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芽头、无毫香、叶发红,这4个关于秋白茶的差评,是真的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露露白草渐黄。

秋风萧瑟天已凉。

昨日暑气未央,今日白露为霜。

到了白露,气温渐凉,真正的秋天正式到来。

白茶里,秋茶季正缓缓拉开序幕。

秋茶季,几乎可以称为寿眉的主场。

白露寿眉,秋分寿眉,寒露寿眉……

一大批寿眉家族里的成员,先后高调登场。

不少茶客的茶桌上,寿眉是高频亮相的茶类。

然,人红是非多。

在茶桌上关于寿眉,尤其是秋寿眉的争议,历来不少。

《2》

近年来,茶圈里悄然兴起这样的流言。

有人说,将白牡丹的芽头取下,芽头能当银针,剩下来的边角料是寿眉。

有人说,秋白茶里的寿眉,只有粗梗和大叶,没有芽头。

还有人说,茶树只有春天才发芽,秋白茶根本没芽头……

很显然,这些造谣秋白茶没有芽头的人,他们统统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半点事实依据!

秋寿眉里,也是有芽头的存在的!

虽说,万物的生长,都遵循这样的古老规律。

春种秋收,夏长冬藏。

春季是万物复苏、草木萌芽的关键期。

但这并不意味,茶树只有春天才发芽!

天性喜温喜湿的茶树,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年都在不断发芽长叶。

只不过,春季气温低,新芽新叶大量萌发,茶树新梢持嫩性好。

入夏后,气温高,日照强,雨热同期。

茶树嫩芽刚生发出来没几天就会“变老”,且嫩叶容易出现晒伤晒红的痕迹。

因夏茶品质不高,主流上不提倡采夏茶。

秋茶季里,到了白露节后,天气渐凉。

白露前后,山上的气温不冷不热,白天日照充足,夜里凉风习习,适合茶树生长。

此时的茶树,仍旧在生发着嫩芽与新叶。

将它们采下,可以制成白茶里远近闻名的秋茶明星——白露寿眉。

今年白露节前一天,我们上山实拍。

从当天拍下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一目然了,可以再度证明事实胜于雄辩。

所谓茶树只有春天才发芽的说法,根本就是夸张的空想!

虽然和春寿眉相比,秋寿眉的芽头要偏瘦偏小,存在感不高。

大多数时候,人们会被秋寿眉的张扬梗叶所吸引,而忽略了芽头的存在。

但从白茶国标内容里,白纸黑字有着这样的内容要求:

“叶底稍有芽尖,叶张尚软亮。”

关键的“芽尖”二字,可以作证,在官方标准认可的寿眉(包括春、秋寿眉)是有芽头的。

没有芽头,仅有粗梗大叶拼凑而成的秋寿眉,品质并不高!

《3》

秋寿眉的叶片,统统是“叶张发红”?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

秋天阳光这么大,早就将叶片晒红了;

秋寿眉的叶片,全部是发红的叶张;

我买了这么多饼秋寿眉,就没有见过绿色的叶片!

诚然,在秋白茶里,正常用日光萎凋出来的秋寿眉,叶片会略微带有几点泛出红色的晒斑。

看过去,是星星点点的红。

如同尚未连成片的星星之火。

也很像外国女生脸上的雀斑。

但个例不能代表全部,不能以偏概全。

这些红色的晒斑,它们不是大片分布。

在秋寿眉的叶片上,肉眼可见,它们主要还是以绿色为主。

主基调是竹绿、墨绿、深绿等。

零星的红色晒斑,只是点缀。

以偏概全的认为,秋寿眉的叶片发红,并不可取。

何况古诗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从白露到秋分,再从秋分到寒露。

随着秋意渐浓,气温下降,秋阳逐渐变得温和。

等到深秋后,秋白茶叶片上的晒斑会日愈减少,而是以绿色为主。

在精心、温和、细致的日光萎凋,以及妥善烘干的前提下,秋寿眉的叶片不可能是发红的。

如果说,自己买了多年秋寿眉饼,就没有见过叶片是绿的!

这背后,倒不是季节因素影响。

也不是因为,寿眉饼的存放年份过老。(自然陈化的老白茶,叶片会保留丰富的色系)

而是因为,这饼茶经历了渥堆做旧!

