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应注重“人格化”传播

《纽约时报》用大幅版面超常规报道张火丁

  2015年9月,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共同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推”上了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9月2日和3日,张火丁在纽约最著名的大卫·寇克剧场分别演出了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票房和剧场的热烈气氛,让人恍惚以为是在北京的长安大戏院。

  从梅兰芳1930年访问美国,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海外推广,张火丁纽约演出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日益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当下,此次演出的成功,实有许多可资总结与参照的经验。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那些对京剧艺术了解甚少的西方观众能否欣赏京剧之美,是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交流的策略。张火丁赴美演出的定位与出发点,始终就是让美国观众分享最优美的中国京剧艺术。尽管美国观众与中国观众在知识储备与艺术积累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张火丁纽约演出证明,正如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并喜爱优秀的歌剧、芭蕾一样,高水平的京剧表演同样能让美国观众欣赏、喜爱甚至痴迷。

  张火丁此次赴美演出的剧目中,《锁麟囊》是久负盛名的程派经典剧目,《白蛇传》则是她自己创作演出的版本,将这两部京剧大戏完全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在美国舞台上,体现了张火丁团队对优秀京剧作品跨文化传播魅力强烈的自信。

  当然,文化自信要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的理性认识为基础,要以对美国的社会结构和传播规律的认识为基础。一方面要对京剧的艺术魅力有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对东西方之间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也要有清醒和深切的认识。

  因而,张火丁赴美演出的准备工作,一直在两个方面并行不悖地展开。其一当然是张火丁和她的演出团队精益求精的排练;其二是从半年前就开始物色和邀请在美国戏剧界和学术界具有公信力的专家学者,包括《美国戏剧》杂志的专栏作家欧奎因等人,或请他们先期到北京观看张火丁的演出,或给他们提供种种相关资料。所以在张火丁纽约演出之前,美国的主流观众就已经通过各种专业化的渠道,了解了这位来自中国的著名演员;而在两场演出之前,又分别聘请了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华人),密西根大学副教授David Rolston(陆大伟),让他们用一个小时左右为观众导赏。这些戏剧评论家对张火丁的表演风格与魅力的叙述,为美国观众接受与欣赏张火丁做了极好铺垫。

  从学术和艺术角度切入的评论和讲座,加上《纽约时报》著名记者的多次采访,在纽约期间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记者见面会,在各大平面媒体和网络所做的宣传,从多个角度形成合力,实际效果非常直接和明显。当然,华人观众也没有被忽略,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和美国合作媒体《世界日报》刊发的大量文章以及在华人群体中做的讲座和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传播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有可能完全不同。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人格化与市场化的推广可能是文化传播最好的途径。所谓“人格化”,是指在文化传播的实际过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渗透力。在设计这次演出的主旨时,如同当年梅兰芳访美一样,组织方一直强调“张火丁”的赴美演出,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将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程派搬上美国的舞台,因此在美国掀起的“张火丁旋风”,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注入了“具体”的内容。大卫·寇克剧场位于林肯中心品字形建筑群的核心区,借助剧场多年经营积累的市场推广经验,主办方坚持不赠票、不打折,按照平时邀请各类高端演出时出售门票的惯例,安排了从22美元到178美元的多种票价,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买票进入剧场的观众,都是最投入和最热情的观众,他们既愿意花费不菲代价购票进场,当然就会努力去捕捉与理解舞台上每个瞬间的艺术信息。

  张火丁在美国演出已成为当下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交流的成功案例,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高水平的跨文化传播以及人格化、市场化推广,三者相融合才得以实现的。目前,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还面临诸多困难,瓶颈主要不在文化内容,而在于是否拥有切实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力度,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质量。我深信,中华文化之光可以照亮全球。(傅 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