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前路无知己

过原创的人生
原创是一种态度
摘要:下午,回到单位,翻开以前的博客,看到这篇文章。写于七年前。其中的一些观点,如今再看,稍显稚嫩,但最后的这段话,还是打动了自己:人在旅途,眼睛常常望着远方、高处。风雨袭来,又会把头扎得很低。俯仰之间,竟把身边的美景等闲放过。

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广生

京东平谷的北部,与河北兴隆接壤的地方,有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因为山上长满了玻璃树,所以名为玻璃台村。

玻璃树乃是家乡的称呼,学名无从得知。请教两位自称“山里人”的朋友,也含含糊糊,说不清楚。我估摸,之所以叫玻璃树,因为它的叶子,俗称玻璃叶。为什么叫玻璃叶呢?因为叶子风干之后,微微泛黄,依然碧绿,薄如蝉翼、脆如玻璃,稍稍一碰,噼啪作响,发出玻璃破碎的声音。观其色、取其形、闻其声,遂名之为玻璃叶,生长这种叶子的树,干脆叫作玻璃树。

玻璃叶有两大功效,一是保存水果,二是加工食物。山楂啦、苹果啦、柿子啦、大枣啦、鸭梨啦,各种水果下树之际,把玻璃叶垫在山民自己编扎的荆条筐内,水果放在其中,上面罩上一层玻璃叶。用玻璃叶保存水果,通风透气,经久不腐,保持水分,增加甜度,水果包在玻璃叶里,像是宝宝躺在妈妈柔软的襁褓中。经过漫长的冬季,叶子的水分蒸发干净,变得干薄脆硬,好似玻璃,但不改本色,就像为儿女操劳一生的母亲,满脸沧桑,依然保持一颗柔韧的心。来年早春,打开玻璃叶,橙黄的大梨、紫红山楂、饱满的枣子、娇艳的苹果,水灵灵、鲜艳艳,令人垂涎欲滴。咬一口,清脆、甘甜、浓香、多汁,只有用玻璃叶保存水果,才能达到有如此效果.。

玻璃叶熏蒸后散发一股特殊的香味,沁人心脾。早年间,家乡人蒸制食物,比如蒸包子,从来不用屉布。再好的馅料、再好的面粉,做成包子,放在屉布上蒸,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屉布的味道,老人们拿在手里,摇头叹息,“这么好的东西,糟践了”。笼屉上铺上一层玻璃叶,包子放在上面,上火蒸制。揭开锅盖,水气腾空而起,小屋里顿时溢满清香,那是玻璃叶的香味。脑海中经常缭绕着这样一幅景象:氤氲的蒸汽中,母亲俯身捡拾包子。看不清她的脸,只见她灵巧的手,快速的翻动包子,包子像长了翅膀一样,翻身一跃,自己跳到锅台上的排笪上。几个孩子,站在锅台的另一侧,睁大眼睛、咽着口水,恨不得一头跳进锅里。悄悄的把手伸向排笪,“啪”的一声,被母亲打中手背。至今我都非常奇怪,雾气绰绰,人影难辨,母亲如何在忙碌之际,对我们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呢?或许,这是母亲的天性,是神赐与母亲的感知儿女的特异功能。在玻璃叶上蒸过的包子,即使少油缺肉,也让人唇齿生香。香的浓郁、香的纯粹、香到心坎里。

玻璃台村的东北,有一座山,山峰耸峙,名为东指壶峰,据说是平谷第一峰。这个名字很特殊,想必有些来历,但不清楚,也许为壶状,壶嘴向东。但观察多次,竟未见端倪,是眼拙?是心笨?抑或另有涵义——管它呢,总之峰峦叠翠、林壑优美,是个好地方。有水泥小路通向山顶,曲曲折折、穿林绕岭、时隐时现、时险时缓。走在小路上,鸟鸣、松涛,绿树夹道、浓荫蔽日,如行画中。山顶有一小亭,登临四眺,群山一览,心胸开阔,豪气顿生。亭栏下方,多有题刻,其中一段,记忆颇深: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投者,谓之知音。

小亭不知何人所建,想必用心良苦。会当登临绝顶,常怀万千感慨,或忧国忧民、或追远怀人,或壮志凌云、或郁结于心。豪情也好,忧思也罢,感叹之后,恐怕要到小亭内稍事歇息。倘若此时,依旧目光如炬,寻望四方,或是忧心忡忡,埋头沉思,都不会见到这句话。它题写在亭栏下方,凹进去的,只有在俯身的同时抬眼,方能得见。小亭的建造者,似乎正是如此用意,让仰望者俯身、让埋头者抬眼,省察自我,返观内心——茫茫人海,知音几人、知己何在、知心有谁?

