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梁: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元好问的东平情缘考析文

【东原史话】

“高城回首一长嗟,声势浩浩如欲沸。”这句气势磅礴的诗中的“高城”就是现在泰安市东平县的州城,这首诗的作者宋朝著名诗人元好问,他与东平有着极深的渊源。
元好问(1190-1257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至今受到国内外万人敬仰。
01
元好问自幼聪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誉。十四岁从学陵川大儒郝天挺,六载而业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进士及第。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曾三为县令,为官清正,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于1233年羁赴聊城,1235年移居冠氏(今山东省冠县),冠氏属东平府,受东平万户侯严实管辖。
元好问到东平,与严实父子有关。1236年3月,元好问随冠氏县令赵天锡往泰安会东平行台严实,并游泰山,旋返冠氏。认识东平行台严实,是元好问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他与东平行台严实这位汉人世侯的交往。严实(1181—1240),字武叔,泰安长清(今济南市长清县)人。初为金长清令。蒙古军队不断南下攻金,严实携部众三十万,投降蒙古大将木华黎,拜为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1234年,授东平路行军万户、管民长官,严实成为掌握东平地方实权的汉世侯。
严实辖区,大体在今济南以西的山东地区以及河南东北部分地区。严实父子都善于招揽人才并以养士闻名,严实“时年已长,经涉世故久,乃更折节自厉,闲亦延致儒士,道古今成败,至前人良法美意,所以仁民爱物者,辄欣然慕之” (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又有“合散亡,业单贫,举丧葬,助婚嫁,多求而不靳,屡至而不厌”(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的惠政,于是,中州名士慕名而来,东平人才集一时之盛,他们为治理东平、繁荣东平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平一路成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中心,元好问成为东平文化圈中的核心人物。
严实对于名满天下、文坛盟主的元好问更是格外优遇。在首访东平的第二年,还专门邀请元好问在府中作客,住了一个夏天,此后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严实病故,元好问怀着真诚的敬意,撰写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和《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盛赞严实大仁大义,给东平百姓和四方文士周济优抚,实行文治教化的政绩,以及严实殁后“远近悲悼,境内之人,野哭巷祭,旬月不能罢(元好问《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的哀荣。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追封严实为鲁国公,谥武惠,在东平行台驻地须城(今东平州城)建有严武惠祠。严实死后,次子严忠济嗣任。上任之后,“开府布政,一法其父。养老尊贤,治为诸道第一”(《元史·严实传》)。后元世祖忽必烈恐其权威太重,于中统二年五月命其解职,由其弟严忠范代之。忠济在职时,经常借债替部民交赋税。卸任后,债主前来讨债,使他备尝人面冷暖,遂写下小令[越调]·《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曲中以孟尝君自况,多少透露出其收养士人的心志。严实第三子严忠嗣,字大用,初为万户,中统四年(1263)罢官家居。
泰山之游的第二年(1237),元好问首次造访东平,开始了他前后八次、历时十八年的漫游兼寓居生活,年龄从四十八岁到六十六岁,直到去世前两年方止,成为他后半生的重要生活内容。在东平,他交往名士,欣赏美景,完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在这种氛围里,他先后创作了诗八十六首,词三十二首,文三十二篇。
元好问与严忠济、严忠嗣兄弟一直保持密切往来,多有诗文酬赠。如《约严侯泛舟》就是其一:“风物当年小洞庭,西湖此日展江亭。诗贪胜概题难遍,酒怯清秋醉易醒。白鸟无心自来去,红蕖照影亦娉婷。仙舟共载平生事,未分枯槎是客星。” 东平,山水相连,东平湖如诗如画,千古传唱,在元好问的东平美景诗中数次写到东平湖。“小洞庭”是诗人对东平湖的美誉,元好问和“严侯”等人同赏东平湖美景,在诗酒中,“白鸟无心自来去,红蕖照影亦娉婷。”因为湖区水草丰满,白鹭很多,徜徉如此美景之中,诗人自以为小舟是“仙舟”,在水面摇来荡去,好似到了仙境,可见,元好问对东平湖的喜爱之情。《同严公子大用东园赏梅》:“东阁官梅要洗妆,青云公子不相忘。翰林风月三千首,乐府金钗十二行。佳节屡从愁里过,老夫聊发少年狂。花行更比梳行好,谁道并州是故乡。”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元好问的家乡,可诗人同严公子大用东原赏梅,暂且“老夫聊发少年狂”,只愿眼前佳节美景能使其跳出“佳节屡从愁里过”的怪圈,可见诗人对东平的无比喜爱。
