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古书坊建筑--连城诀(四)

提起四堡书坊建筑,可能很多人都是闻所未闻。也许您并不知道,在闽西连城县最北端这样偏僻的一个山区小镇,在明清时期,却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与北京、扬州、杭州齐名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一说是北京、汉口、浒湾和四堡),其所印书籍“行销江南,远播海外”。明清两代数百年中,四堡雕版印刷书籍远销全国13个省150个县市,在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四堡可谓印坊栉比、书楼林立,江南的印刷业几乎全被四堡书商所垄断。四堡书坊最多时近300家,所印书籍种类繁多,现已查证的有启蒙书、经史子集、医学、小说、诗词等9大类1000余种。随着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变革,雕版印刷业逐渐衰落并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历史传承和珍贵文物的四堡建筑,已于2001年6月2日被国务院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堡书坊建筑之所以这么重要,个人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四堡保存着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雕版和印刷工具,其蕴含的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这里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文物价值不言而喻;二是四堡地处闽西客家地区,这里的书坊建筑自然也离不开客家建筑的特点和文化,书坊建筑集工作和起居于一体,又保留客家民居的传统堂横式围屋特点,沿袭了很多客家祭祀、婚丧喜庆活动传统习俗,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首先参观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就在四堡乡政府后面。

您倒是满惬意的...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陈列馆大门,也是我们在连城经常看到的两层三垛斗拱门楼。


入门这句话写得好:书籍雕版--中华文明之母。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真的承载了太多太多。

邹韬奋祖籍也是四堡人。顺边介绍一下,现存的四堡书坊建筑群主要分布在雾阁村和马屋村,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雾阁村为邹氏家族,马屋村为马氏家族。


邹圣脉(1691-1762年),字宜彦,别号梧冈,康熙三十年生于连城四堡雾阁,清初著名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作者之一。他工文学、善书法,为清代声名颇著的学者之一。


四堡邹氏始祖邹应龙。

邹应龙(1172-1244年),又作应隆,字景初,泰宁城关人,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丙辰科状元。邹应龙为官刚正,为朝野称颂,官至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等。因年老引退时,宋理宗手书“南谷”二字赐他。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因病去世,赠太子少保,谥文靖。后面介绍书坊有很多题字里有“南谷”二字,估计就是纪念他的。(照片中生卒时间应有误)
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又有几个人真正意识到?


拱形轩廊下方蜀柱雕刻鲤鱼,托梁雕刻的龙,皆栩栩如生、若脱框而出。


雕版印刷场景展示。


雕版与印刷工具


正堂祀孔子画像


书坊的运输工具--独轮车。


书箱


装订工具--书榨。程序是将堆好的书页放进书榨里,尽可能压紧,用书榨自带的滑刃将书页裁整齐后,用锥子在裁边上端边缘处凿两个洞,将纸捻成钉子状,插进去,将书页绑在一起。封面常用驱虫的朱红色纸置于每册首尾,然后用针缝好,最后把写着书名的标签粘在封面上。


印刷工具,有雕版、刷耙、墨盘等。刻版固定在钉子之间,墨盘放于雕版右侧,印工用刷耙把墨在雕版凸起的文字上均匀地刷三到四遍,然后拿起纸放在雕版上,用一种矩形的刷子或擦子压紧,然后将纸晾干,便完成一页纸的印刷任务。


这边就是一些雕版实物展出了


下边这个雕版的形象是大家过年经常会看到的--加冠进禄年画。

四堡刻书主要有三种:一是家族刻书,二是刊刻普及读物,三是自编自刻,自办发行。当年曾以出版禁书《金瓶梅》、《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合刊本、《宁化县志》和《西厢记》这四本书籍闻名于世。

还有客家民俗展出。

出了陈列馆,开始书坊寻访之旅。陈列馆边上就是雾阁村。


前面出现一座三层豪华门楼,门额书“珂鸣锦里”,这就是著名的子仁屋了。

子仁屋,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占地约10亩,是当地邹姓所建的一座“三堂四横”合院式住宅兼书坊建筑。子仁屋由邹子麟、邹子仁、邹子肇三兄弟创建,由邹子仁主持建造,因而得名。其父邹龙川创立“祖述堂”坊号,三兄弟分别创立“天宝楼”、“务本堂”、“翰宝楼”坊号,印刷书籍近百种,销往江西、广西、江苏、广东、云南、浙江、越南等地。该家族曾是家资丰厚的四堡著名印刷作坊主和书商。

在这里先跟大家提个醒,古书坊建筑真的更加以实用性为主要考量吧,建筑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朴实,指望说像培田村那样张扬豪华的同学可能会有少少失望。


勾心斗角


子仁屋正在维修,所以进门看到是这样的...


