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朱永新: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
【父母必读】
朱永新:父亲是男人最重要的工作
【作者简介】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
朱永新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不同的工作,但无论做什么,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做父亲。奥巴马曾经在一份声明里说:“身为两个女儿的父亲,我知道作为一名父亲是任何一个男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他看来,做父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做总统。
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三个词最能形容父亲:
一个词是“影子”。意思是父亲虽然存在但是无法看见。他们每天晚上很晚回家,早上又早早上班去了;
另一个词是“取款机”。父亲的任务就是在外面打拼,给夫人、孩子提供金钱的来源;
还有一个词是“魔鬼”。很多家庭把严父慈母的分工推到了极致,父亲扮演着凶狠的角色。
毫无疑问,父亲在生活中通常扮演的这三种角色,并不符合父亲本应具有的定位,也不应该成为父亲的重要特征。 父亲是一个坚毅的称谓,意味着责任与担当。
父亲作为一种工作,如何能够做好呢?实际上就是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思维,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都是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学会的。为孩子做榜样是父亲的重要任务。另一个词是“陪伴”。可以说,陪伴是父母工作中最主要的部分。父亲只要把这两个词做到了,他的工作就基本上及格了。
事实上,对许多孩子来说,和父亲在一起的意义、与父亲交流的时间,远远比父亲给予他的金钱、玩具重要得多,因为父亲是不可替代的。母亲和父亲组成了家庭世界的阴阳,母亲永远也替代不了父亲。父亲无论是他的坚强、坚毅、果断、坚持,还是他的威严,于男孩、女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社会习得的过程,孩子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学习成人世界的交往礼节。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子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朱永新与儿子一起锻炼
那么,父亲如何陪伴孩子呢?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最重要。
第一是陪孩子读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家庭是培养孩子阅读最重要的起点。父母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也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书,但是经常甩给孩子让其独自阅读。他们不知道,孩子自己看书与爸爸妈妈带着看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还包括了亲子关系的构建。正是在带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父母会帮助孩子阅读、观察、思考,从而构建一种亲密温馨又智慧的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构建过程中,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当然不可或缺。
第二是陪孩子运动,走进大自然。相对而言,父亲一般更乐于运动。运动是很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等能够提供全面而充分的锻炼。父亲与孩子一起运动,既是愉快的亲子游戏,也是社会性获得的重要方面。这些运动最好能够在大自然中进行。在运动和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相关训练,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探险的精神、坚毅的品质、交往的能力,等等。
家庭是一个阴阳结合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抛开“影子”“取款机”和“魔鬼”这三个词,让父亲回归到应有的位置,不仅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也能够让家庭成为真正的家庭。男人只有意识到父亲是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才有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才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关于陪伴的重要性,朱永新曾说:没有精力陪孩子成长,恰恰使孩子无法成才。他说: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后,就没有成长的动力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在职场打拼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务,没有精力和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恰恰使孩子无法成长。
在山东淄博遇到的一个爸爸的故事。
这个爸爸是个企业家,工作非常忙,很少在晚上11点之前回家。后来,孩子所在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老师要求每天晚上进行亲子共读。为了跟儿子共同完成这个作业,这个爸爸减少了应酬,每天晚上8点钟回家,讲故事给孩子听。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非常明显。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后,爸爸也受到了激励,并在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乐趣,于是他们共同坚持,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一起读了165本书。
只要你给孩子播下善良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岁月,这颗种子就会慢慢发芽。
朱永新认为: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没有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体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如果体育成绩优秀,但大吃大喝不锻炼,身体也很糟糕,这不叫体育成功。教育就是要养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不断地自主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的习惯,而不是读书时拿100分,到了社会上连书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个行动叫每月一事,每个月让孩子做一件事,培养好习惯。比如,这个月学会吃饭。吃饭里面有很多习惯要培养,不仅仅是礼仪还有很多和习惯相关的东西。比如学会走路,走路也有习惯,当然在习惯的背后还有很多准则性的东西,我们说不闯红灯,意味着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一个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21天不断的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朱永新曾经写过一篇《父亲的礼物》,他的父亲给他最大的礼物就是让他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5时起床写毛笔字。
一起看看《父亲的礼物》一文,了解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父亲的礼物
文/朱永新
要说影响我生命的关键人物,我的父亲应该是第一人。这不仅因为通常说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更重要的是因为父亲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父亲是小学教师,最初在家乡的小镇上教书,后来到一所乡村学校担任校长。我们只有周末才能见到他,幼时对他的印象是模糊的。
父亲中师毕业,那个时代的师范生,综合素质都很高。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遗憾的是,他音乐方面的才能没有遗传给我,也没能让音乐始终伴随他自己的人生。
“文革”期间,父亲曾经带我去他工作的乡村小学。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一般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
晚上,校园里只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半夜里,我听到了“猫叫”,我呼唤父亲,他却开心地笑了起来,说是他在吓唬房间里的老鼠。
父亲在家的时候话不多,因而常害得我们兄妹久久地揣摩他的心思。在母亲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天真地跑到父亲那里告状,他也耐心地、煞有介事地“倾听”。现在我做父亲了,才知道,他们其实是“穿一条裤子”的。
父亲的敬业精神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当小学老师、小学校长,还是后来当镇里的文教助理、县聋哑学校的校长,他都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曾自豪地对我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我的父亲,小镇上的一位普通教师,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这份荣誉或许就是对他多年追求的最好褒奖。
大概从我读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每天早晨5:30就会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叫我做一件我很讨厌的事:习字。无论是酷热难熬的夏日,还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千篇一律地临摹柳公权字帖。其实,我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自然是没有练好字。尽管如今我的毛笔字还过得去,也有人说我的字有“风骨”,但终究没能成为书法家。
只是歪打正着,有心练字字未练好,却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早晨睁眼即起,每天的工作时间比一般人至少多两个小时。当人们还在梦中酣睡时,我已经挑灯早读了;当人们起床洗漱时,我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小时候我经常埋怨父亲,甚至在心里把他比作《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现在看来,这是父亲送给我最大的人生财富。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个小时,1年就多了730个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个小时,也就是多了1520天,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来算,差不多延长了12年的生命!而且这每1分钟都是有效的生命!
2006年2月18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当我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在写字台前伏案工作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他的身影。是他,培养了我人生最好的习惯——早起。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