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水珠:知青岁月之房东

知青岁月之房东

江苏 黄海水珠

  因我纯属在原来代课的公社被公社妇女主任挽留,而单独下放插队,如若按照街道分配,我应与我的同学们一起,集体下放到边远山区的一个公社饲养场。那么,这样一来,只好有公社妇女主任指定临时被大队安置在一位七十多岁的五保户(其有一女儿嫁在外村)老奶奶家。
  草顶泥墙的两间小房子被高粱秸秆扎成的笆子隔成里外两间,我就住在外间,床直对堂屋门,老奶奶住里间,一只十五瓦的白炽灯泡矮矮的吊在房屋中间的高粱秸秆的笆子上。下了床就是可以烧草做饭的泥巴垒砌的连环灶。低矮的小烟囱通到墙外。而我的床头和高粱笆子中间,挤放着一张小小的吃饭桌。一年两送啊:一九七三年的三月,我父亲把我送到要我去临时代课的农村中学,可这一次,一九七三年的十二月也是我的父亲把我送到距离此公社驻地有三里远的一个背靠龙王河的小小村庄。两次父亲的心情大不同了吧?当五保户老奶奶向邻居借了面粉又借肉馅子,要包饺子接待我们的同时,我的父亲婉拒了她的热情邀请,泪盈于眶回家了。
  我们下放知青第一年吃的是国家供应粮,三十八斤,有米、面、有时还有陈年的小米。当时落后的农村还是在春天粮食青黄不接之时,家无多余的粮食,所以这位老奶奶细水长流的过日月,元旦前后也是一年中比较冷的季节,农村的活儿也就是积肥、抬高垫洼此类的不抢时间的活儿,因此早上吃的也就是干的红薯叶、大白菜、碾碎的少许花生米放了盐在一起煮得“菜饭一拌”了,两碗吃过,再无别的干粮,干活一会就饿。中午有点稀饭就着咸菜和煎饼,晚上是杂粮糊糊,而烧过的草木灰中经常会埋着一个带把的小瓦壶,里边是井水,捂热了就是要喝的水,我是喝不下去的,没有烧开,只是升高了一点温度而已。幸好有前院的铁匠婶(另有一篇《铁匠婶》小文已在另外的自媒体刊出,专门怀念我至爱的、永难忘怀的、关爱我的婶子!)每天一壶开水送给我,此大恩大德永记心间!在这里我不是一直都在队里劳动,而是经常给抽调去公社或县里开会、写材料,每次回县城,我六十多岁的舅奶奶(我妈妈的妈妈),都说那老奶奶不易,你住在人家里,要对人家好,所以就捡县城最贵的、当时最好的点心——鸡蛋糕捎来给这五保户老奶奶。可是尽管这样,这位老奶奶还是经常趁我不在时,提了箢子,找到生产队甚至大队部,说我年轻能吃,供应的口粮早就吃没了,大队干部就叫生产队给她称一些粮食提来家,可是周围邻居就朝我告诉,你不在家的晚上,她的女儿就来背你供应的粮食回家,天知道怎么回事?我只能一笑了之。
  晚上,我是经常到前院的铁匠婶家,围着她家的煤球炉子,娘几个有说有笑,我大多是抱着一本小说,边看边和她们啦呱。因为那老奶奶家唯一的一只白炽灯下是她坐在那里,用线柁捻极细像绣花线似的苎麻绳,然后到附近的集市上卖给需要的渔民,结成网眼极小的虾皮网以换取微薄的零花钱。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有时捻着很细的麻线累得腰疼,自己有个土方,用麦麸和大颗粒的粗盐在铁锅里炒热了,放入一个布袋子里,经常趴在床上,让我给她放在腰部,效果不错,现在也知道,这也是老中医的一个经常使用热敷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还有一件事我也记忆深刻:这老奶奶一直反对别人替我挑水送来家,当时我住的地方还无自来水,要到附近一个高高的井台去打水挑回家,很多都到那个井边去打水的人,不管男女,看到力小单薄的我在打水,总要把自己的水桶放在一边,先把我的水挑到我住的地方,好在不算远,但是很少有进家门的(实际无门,只是矮矮的墙头垒起来的,中间有小木条子钉在一起的板拦了一下,可自由放开),都是放在墙头外,就走了。即使这样,老奶奶也极为不高兴,经常问我:又是XXX帮你挑来的?还是自己挑吧,每次少挑点也行。是想叫我锻炼锻炼?否则真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农村的腊月,比较清闲,有时生产队会把老了或有病的牛宰了,在生产队的牛园里用大锅烧白菜,再做上一锅的白米干饭,每人可分到一大碗,开始我不好意思去装这碗饭菜,可是禁不住老奶奶一遍、两遍的催:人家都去,就是每人一份,你不吃给我吃也是好的啊!我才极不情愿的也去装上一碗端回家。
  和房东老奶奶住的时间不长,但是她那过日子有规划、虽享受着五保的待遇,但时刻不闲,吃苦、耐劳、辛勤劳作的身影经常晃动在我眼前,激励着我一直“在路上”!。
  开春后,在大队干部和老队长的催促之下,上边划拨来的知青建房材料一步到位,四镶边(指墙四周是青红砖砌,中间是用黄土垒打很结实的土墙)的瓦房两间就是我的住处了,结束了不到半年、留下我青春烙印、与房东合伙居住的、冬暖夏凉的、低矮的、做一顿饭床上蒙得塑料布就蒙了一层草木灰的茅草屋!
审稿:丁松 编辑:夏显亮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王延秀,女,网名 黄海水珠 中学高级职称,物理教师。退休前任职于江苏苏北一所颇有名气的高级中学。喜烹饪,爱女红,善接受新生事物。最喜所思所想变为铅字奉献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第一线时,数十篇小文发表于有关报刊。更想把自己坎坷人生路,留有痕迹供同龄人回忆,给后人以启迪------2001年,本人《好书伴我到永远》获江苏省读书节征文优秀奖。后有断断续续的小文见于《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纸媒。

