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法藏 P.2450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卷第四

敦煌写经

法藏 P2450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卷第四

尺寸:27×368厘米

背面:祭文、礼忏文。

此卷所用纸为较脆的黄纸,横纹略微可见!首部破损,尾部残缺。首部上下有习字的痕迹。

从《道藏》一六八《太上灵宝元阳妙经》卷四1a第5行"上缺即元阳升下缺"至6b第8行“君曾亲近百千万”。

道本卷四与其他卷相比分量要少,像是残缺本,虽然道教用语也随处可见,但大部分內容还是从佛教借用的冗长、空洞的议论,其中还可以看到《无量义经》这一名称(3a1行)。不过,与其他诸卷如卷十总是把“如是我闻一时天尊在云々”之类的佛典的卷首惯用句照搬来放置卷首的作法相比,具体的描述较多,其中也出现了太上老子(=东海小童)、修林法静真人,还有紫阳仙公太清图品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似乎与《救护身命经》后半部分(未见于钞本的传记性部分)的主体,即有“元阳仙人林先生者紫阳第二弟子也。⋯⋯逮成仙品⋯⋯其名曰条林法净先生云々”部分有关联。另外这位条林法净真人在前半部即在S0482中是“上师告弟子条林法净真人”或“条林法净真人白上师尊”或“尔时条林法净真人曰”,是起着中心作用的真人,大概正因如此,后半部分有关这位真人的说明性描述就成为主体部分。此外,在P2450中的元阳仙品第3与第33到38,出现了第二弟子。道本的《救护身命经》里也出现了元阳第1、2、7、14以及从第17到第32弟子和其他没有第字的弟子。如果把道本的《救护身命经》的后半部分看作是后来加上去的,那它与《元阳经》卷四并不是什么毫无关系的,另一方面,如果从道本卷四即p2450与《元阳经》其他部分旨趣不同这点看,也许应该把这卷与其他卷区别考虑。总之,存在着两种《元阳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道本是以原始天尊(卷二是上玉晨天尊)

说教的形式叙述的,但是,在卷四才首次出现师尊一语,之后又称作上师,原始天尊的称呼一次也没有出现过。另外,P2450以外的抄本中最初可看到元阳仙公或元阳童子等,但没有明确显示说教者,并且,有相当于道本卷四中上师的记述“有上师,名曰妙元林”(P2366第11行)。在内容方面,道本是佛教术语(名数)的说明占主要部分,在这一点上也是不同的。这两种《元阳经》是否同时存在和流传,关系到如何看待道本卷四,不过,现在我还是无法得出结论。

两种《元阳经》虽然旨趣有所不同,但都以“无上正真大道”自称。而且佛教气息都很浓厚,其实,关于这一点早就引起了佛家的注意,北周道安的《二教论》(明典真伪第十)提到:

黄庭元阳,采撮法华。以道换佛,改用尤拙。(141页中段)

在甄莺的《笑道论》(31,道经未出言者)中也有同样的言论(151页),唐代法琳的《辩证论》第六(以上,《大正藏经》卷第五二)又说:

世间道士经及行道,义理则约,数论而后通。言偷佛家经论,改作道书。如《黄庭》《元阳》《露宝》《上清》等经及三皇之典,并改换《法华》及《无量寿》等经而作者也。(534页中段)

另,《辩证论》卷八作为“元阳经云”而引用的二条中有以下内容:

太上灵宝从无央数劫来,在道为道本,在佛为佛先。十方之佛,皆始于灵宝也。东方香林刹士,其佛名入精进菩萨,号敬首。(544页中段)

这句在抄本、道本中都没有,但在《五称经》(P2440的298行以下)中可看到几乎完全相同的内容。这到底是误引的,还是两者均有的内容,现在还很难判断,不过误引的可能性很大。正如前面所示,《五称经》中有很多与佛教相关的术语,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可以作为判断《辩证论》的引文正确度的材料。该文接着还引用了下面的文字:

赤松子游仙观元阳宅中变化事,其中备有华严善才童子、求善知识入法界,及现神通等语。

从句意看,并不是对经文的完全引用,可看作是对经文一部分内容的概括以及对经文中一些词语的摘录。与此相当的部分,在S3016中有列举赤松子作为九十九种弟子中最上者这一部分(21行与110行)。道本中完全未见相关的语句。这段引文中因为有“元阳宅”之语,所以,不可能是误引,那就只能解释为这个《元阳经》

至少不是道本的《元阳经》。另,《云笈七谶》卷32(《道藏》684)中作为“元阳经曰”引用的“常以鼻内气含而潄云々”似乎于两种《元阳经》中均未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