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因教材而被人记住,也因教材而被人误读 | 凤梨·早茶夜读453

453丨呼兰河传

凤梨金句

《呼兰河传》

是萧红在时代大潮中的格格不入


《呼兰河传》:

因教材而被人记住,也因教材而被人误读

文/ 凤梨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凤梨。

我们今天要聊的小说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想必是很熟悉的,很少有哪部小说有多个片段被选入语文教材,《呼兰河传》就有两个片段入选,一个是《火烧云》,一个是《祖父的园子》。不过知名作家们往往是这样,因教材而被人记住,也因教材而被人误读。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呼兰河传》,看看今天我们通常是怎么读它的。这部小说在民国小说里是很特别的一种,如果不刻意强调它是小说,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读。因为它既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没有核心的人物或者故事,整部作品都由一些看似闲散的回忆片段拼接而成。茅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但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拥有更为“诱人”的东西,什么更“诱人”的东西呢?按茅盾的话说《呼兰河传》:

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的这句评价虽然还是有点儿笼统,但确实把握住了《呼兰河传》最显而易见的气质,它有着叙事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东北小镇的乡土风情,字里行间还透着几分凄婉。小学语文教材在编选《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的时候也基本遵循着这样的理解思路。比如《火烧云》这篇选段就既精彩地呈现了萧红诗化、散文化的笔法,又将呼兰河当地的风情三两笔勾画了出来。其中有一段精彩的火烧云出现之前太阳余晖颜色变化写得特别传神,我给你念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很多小朋友都被教材上萧红童话般的文笔吸引了,但是不少孩子找来原书阅读的时候却发现,《呼兰河传》可没那么简单,里面还夹杂着很多灰色甚至黑色的人物以及情绪。我们刚刚也说了,《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没有核心的主角,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呼兰这座小城。萧红写了这座小城的街道、环境,写了它的天气、氛围,写了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各异性情以及他们共同的特征。比如这里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人物,就远不是诗意语言和乡土风情所能涵盖的。

小说开篇不久就讲到在呼兰当地有个大泥坑,谁都知道这泥坑很凶险,车、马、人都容易陷进去,但奇怪的是,这里的人宁可绕路走,甚至宁愿另辟道路,也不愿意把大坑填埋,把隐患根除。更奇怪的是,久而久之,大坑反倒成了这里的一个特点,没了它反倒失去了灵气儿似的,不仅如此,大泥坑还能成为遮脸儿的工具,遮什么脸儿呢?大家在市集上图便宜买了处理的猪肉。本来会有各种担心,毕竟是贪便宜买的来路不明的肉,谁都知道十有八九是得了病,甚至可能得了猪瘟病死的。

但现在既不用怕人笑话,自己也不用心里膈应了。为什么?只要有这个大坑在,都可以自我安慰说猪肉卖的便宜绝不是因为发猪瘟,而是这大泥坑里淹死的猪,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即便吃出了病,有大泥坑作证,显然也不会是便宜猪肉的问题。你看,这多好,北京城要是也多几个这样的大坑,兴许我就不用天天到超市挤着买四十块钱一斤的猪肉了。

说到这儿你一定发现,这样的笔法显然有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影子在。那我们回到小说民国的语境中,《呼兰河传》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今天的结论是:《呼兰河传》是萧红在时代大潮中的格格不入。

那怎么个格格不入呢?欲知究竟,请移步蜻蜓FM小说民国节目,听我为你慢慢道来。

文史学者《沉沦》  语文教师《彷徨》

本周主题书

2019.11.11~2019.11.17

「呼兰河传」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马伯乐

下期主题

生死场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