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频号修行自己

视频号放下半年,总想重新开始,酝酿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行动。原来惰性一直都在。

当放下一天,就会放下两天,然后就放弃了。昨天看到一句话深有体会:不是成功的人太少,而是放弃的人太多。

在禅跑的时候,老师说:当呼吸跟不上,不能用走代替,可以把速度降下来。因为停下一分钟,就会停下10分钟,然后就不想跑了。

禅跑已经坚持300多天,1000多公里。对于每天的跑,每次都有放弃的念头,但完成后的喜悦,给了我动力。

同样的,视频号录制的过程,会进入福流的状态。如果走神,容易忘词,上下衔接不连贯,然后重复录制,虽然只要2分钟,却需要一个小时的准备。

重要的是完成后的感受,把心中压抑的部分释放,虽然视频号的内容和引起情绪的原因无关,但是完成后会促进多巴胺分泌,喜悦的感受由内而发。

这和写作是相辅相成,把写过的,再说一遍,会增加记忆。不需把整篇文章复述,但可以把文章的精要部分说出来,会发现文章写短比写长还要难。

这个过程锻炼了总结能力,表达能力,逐渐的内心对别人的评价不再在意。当不在意别人的评价的时候,内心就有了自由。

我建议过很多人写作,现在也建议你发发视频,不是为了吸引多少粉丝,而是锻炼自己。会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比如焦虑,抱怨,埋怨,克服习得性无助,当解决了内在问题,也就会化解外在的问题。

就像在子女的教育上,很多家长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越来与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很多父母把原因归于叛逆,很少归于自身。那么这个问题永远解不开。方向错了,努力是没有用的。

叛逆只不过是孩子童年里的愤怒没有正确释放的一种表现方式。或许会想起这样的场景,当进入超市,你让孩子选自己喜欢的零食,在付费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添加剂太多,就引导孩子放下自己喜欢的,换成你喜欢的。

虽然孩子不愿意,但不敢反驳,因为弱小需要要依赖于父母。这种交流的方式日积月累,到了12岁之后,就会反应出来。每当和父母交流的时候,就会说:算了,说了也没有用。也就没有下一步交流了。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想法......

根源在于你把你的喜欢给了孩子,却不是孩子的喜欢。

生活中这种教育方式无处不在。早晨从停车场出来。因为停车位是机械式,右侧的柱子挡住了视线,一个爸爸沿着靠近车头的一则走到他的停车位,她的女儿为了追上他,背着书包跑了起来,从车前急匆匆的穿过,有点危险,但没发生。

这时孩子的爸爸生气了,用手打了女孩屁股,说了责备的话语。孩子用无助的眼神看着他。这些都是美其名曰,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批评孩子。那么未来他们的交流方式在当下的这一刻已经决定了。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安慰,共情。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视频号怎么变现,怎么吸引粉丝努力。但我对视频号的理解并不是这些。可以把发送视频当成修行的地方,发的过程是对自己一种提升。不要在意声音的是不是好听,也不要在意自己模样,你发出来的都是你喜欢的样子。

我是大侃,已坚持1016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