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特辑:古人为什么种树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我们 “BT历史零售” 公众号正式更名

“大锤说史” 

感谢各位读者老爷的一路支持!虽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内容依旧“BT”!

3月12日,也就是明天,是我国的植树节。这个日子是1979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下来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植树节,日子各有不同,我国之所以定在3月12日,一方面是基于我国从古至今的植树传统,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而大力推广的近代植树节,这个近代的植树节因为孙中山的缘故而有很大影响力。

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大锤说史,继续发挥应景的历史八卦特长,向列位读者听友介绍一下,植树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自古以来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古人是出于哪些动机。篇幅有限,今天大锤只是选其中几项动机来说,以后有机会大锤也会继续讲种树这事。

我国的人工植树,历史悠久,最古老的植树传说,大约是陕西黄帝陵里面的那棵“黄帝手植柏”,有接近5000年的树龄。从此以后,各类种树的事迹开始出现在历史典籍中。

既然有黄帝陵前的轩辕柏树为前,古人种树的历史中,一个很大的用途就是用于陵园建设。按照周代的礼仪规定,天子的坟头要种松树,从天子以下诸侯的坟头种柏树,士大夫的就种栗树,以此类推,平头老百姓则只能种柳树。

这方面,秦始皇陵和汉武帝的茂陵,因为墓主人都是一代雄主,霸道得不得了,他们的陵墓自然也都是种树大户。汉武帝的茂陵号称有5000人的专门园丁负责给树浇水,足见陵园之内的植树规模。古人之所以喜好在陵园种树,除了改善陵园的环境和景观这种直接作用的考虑之外,风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咱们大锤说史不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在这里只是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是真信风水中讲究的“草木茂盛”的说法,并且认为好的陵园内的树木布局能够“藏风聚气”,目前我国各地都保有过去遗存的皇家墓葬或者宗族墓葬“风水林”。

比如李唐王朝在陕西一带的十几座帝王陵寝,种植的都是单一树种——柏树,之所以只种柏树,就是看重柏树四季常青、永不凋零的生命力,指望着老李他们这一家的王朝统治,能够跟柏树一样延续下去。既然有这样的考虑,陵墓的这类树木就带有不可侵犯的气质了,古人出于对神秘风水的敬畏,常常视砍树为砍风水,这些风水林通常都是严禁砍伐的,也就是所谓的“多年乔木,与气运相关,不可擅伐”。

既然死了之后都要种这么多树,那么,皇室贵族和士大夫们在活着的时候,对于享乐用的园林要求就更不含糊了。从周文王开始,皇家园林就开始大量种植树木,汉武帝喜欢在他的上林苑里种植各种名果异树,上林苑出品的栗子据说一个就有拳头那么大。前秦的皇帝苻坚,也曾经在自己的皇家园林中大量种植梧桐树。

除了皇室贵族的生死活动需要之外,古人大量植树的另外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军事防御。周代建城规定中,就规定环城必须挖掘防御水沟,也就是护城河,有了护城河就需要在护城河岸上种树,以巩固河岸,防止河岸垮塌影响护城河功能。

除了拱卫城池之外,古人还把树木大量种植在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边境分界线地带。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跨黄河攻击匈奴,蒙恬击败匈奴之后把秦朝控制地区向北大大延伸,随即在边境线大量种植榆树等树种,这批边境防御林成才之后,配合长城,对于以骑马攻击为主的匈奴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是因为大规模的骑兵很难在茂密的树林中快速机动。

从此之后,与匈奴大规模作战的西汉王朝也照方抓药,继续在汉匈交界地带大面积种植防御林,我国长城沿线重镇之一的榆林要塞,有学者就认为这个名字起源于这种榆树防御林。到了北宋年间,北方辽朝的契丹骑兵对北宋构成重大军事威胁,北宋王朝更是大力在宋辽边界种树造林,这时候的造林已经是成百万棵的种植规模了。

古代王朝另一个下大力气种树的动机,就是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建设。大约从周代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在官府道路两旁种树了。起初的动机是,用高大的树木作为道路的路标。因为古代道路不是我们如今的沥青柏油路,往往是夯土筑路,而且路也不像现在公路网这样密级,如果不种树作为标示,行路之人在旷野中很难找到路。这种情况下,只要种上树,远远一看到树林,旅人就知道哦那就是道路。

古官道遗址

到了秦代大规模修筑驰道的时候,就明确规定每隔三丈就要种松树一棵。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路旁种植行道树,还有一些好处,比如为行人遮阴休息、遮风挡雨,还能巩固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等,因此在路旁种树的热情就越来越高了。

汉代开始,在路旁种树的品种,除了松树之外开始加入其他观赏树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路旁普及槐树,到了唐代,古人已经开始在路旁种果树了,这已经有了经济作物的价值。

说到树木的经济功能,这才是古人种树特别是民间老百姓种树最大的动力。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说过,安邑的千棵枣树、秦燕的千棵栗树以及齐鲁的千亩桑麻,渭川的千亩竹地等等,这些经济植物的收入极高,已经跟当时“千户侯”的年收入不相上下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管子》一书就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当然,这句鼓励种树的名言,后面还跟着一句,也是我们经常用的,那就是“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种下去的是果树,希望有朝一日收获的是果实或者牛奶甚至是可乐。“耕耘之下必有收获”,“要想富多种树”,古人和现在的我们,对种树的最切身的体会,大约就是这样的相同吧。

热门推荐

妇女节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奥斯卡金像奖90年:那些无法绕开的人们

从“青石到玄铁”:中华菜刀的进化史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