没有考证过这段话的出处,也没有深思过知己、知心、知音三者的区别,却清晰记得,初见这三句话时,内心怦然一动。眼前,山岚起伏,天地茫然,耳畔,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心中,千丝万缕,杂乱一团。坐在亭栏上,低头随意一瞥,那行字跃入眼帘,当即目瞪口呆。那些是是非非,那些恩恩怨怨,转眼间随山风烟消云散。人生在世,光阴流转,物是人非,我心何在?可欲者无限,交游者甚多,有人谓我何求,有谁谓我心忧?

知音的典故脍炙人口。伯牙鼓琴,子期听琴 。伯牙志在高山,子期说“巍巍乎高山”;伯牙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乎流水”。二人遂成知音。子期亡故,伯牙断琴,千古知音,遂成绝响。知音建立在志趣相投的基础上,几乎是艺术家的专利。两个有共同追求、相同爱好的人,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引为知音。一首诗、一张画、一幅字,别人不知所云,或不屑一顾,知音则视如珍宝、品味把玩。自古以来,文人相轻,于是便有“知音难求”的遗憾。唐代苦吟诗人贾岛在他的两句诗旁批注: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两句诗,十个字,竟推敲三年之久,只求知音欣赏。由此看见,艺术家对知音的渴求是多么强烈。这两句诗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表现了作者的清寂和寥落的心情。好不好?我认为很一般,远没有旁注富于情趣。之所以广为流传,不是因为诗写的好,而是因为旁注写的好。这样一看,我就不是贾岛的知音。知音是艺术家的专利,我辈粗俗之人,音律不通、书画不懂、粗知诗文,也就不敢奢求知音了。

知音不可求,知心可否?知心是英雄的追求。岳武穆有词:欲把心事赋瑶琴,知音绝,弦断无人听。岳飞是否会弹琴,无从知晓,即便会,恐怕也不是想让人欣赏他的琴声,而是希望有人理解他的心声,即,“饥餐胡虏肉”的壮志、“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岳飞是大英雄,他要寻找的,不是懂其琴声的知音,而是明其心志的知心。王国维说,古今中外,成大事也作大学问者,所要经历的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英雄往往最孤独,他们需要理解和支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也就是所谓的知心朋友。何谓英雄,曹孟德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样的胸怀和志向,凡人只能高山仰止,而无法理解。因此英雄才有“相知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的慨叹。我辈平庸之人,胸无大志、浑浑噩噩,惶论英雄,知心也是不敢奢求的。

没有艺术家的才情,知音不可求,没有大英雄的志向,知心不可求,普普通通的我们,唯一能求的,恐怕只有知己。何谓知己?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知道你、理解你、懂你的那个人。怎样才算知道呢?所谓知道,实乃包容。你的快乐和幸福,痛苦和忧伤,我不懂,也不问,只是与你共同分享、和你一起面对;你的想法我不理解,你的做法我不支持,但是造成的后果我接受。这就是包容。真正懂你的人,其实不一定懂你,只是能包容你。

知己与志趣无关。你爱诗文书画,我好美酒豪饮,仿佛不是同道中人,却彼此明心见性;知己和事业无关。你有雄心勃勃,我图安逸快乐,好像人生背道而驰,却彼此心心相印;知己是普通人的事情,是普通人的感情。跳出是非恩怨,洗尽滚滚红尘,彼此相互包容。玻璃叶是小苹果的知己,所以把小苹果保护的水水灵灵;母亲是孩子的知己,所以洞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夫妻间、同事间、朋友间,网络上偶然相识的陌生人之间,都可以成为知己,只要能够相互包容。

人在旅途,眼睛常常望着远方、高处。风雨袭来,又会把头扎得很低。俯仰之间,竟把身边的美景等闲放过。从小亭子走出来,玻璃树漫山遍野,玻璃叶随处可见,忽然想起了那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

刘东生简介
刘东生,1977年生于怀柔,1998年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就职于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北京市平谷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平谷区教育系统摄影协会会员。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刘东生摄影作品。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