  逐步实施中,有幸得高科技帮忙,码字简单快捷,已有数十篇小文见《今日头条》、《文化佳园》、《一点资讯》、《百家号》、《企鹅号》------

附:投稿及稿酬发放须知

(0)

相关推荐

  • 知青岁月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作者/​唐淑兰

    公众号第82期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唐淑兰 在2016年10月26日,唐山知青艺术团成立两周年,我参加完演出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回忆起下乡时期的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我是68届全部拉的那批下乡到滦县 ...

  • 殒落的白鸽——阴阳两隔的知青恋人

    殒落的白鸽 作者:賀爱伦 今年的同学聚会来的人不多,但我却意外地踫到了刚从美国讲学回来的老同学建平.他是我班的才子,数理化成绩优异.听说当初去了江西山区插队落户,有一度时间情绪很低落,心想他去了外国留 ...

  • 插队第一天

    插队第一天 小学群里经常讲下乡往事.想来也是,下乡这个事情已历40多年,确实有追忆的必要,驼子在高中群也动不动就为大官圩同学点名.正好今天高中班第一美女镜子在群里发了工农饭店的旧照片,跟安徽省当涂县镜 ...

  • 心结,被彻底打开

    心结,被彻底打开渐新堂       按 我们生活过的时代是现代年轻人很难理解也根本不相信的,但仍然希望从参加1978年高考报名之事以窥见一斑.        本文为曾就读学校的同窗们征集的有关入学前后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六)

    政治队长(六) 最后这伙社员杀的驴,也是120元作价.因为是待产的怀胎母驴,所以外表看起来肚子很大很肥,实际上去却很瘦:杀完母驴后,母驴肚里一条白嘴巴黑油油的驴驹子,横躺在生产队的地上已经死掉,看见的 ...

  • 曾献铎: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作者 |   曾献铎 ...

  • 知识青年情系第二故乡

    (图为田背云霄阁  刘增荣拍摄 ) 1968年12月,田背大队革命领导小组为落实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在大队成立了九人组成的"再教育领导小组",由原党支部书记刘森山任组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七)

    政治队长(七) 种黄豆和种玉米一样,种谷子和种高粱一样.其它粘高粱.糜子.绿豆.小豆.土豆.地瓜.花生.罗卜.白菜等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说了. 很快就到夏锄季节,大田开始铲地了. 头遍地最 ...

  • 黄海水珠:同类不同命的上海女知青

    同类不同命的上海女知青 江苏  黄海水珠 一家报纸搞活动,爱看报读书的我,认识了一位和共和国同龄的z姐.那时恰是我在孩子所居住的小区无所事事之时,共同的爱好.兴趣使我们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她居住的高档小 ...

  • 黄海水珠:天下知青心相通

    天下知青心相通 黄海水珠    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批有志青年,在那个特殊的岁月,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为祖国排忧解难,不管是什麽情况,自觉自愿也好,家人不同意也好,总之,改变了从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知青岁月 粗瓷大海碗 作者/杨荣昌

    公众号第60期 粗瓷大海碗-杨荣昌 星期天,去逛旧书市场,正优哉游哉间,忽然眼前一亮--在路边一个地摊上,我发现了一只粗瓷大海碗,摆在一堆旧物中间,价格不菲.我蹲下来,仔细端详着这只熟悉的粗瓷大海碗, ...

  • 戴祯祥:我的知青岁月

    我 的 知 青 前 岁 月 文/戴祯祥 难忘的1966年5月7日,97位四川盆地西边灌县灌口镇的城镇青年,年龄从14-25岁不等,为"响应井泉(李井泉,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委第 ...

  • 知青岁月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欢迎转载<唐山知青诗社>公众号的作品,但必须注明转自<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2期 <窝头里的秘密> 作者/金福 1960年,正是国家困 ...

  • 知青岁月 ▏想说再见不容易 下乡52周年记

    1970年9月,招工开始了,多数武汉"老三届"知青是幸运的,最先招工走的同学去了湖北冶炼厂,之后,不少同学进了武汉市安装公司.大家在麻城县城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 一九七五年十月八日 ...

  • 知青岁月 ▏日行百里运木材

    我们下放麻城的第二年,省里给知青下拨了建房费,还按每个知青0.2立方米拨了计划木料,靠这点木料建房当然不够.于是队里决定到福田河山区去买. 秋高气爽.那天下午,我们一行5人:民兵排长,赤脚医生,地主, ...

  • 知青岁月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 忆苦思甜和《卖花姑娘》

    "不受二遍苦,不遭二茬罪",(全民戴口罩,武汉是全国疫情控制最好的城市)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喔,半个世纪前,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的时候,作报告的人经常挂在嘴边. 我们公社王主任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