唯有做旧,才会导致白茶叶片出现整片的红色,连一丝绿色都没有。

经过渥堆后,白茶叶片被成片“渥红”。

等到将茶叶干燥处理后,成品茶会呈现出深褐、黄咖、暗咖等颜色。

一款接一款外形老气横秋的“老白茶”,都是典型的渥堆做旧茶标志!

《4》

和春白茶相比,秋寿眉完全没有毫香?

此前的文章内容里,有介绍春、秋寿眉的区别细节。

在谈及两者的香气对比时,曾介绍到:

相较而言,春寿眉的香气以草药香、花香,毫香为主,秋寿眉新茶更侧重于甜花香、粽叶香等,毫香较弱。

紧接着,就遇到有人留言抬杠:

“秋寿眉也有毫香,呵呵……”

从字里行间的内容看,对方对于秋寿眉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

秋寿眉作为白茶里的一员,理所当然会有毫香!

白茶里,毫香来源自芽头内外、叶片背面等细密分布的茶毫。

而茶毫的分布,大致如下:

首先,特定茶树品种下,茶毫分布更明显。

比如说,大白茶和大毫茶。

因此为了体现白茶风味特色,必须要采用特定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

其次,特定制茶工艺下,茶毫保留更丰富。

六大茶类里,白茶的制作工序尤为简朴,以萎凋与干燥为主。

没有揉捻,没有焙火,没有杀青,没有辉锅,没有烟熏,没有渥堆……

在大道至简的制茶加工智慧下,白茶才能更好体现茶叶的天然原味。

茶青原料上密布的纤细茶毫,也因此得以大量保留。

最后,原料越是细嫩的白茶,白毫分布越多。

对茶树生长来说,茶毫是守护细嫩新生芽叶的保护神,随着芽叶不断发育,叶片不断生长。

当芽头变瘦变小,叶片长大变宽时,茶毫会自然脱落。

白茶里,论茶毫的分布数量,白毫银针>白牡丹>春寿眉>秋寿眉。

秋寿眉相比春茶而言,叶片舒展,茶毫分布较少。

然,数量少≠完全没有。

因此,在秋寿眉身上,同样能体现出部分毫香。

要是一款寿眉,从头到尾半点毫香都没有,反而说明品质不对劲!

《5》

此前在网上,听到某主播这样介绍白茶。

“XX荒野老枝寿眉,采于2019年秋。叶片宽,梗以褐色为主,平均茶梗长达3厘米,这是树龄足够老的标志!”

按对方的理解,秋寿眉的茶梗特点,平均长达3厘米左右。

但实际上,这经不起推敲。

在采茶过程中,茶梗长一点,短一点,全然由采茶工的手决定。

大部分情况下,若是收青标准要求不高,或是监管不到位。

那么,站在采茶工的立场看。

在以茶青重量算工钱的前提下,采茶工自然是更愿意将茶梗采长一截,更能压秤,收益更高。

但考虑到白茶最终成品的风味品质,茶梗太长,并非好事。

一来,茶青采收主体,以嫰梢为主。

过分粗老的茶梗,内部纤维已经木质化,养分有限。

此时采下过长的茶梗,容易导致茶味淡薄,不耐泡。

二来,人工采茶时,已经木质化的老梗,难以用手掐断。

反观那位主播介绍的荒野老枝寿眉,茶梗形似小木棍,这样的茶从采茶标准上,根本不合格!

最后,暂且不说,荒野白茶不提倡采寿眉。

单从茶梗长度上,既看不出这款茶的树龄,也推测不出这款白茶是不是真正的荒野茶。

白茶里,分辨一款茶是否属于荒野茶?

关键是看细节。

从毫香浓郁,马蹄结明显,野劲突出,回味悠长等品质实力上,才能得出真相!

《6》

白茶里,寿眉在春、秋两季皆有出产。

虽说在收藏市场上,它因量大而失利于白毫银针与白牡丹。

但真正将白茶推广到大江南北的功臣,非寿眉莫属。

寿眉的产量高,基数大。

很多茶友在最开始接触白茶时,以寿眉作为敲门砖。

寿眉以相对低位的价格,平易近人的风格,成为新人入门白茶的首选。

拥有先天价格优势的寿眉,茶香茶味容易让人接受。

不仅适合当做入门茶,更适合当做日常口粮茶。

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那么,时常陪伴在我们茶桌上的秋寿眉,可谓是茶界里的知心老友。

饮茶时,唯有明辨是与非。

方才能够,喝到一杯明白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