02
元好问与东平颇有缘分,他在东平交游、执教,以不可遏抑的才华征服了身边的文人才士。元好问入东平,自然成为文人之首,起着统领、引导、凝聚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以元好问为首的东平文人集团。在他们的酬唱往来中,元好问留下大量关于东平的诗词。
他与京城老友杨飞卿赠答词有(临江仙》(赠答杨飞卿弟):“壮岁论交今晚岁,只君知我平生。六年相望若为情。吕安思叔夜,残月配长庚。济上买田堪共隐,嵩云仙季白云兄。风流成二老,林下看升平。”发自肺腑,让人感受到两人感情的真挚。杨鹏,字飞卿,客居东平近二十年,有诗近二千首。写诗必寄示元好问,以为知己。杨鹏有诗《送元遗山》:“三馆才名天下闻,乱来俗议漫纷纭。两朝文笔谁争长,一代诗人独数君。南浦春深愁送别,西山晚翠约平分。何时并坐龙潭上,野水添杯看白云。”诗人畅想何时再重逢,看白云,吟新诗,是何等惬意的事啊!字里行间透出二人的情谊。
赠东平诗人李仁卿,有《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其一:“萧萧窗竹动秋声,紫极深居称野情。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说长生。风流五凤楼前客,寂寞千秋身后名。解道田家酒应熟,诗中只合爱渊明。”其二:“萧萧窗竹动秋声,檐间白云澹以成。白云朝飞本无意,白云暮归如有情。渊明太白醉复醉,季主唐生鸣自鸣。四十九年堪一笑,昨非今是可怜生。”表达自己人生志向,推崇陶渊明、李白的风格。
康晔,字显之,山东高唐人,任东平府学祭酒,学问渊博,也是元好问的好友,元好问有《官园探梅同康显之》:“柳麦榆椒寂寞边,尽饶梅事得春偏。留残瘦骨犹堪画,未展幽香已可怜。千里移根自何许,数枝临水记当年。开时重约花前醉,试手东风第一篇。”《别康显之》:“玉川文字五千卷,郑监才名四十年。谁谓华高吾岂敢,耻居王后子当然。河亭笑语归陈迹,里社追随失后缘。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流连。”元好问赞扬康晔的诗歌优美,堪称大家。康晔置酒相送,月下两人饮酒赋诗,别情依依,可见他们感情之深挚。
曾经为《高白松》故事题诗的东平诗人张圣与,也是元好问好友。元氏有《东平送张圣与北行》:“天山曾望使车还,官柳青青此重攀。去国衣冠元易感,中年亲友更相关。籋云自可无千里,隐雾难教见一斑。海内文章在公等,不应空老道途间。”朋友文章才能扬名海内外,却不能为皇帝重用,元好问为朝廷不能因材施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鸣不平。
杜仁杰是元好问的好友,对元好问入东平有引荐之功,他十分崇拜元好问,把元好问与苏轼并称,曰:“敢以东坡之后,请元子继(杜仁杰《遗山集序》)。”元好问有《送杜子》:“洛阳尘土化缁衣,又见孤云著处飞。北渚晓晴山入座,东原春好妓成围。来鸿去燕三年别,深谷高陵万事非。轰醉春风有成约,可能容易话东归。”极清楚地描述东原地理概况和东原文化的状况。
1238年元好问回忻州前专程告别东平诸人,有赠诗人杜仁杰的诗《出东平》:“老马凌兢引席车,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世路悠悠殊未涯。潦倒本无明日计,往来空置六年家。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描述东平城的建筑巍峨、经济繁荣、人声鼎沸的景象。东平湖畔杨柳依依,令诗人顿生奇思遐想,咏名篇佳句,表达了对东平的依依不舍。
0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元好问在东平有一些宴游活动:良辰美景,吟诗作赋;或雅士云集,一觞一咏;或登临山水,抒发怀抱。这些活动也留下一批诗词。如《东园晚眺·东平》:“霜鬓萧萧试镊看,怪来歌酒百无欢。旧家人物今谁在,清镜功名岁又残。杨柳搀春出新意,小梅留雪弄余寒。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诗人着重描写了自身感受与动作,一诗尚且不尽我游园之兴,在落日黄昏中独倚斜栏,看春天的落日红霞,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元好问在东平参加过一些大型的文人聚会。1241年元日宴集于东平故帅阎珍家,《元遗山全集》卷二十九《故帅阎侯墓表》云:“辛丑(1241)元日,予方客东平。载之(阎珍,字载之)盛为具,召予及大兴张圣予、祁人宋文卿、东光句龙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卿、浑原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斋。载之先病于酒,医者戒勿饮。然其所致客皆名士,乐籍又京国之旧,饮既洽,谈谑间作,坐客无不满引举白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名流聚会,胜友如云,高朋满坐,“乐籍又京国之旧”,这种氛围促进着文化的发展。
山水有灵,当惊知己。元好问还有词《江城子》赞美灵泉寺:“梅梅柳柳闹新晴。趁清明,凤山行。画出灵泉,三月晋兰亭。细马金鞍红袖客,能从我,出重城。赏心乐事古难并。玉双瓶,为冠倾。一曲清歌,休作断肠声,头上花枝如解语,应笑我,未忘情。”
灵泉的景色令诗人着迷忘情,诗人把这次惬意之游自比为兰亭之会,并欣然为宴集作序,这是元好问在东平又一次文人交往的大型活动。
