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探讨】农村老人常说,“狗不过八,鸡不过六”,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老人常说:
“狗不过八,鸡不过六”,是什么意思呢?
关山听风
农村一些俗语,别看人们平时只是随口说说,以为是农民自编自说,其实这些俗语之中,有一部分出自古籍,有着悠久的历史。
“狗不过八,鸡不过六”这句农村俗语,在历史古籍中就有出处。原句为:“犬不八年,鸡无六载”。这句话出自一本叫《易妖》的古籍。《易妖》是一本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广为流传的志怪类的书籍。与历史上志怪类小说代表作《搜神记》类似,但《易妖》比《搜神记》出现的时间要早,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易妖》一书明显受西汉学者、京氏易学创始人京房所著的占卜书籍《易妖占》的影响。
1、白狗变老人的故事
《易妖》有一个关于狗变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农村流传。一些年纪稍大的农村人都熟悉这个故事。《易妖》中的故事与农村现在流传故事大同小异,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差异。故事是这样的:
古代有一位巨富老人,年轻的赤贫,创业期间喂养了一只白狗。老人从贫到富,白狗一直忠心耿耿地陪伴在他身边,老人与狗的感情非常深厚,一刻也离不开。老人过上了富裕生活后,白狗也老了,但它在家中的地位仅次于老人,家里的仆人称白狗为“二老爷”。
有一天,老人突发疾病去世。家里人厚葬了老人。让人感到诡异的是,老人去世这天,老白狗也在这天也消失,不见了踪影。家里人认为白狗和老人感情太深了,太伤心了,不忍看到去世的老人,也就离家出走。
一年之后,怪事出现了,老人从坟墓中“复活”了,并走回家里来。这可把家里人吓得够呛,以为见到了鬼,一个个东躲西藏。后来经老人慢慢解释,家里人才安定下来。原来一年前家里人把老人埋葬后,有一位道士从他坟墓傍经过,认为老人阳寿未尽,于是就施法救活了他,并带他在各地名山大川,道家圣地游历了一年,如今才回到家中。
听老人这么一解释,家里人的疑虑也打消了。自此,老人依然回归他从前的生活,掌管家务和生意,家里更加富有。直到八十岁寿辰那天,家里大摆宴席为他热热闹闹地祝寿。老人特别高兴,也就酒兴大作,多喝了几杯,醉倒在坐席上呼呼酣睡。突然一阵阴风吹过,人们一看,睡在坐席上的老人变成了一只老白狗。原来老人并没有“复活”,回家的老人是老人生前喂养的老白狗变的。
故事的结局在农村流传的版本中有多种说法,有的说白狗被家里人打死了,有的说白狗化作一缕黑烟溜走了。
这个故事对后来农村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农村,人们认为喂养的家禽家畜不能太久,太久了会成“精”。
2、“狗不过八,鸡不过六”的意思
小时,我们村里有一位在旧时私塾教书的老教书先生,常给我们讲故事,讲完事故事后,他总喜欢给我们申明故事的来源。哪些故事出自西游,哪些故事出自三国、水浒、封神榜、三言二拍等。以此证明他看过不少书,肚子里装了不少学问,无所不通,说明他讲的故事都是有根有据,不是虚妄之言。也许那时还处于特殊的年代,怕被人扣上宣扬封建迷信的帽子。
记得他说过,树老变妖,蛇老成精,猪、牛、狗、鸡等家畜家禽老了,会变成怪物。他讲这些事的时候,常对我们提起的一本书,书名就叫《易妖》,收录于《四库全书》。“犬不八年,鸡无六载”这句俗语,我最早听到时,是老先生给我们讲的故事。
“狗不过八,鸡不过六”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家里的狗喂养不能超过八年,家里的鸡,包括公鸡和母鸡,不能超过六年。如果狗和鸡喂养超过了年限,会出现什么状况呢?过去农村老人的回答是“对家庭不宜”。那时我们对“不宜”只知道是一种禁忌,到底妨碍家里什么就不太清楚了。
后来,还是村里那位有满腹学问的老先生,把“不宜”给我们讲解清楚了。所谓“对家庭不宜”,就是说,鸡超过六年和狗超过八年,如果还喂养,家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怪事”,比如对家庭的运气不好,对家里人的健康也不好,还会让家里人“折寿”,甚至还有的说会坏家里的风水等。主要原因是鸡和狗都是有灵性的家禽和家畜,老了就会变成“精”,在农村“精”、“怪”与“妖”基本上是一回事。
3、“狗不过八,鸡不过六”之说,是迷信,也是经验
“狗不过八,鸡不过六”这句俗语,体现了过去是农村一种典型“怕老忌老”的迷信说法。
旧时,农村对动植物老来成精、成怪、成妖的迷信说法非常普遍。比如,古树是成了树精的树,任何人都砍不得,砍了后要中邪;又如乌龟、黄鳝、大鱼、母猪等,老了都会成精。农村有母猪喂养久了,会变成“猪婆精”,还附会了很多传说故事。
因为农村有了这种迷信的说法,一般农家的家禽和家畜,不敢喂养的太久,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得处理掉,以免它们变成精怪。
这些都是旧时,农村民众封建迷信,在现在的人看来很荒唐,没有人相信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去农村思想愚昧落后,再加上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一些大自然的特异现象。而人们长期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其实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但很难用科学的思想去推广,或者说服人们。人们往往利用一些迷信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就是用迷信的方式恐吓人,让人们不能这样做,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比如家里喂养的狗,是家人最忠诚的朋友,喂养久了,自然就有了感情。农家喂的鸡也是同样一种情况。有些生蛋的优良母鸡,因生的蛋多,孵育的鸡也多,主人对母鸡有了感情,舍不得处理,哪怕不生蛋了也一直喂养。对一些品种比较好的老公鸡也是一样,因其繁殖的后代比较好,一直希望这个优良品种一直延续下去,舍不得处理,不知不觉,五六年就过去了。这种情况在农村还普遍存在。
从科技角度上说,鸡和狗一般在10年左右。但农村的狗和鸡都是放养的,大多数的家庭谁也不会扳着手指去记鸡和狗的年龄,因此,过去,8到10年的狗还是很常见的,五六年的鸡也存在。
也就是因为如此,过去农村人们积累了经验,认为六年以上的鸡产生不了效益,已到了极限;八年以上的狗,基本显出了老态,狩猎时跑不动,守家时反应迟钝,且开始乱拉屎尿,遭人厌恶。更重要的是,过去农村粮食紧缺,狗和鸡毕竟是食粮畜禽,与人争粮,超过了年限,实在是浪费粮食。
这种经验得好,思路也是正确的,就是今天,农村的家畜家畜的饲养,出栏的周期越短,养殖产生的效益就越高,相反,周期越长,养殖产生的效益就越低,有的不但没有效益,还要倒贴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