为了不让大家失望,其实正常是这样的...入了门楼是一个约两百平的雨坪,由卵石铺就。

大门门额上书有“瑞酿琼芝”四字。

进入大门,才是大屋的“三堂四横”主体,有通道连接两侧横屋,横屋内有相对独立的居住、工作用房以及小庭院,用于雕版、印书、贮藏和住宿等。整个大屋有房间140多间,是一个客家“九厅十八井”建筑。

侧门门额书“存诚敬”

另一边书“乐性真”。充分展现主人家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进大厅


前有拱形轩廊


偏厅


第三进大门,门额书“爽挹南熏”。

横屋间的狭长天井。

出来继续前行。前面这座建筑上挂有国保牌“万卷楼”和“翰香楼”,估计是右边的破房子。

正前方的门楼书“菁华绕境”。

进去也是一个大雨坪。

雨坪上立有旗杆石一对

上刻“嘉庆壬申岁贡元邹绍芳立”。


原来这院子里又是两座国保书坊--“文苑堂”和“玉兰堂”所在。

大门门额书“杰构凌云”。


二进大厅已毁,整了一个彩钢板钢结构暂时顶着。不得不吐槽一句,从2001年被立为国保单位以来,四堡书坊建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养天和”


后进的二层楼阁


“雕栏振秀”


横屋间的天井


书坊建筑中间,居然还有座小碉楼


钱币形状的悬鱼


这座规模不小的建筑,居然不是文保单位。

门楼书“秀挹云峦”。


进去也是一个宽敞的雨坪


内门门额书“徽流南谷”


厢房门额书写的“种梅”,大概就相当于植槐这类,就是培养好后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意。


二进天井及客厅


拱形轩廊


枋上雕刻的凤凰牡丹立体感相当强


从远处观看这座书坊。


梅园遗址。梅园是前面介绍过的清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增补)的作者邹圣脉的居所。梅园门楼前有一座“五经堂”,里面有一口神奇的溢水井。当日门没开,有兴趣的可以顺路一看。


溢水井位置图。屋子左上角就是梅园门楼。(图片来自闽西新闻网)


此井据称已有两百余年了


路过的民宅


这座从门楼就可以想见曾经的辉煌


进去瞧瞧


是一个三进院落,可惜了


一座造型别致的门楼,门额书“云峰拱秀”,上边还有灰塑的两条腾龙,原来这也是国保单位--素位堂和素位山房。


继续往下走,又见一座门楼。

门额书“乔松拥翠”

进去后是一个院子,这边厢房书“耕心”

另一边书“读史”,书卷气甚浓。

内门门额书“秀毓西屏”

很多书坊由于缺乏保护而塌毁

又是一座“秀挹云峦”门楼

宽阔的雨坪

这个侧门有点意思,门额上是一块大芭蕉叶,上书“植槐”。

内门门额也是“徽流南谷”

小河边出现一座楼阁建筑

原来这就是关帝庙

这座门楼横额书“送青来”,楹联为“德作根基仁作宇,义为正路礼为门”,家风不错。


“听涛”,好意境


“恬澈”,无时不刻表明生活的态度


路边发现一口古井,认真看才能发现,里面下层是砖砌的八角形,接近井沿部分才采用卵石块砌筑,有点意思。


这座门楼进去就是国保单位--福兴堂与锦云堂。


门楼书“瑞启文明”。


也是一个三进院落


又一个国保书坊--尊经堂。


里面破落不堪


国保单位--文华堂。


入门是一条狭长的弄堂


两侧厢房


接待室客厅


裁纸室


储藏室。事实上这间文华堂保存还算完整,几乎书坊所有的工房都有挂牌注明。


另一座国保书坊--碧清堂。门额书“三星在户”


大门紧闭,好在偏门有开


厢房与横屋间的狭长通道。


许多老物件


转到二进客厅


这家书坊也是此行里木雕最为考究的一座。


三进大厅。庭前屋檐下挂的这两个木构件,难道是做遮阳之用?


又见这两只逗比的狮子玩球...


蝙蝠放在这里就不多见了


木雕细节


有点密集恐怖了...还是必须赞一个!


这座书坊名字就在门上--文峰挺秀,前面还有一月池。


接下来,离开雾阁,前往东边不远的马屋村。

马屋村的标志--玉沙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介绍连城廊桥时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展开了。
过了桥,沿花溪河西行,马屋村的书坊建筑基本都在花溪河之畔。


这座内凹的七副墙门楼就是国保书坊--藏经阁,门额书“青山绕”。


里面是一个宽敞的坪院


横屋间的天井


大厅


在巷子里七转八绕,终于找到马屋村最大的这座书坊--国保林兰堂。

林兰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占地5600多平方米,三堂四横大型院落式民居兼书坊,结构与雾阁村的子仁屋相似。主人马源锡(1786—1864),字卫爵,号天成,继承上祖的印刷产业并扩大发展,其出版的书籍销往江南各省及东南亚国家,颇有才干。

横屋间的天井


门洞之后又是一个门楼


二进天井及客厅


后边有一个大院子


里面甚为宽敞,走来走去也没探究方向了

出来沿花溪河边走,这座门楼属于国保书坊--马一坤祖屋,可惜没开门。

四堡书坊虽然不少,但是分布比较零散,保护状况不佳,令人非常惋惜。希望我们不要总是等到失去过后,才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曾经拥有过那么多的美好与珍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