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孩子才会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这是歌词,也是事实。
为什么说“家是最小国”?因为每个家庭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
什么叫系统?
我比较认同科学家钱学森关于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只要是系统,就具备系统的特征,比如,系统为了运作,会逐渐给系统里的人(或者部分)分配不同的角色,系统里的人也会慢慢习惯这个分配的角色,然后,角色就变得固定了。
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一家门户一个天”,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家庭中,妻子就是吃苦耐劳的角色,即使下班回家很晚了,也要收拾乱七八糟的家。早就下班的丈夫,和已经有能力干家务的儿子,对家里的杂乱却视而不见,是甩手掌柜的角色。
但是,这样的系统运转中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妻子会变得唠唠叨叨,因为她内心有怨气。同时,丈夫不会因此反省自己不干家务的问题,他会在妻子的唠叨中变得疏离;儿子也会厌烦母亲的唠叨,不会知道劝说父亲多干点家务。
在这个家庭系统的运转中,角色已经固定了下来,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妻子吃苦耐劳,才造就了丈夫和儿子的这种不管家务的状态;也可以说,丈夫儿子的状态塑造了妻子吃苦耐劳。这就像阴阳互补,彼此塑造,完成一个阴阳拼图。
如果谁想转变角色,会遇到系统原有运转惯性中的许多阻力。除非系统中的各个角色都能觉醒,都下决心改变,否则,角色转换必定会经历一个艰难的斗争过程,甚至面临系统解体的危险。
很显然,这样的家庭系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家庭系统运转中出现的问题去寻找原因,而不能仅仅从某个家庭成员身上找原因。
一个好的家庭系统,要正常运转,必须遵循家庭系统有效运转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爱、尊重、责任。”
有一句玩笑话,叫做“我要照顾得你生活不能自理”,其实,这也不纯是玩笑,确实存在这样的父母。
有一位母亲非常焦虑,是因为儿子的表现让她感到发愁。
儿子大学毕业后,母亲托人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可是儿子不喜欢,就不再去上班了,在家啃老打游戏。
于是母亲又到处打听,到处找关系给儿子换工作。
在这个家庭系统中,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势角色,弱化了儿子的能力,让儿子成为了不负责任的角色;而儿子的被动接受,又让母亲强势的角色意识得到了加强。
一方面,母亲觉得很累,很焦虑,另一方面,儿子又嫌母亲管的太多,操心太多,他在家里感到压抑。
这个家庭系统运转的问题就在于,母亲的爱不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儿子的基础上,所以,也就没有让儿子成为该有的负责任的角色——自己找工作。
可见,爱,尊重,责任在家庭系统运转中至关重要。
作为高中老师,我遇到过一些家庭系统出问题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情况。
有个高三的女生格外焦虑,甚至有抑郁倾向,原因在于孩子在家庭中体会不到真正的爱。家长可能觉得父母供你吃、供你穿,这就是爱孩子了,其实,孩子在家庭中不被理解,不被尊重,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比如她的父母觉得,是学生就该努力学习,大家不都这样吗?你胡思乱想什么?于是,孩子就觉得很心寒。
所以,在高三这种紧张状态下,家庭系统中可以给予爱的角色缺失,导致她的焦虑感就格外强烈,她这种焦虑又让家长觉得孩子太矫情。这就是系统中的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问题。
有个学生不想再参加高考去上大学了,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孩子在家庭中经常被父母贬低。父母的意思可能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孩子因此觉得自己即使上大学也没什么出息,索性就放弃了;这种自暴自弃又进一步印证了父母对他的评判。
这也是孩子在家庭这个系统中感受不到尊重的结果,父母扮演的是不良的评判角色,孩子就难以培养成自尊自重自强的角色。
总之,家庭系统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站在系统的高度来看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感悟。
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意识到,孩子成长中出现问题,家长不能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孩子,孩子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家长。要清楚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需要全体家庭成员都来做出努力,都能做出改变,形成好的家庭系统才能解决问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