢慢滋生。

教师评价可谓是千古难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的成效可能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这也就意味着评价教师不能着眼于一时一事。通过一节课、一次考试根本无法判断一个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更无法对一个教师是否尽心尽力做出评判。但事实上我们通常用一节课、一次考试评价教师。有的教师“一课成名”,一夜之间名满天下,而且靠着这节课走南闯北;有的教师“一试成名”,凭一次考试成绩而跻身优秀教师行列,而且是一好百好,好上加好,只要成绩好,其他的好随之而至。所以,但凡有外人听课,教师都非常紧张,因为他们深知,既然可以“一课成名”,那就可能一课而身败名裂;但凡有考试,教师们更是紧张,因为他们深知,既然考得好会一好百好,那考得不好就可能满盘皆输。有人听课,教师比学生紧张。组织考试,教师比学生担心。这是局外人不可理解的,也是让教师产生焦虑的原因。

评在教师管理与评价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评出来的。职称、骨干、优秀、先进都要评;课、教案、论文、课题、班级管理也要评;评价主体日益多元,领导评、专家评、同伴评、家长评、学生评,大家都来评价老师。作为一名教师,那就意味着你的所有工作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人的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你会不焦虑吗?评就意味着比,比就意味着只有战胜对手你才能脱颖而出。对手是谁?就是坐在你办公桌对面和你一样兢兢业业的同事。平时你们是好朋友,大家共同研讨学习,共同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你们亲如兄弟姐妹,但注定要在每个学期,你们成为对手。名额有限,或是你,或是他,总有一个要胜出,总有一个要失败。你非常清楚,你们之间论能力、论水平、论态度,都在伯仲之间。他胜了你败了,你会平和吗?他败了你胜了,他会平和吗?作为朋友,你希望他成功,作为对手,你希望他落选。如此的纠结又怎么会不焦虑?

已有研究表明,中国的教师虽然很忙很累,但教学任务并不很重,至少与忙和累的程度不相匹配。这说明校长也好、教师也好,都要拿出很多精力投入到非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不能耽误,非教学事务那么多,也不能耽误,如何协调、如何取舍,让教师颇费心思。不仅如此,杂事太多还让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到威胁,自我认知受到挑战。这些都可能导致焦虑的产生。

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教师的焦虑更重要的来源在于教育内部。虽然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给教育带来巨大压力,但教育内部的自我施压才是让教师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是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固然可以部分的缓解这一状况,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还要从内部入手,改善教育的内部生态,走内外兼治的路子。基于信任的教师管理,基于自主的专业发展,有助于教师摆脱过度焦虑的困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