元好问以文坛盟主的声望成为东平文人之首,在他周围形成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诗人、戏曲家、散曲家。他们不仅使金元之际的东平一度成为创作中心之一,如白朴、高文秀、张时起、顾仲清、徐琰、王继学、李好古等人,还成为元初享誉南北的戏曲大家,从而给整个元杂剧以巨大影响,显示出东平文化的深厚积淀,成为东平文化中值得骄傲的篇章。
04
元好问在东平,还参与了东平府学的筹建。东平府学历史悠久,最早由宋代资政殿大学士、沂国公王曾创办,地点在城西南之天圣仓,当时革新派名臣、郑国公富弼为之题记。有金一代,以东平府府学最号昌盛,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金后期活跃于政坛的平章政事张万公、参知政事高霖、平章政事侯挚等都是从东平府学毕业入仕的。金元战乱之际府学中断,严实建立东平行省后才又有复兴。严实父子以兴学为要务,多方搜罗人才,聘请了著名学者元好问、宋子贞、杜仁杰、张澄、商挺等人入学执教,此后四方文人名士在东平授徒讲学,研习经史。严实次子严忠济嗣任后,即着手在城东北新址重新建府学,东平风气为之大变。
1255年(乙卯),66岁高龄的元好问,应严忠济之邀,自镇阳至东平,参加东平府新学落成典礼,作《东平府新学记》:“盖经始于壬子六月,而落成于乙卯六月初五。”“八月丁卯,侯率僚属于新宫。”重建后的府学规模宏大,其礼殿“坚整高朗,视夫邦郡之居”,有孔子及十哲七十二贤之像,讲堂、书房、学舍、厨房等等,“故事毕举,而崇饰倍之”。元好问在《东平府新学记》中介绍说:府学祭酒聘康晔担任,下设东序、西序两部,东序教官梁栋,西序教官王磐。首批府学生员六十余人。元好问还参加了东平新学府的校试,选拔阎复、徐琰、李谦、孟祺四人,号称“东平四杰”,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入仕以后皆为元初名臣。另外,张孔孙、雷膺、夹谷之奇、王构、魏初、王恽也先后在东平府学受教,曹伯启、李之绍等人又师事时任府学教授的李谦,这些人与“东平四杰”一样,后来都成为经世致用的人才。故时人称,今朝廷内外要职,半出东平府学。东平新府学成为东平学派的学术基地,东平文教代代相传、盛况空前。连帝廷都为之“风动八表”,称奖“郓之得人,号称至盛”(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七《文康阎公神碑铭》)。
在元好问看来,教化是治国根本之一。《东平府新学记》是元好问教育思想的重要阐发。在教育学生,训导后辈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用心十分良苦。元好问在东平也有意培植后学,以金源制科辞赋教授学生,“为《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集,指授学者”(郝经《遗山先生墓铭》)。白朴长期跟随他游历求学,终于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就直接得益于元好问悉心培育。元好问去世后,王恽曾多次梦见其对己教诲的情景:“分明昨夜梦遗山,指授文衡履絇间。道必细论能出理,文徒相剽亦何颜。江流不废惊千古,雾管时窥得一斑。落月满梁清境觉,紫桐花露湿吟冠。”(《中统五年六月八日夜梦遗山先生指授文格,觉而赋之,以纪其意》)东平府学的筹备重建,教学与管理,都倾注着元好问的心血,可算得鞠躬尽瘁。东平府新学的建成,标志着东平府崇儒文治的进程,率先走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前面。元好问在金亡后四处呼吁行仁政,崇尚文治,在这里已初见成效。
元好问长期生活在东平,他与东平人民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东平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热爱东平大地的山水草木,创作了许多讴歌东平风景的优美诗篇。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诗文大家,他的诗文足以代表东平府学、东平学派的成就。他一生留下的诗有1380余首,“丧乱诗”尤为有名,清代著名诗人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他的词有380余首,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 散曲小令9首,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诗歌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散文250余篇,这些作品已成为我国诗歌文化的瑰宝。他的一些名句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颍亭留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更是长期脍炙人口。在烽火遍野的金元之际,诗人元好问与东平的蓦然相逢,实乃人生际遇之巧,也为千年东平文化长河之大幸。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挖掘研究元好问文化,就是要进一步继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生态东平美丽东平而努力奋斗。
(本文作者,陈国梁,东平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著名学者。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