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品先缘识字差(一)

第一章   误品先缘识字差

常规来说,一首诗歌的字数容纳量是较为有限的,寥寥几十个字,一眼即可看完。然所谓“两句三年得”,诗歌的高度凝练美决定了其字字珠玑,不管创作还是赏析,每一个字都值得我们仔细审视分析。我们知道,对于任何文字,无外乎“音”、“形”、“义”三者。本章属于入门章节,所以“识字”只谈常规“义”的层面,关于“形”、“音”,主要放在后面的“入乎其里求其法”和“出得其中吟更佳”两章中讨论。

一、“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关于最浅层面的识字问题

(一)我们来看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即由于古今词义演变造成差异较大,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这类情况诗与文中都会有

可怜      1、值得怜悯。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值得惋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值得感叹。如:可怜故园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值得爱惜。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值得羡慕。如: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二)阅读诗歌时,还有一些因为我们太熟悉就不太注意,进而轻易定义错误的字词,这类情况也是诗与文都会出现的。

1、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联误解较多。秋日之晚,浣女都已归来,何以尚有人放下渔舟?缘于错识“下”字。此处“下”字,当释为“归”,《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又,辛弃疾《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日之夕矣牛羊下”,亦是。

2、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显而易见,“豆在釜中泣”说明豆是被煎者,不存在互相煎熬。此处“相”字,是指代性副词,代指其后面的动词的对象。如: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与”是“相”后的动词,与谁还呢,根据诗意,与“我”(作者)还。再如: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相”后的动词是“存”(存问、问候),存问谁呢?根据诗意,问候“我”(作者)。因此,相煎何太急,应释为“煎熬我(豆)何等太急切”!

3、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为何杜牧停下车才坐下来?说明“坐”字不是常见义。坐,释为“因为”,如: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陌上桑》)

以上种种,乃学诗或学文皆常见的问题,无需赘谈。

“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关于诗歌更深层次的识字问题

(一)我们先思考:“诗性诗味”何所在?

明朝苏伯蘅言:“言之精者之谓文,诗又文之精者”,此言虽妙,惜之颇玄。若论具象到位的,还是“文饭诗酒说”。

清·吴乔《围炉诗话·答万季野诗问》(《答万季野诗问》为清·冯班作)中说:“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美,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以上大意是:诗与文的“意”(欲表达的内容),本没有什么区别,不过表达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性质都改变了。饭侧重于常规身体需要,诗偏于精神需要……

我们先举一例看看: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卢纶《塞下曲·其二》)

李广出猎作为一则事件,司马迁文中未改其形,包括李广中石没镞,实记其偶然性。而在卢纶诗中,林暗风惊草动渲染下为“起”,将军(未明是谁,留白)乘夜引弓为“承”,结果却又需待平明寻知为“转”,如此烘托,箭没石棱为“合”。二者比较,《史记》如饭从实处来,前因后果清清楚楚,令读者之欲满足;《塞下曲》如酒从虚处来,断点呈现曲曲折折,令读者之心神向往浮想联翩。同样一则事件,端是两种感觉。

按照“文饭诗酒说”的思路,米加水而蒸煮就成了饭,米加水蒸煮进而加酒麯酝酿方成为酒。那么,成就诗的“酒麯”与“酝酿”该是什么呢?

待续......
(0)

相关推荐

  • 唐朝诗人的饭圈文化,杜甫、白居易都曾当过追星族

    如今许多青年男女都会有自己的爱豆.女孩们追捧明星偶像,买专辑.买周边.打榜.控评.应援,为了自己心仪的偶像的事业顺风顺水可谓是鞠躬尽瘁,出钱又出力.这样全心全意的追星女孩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

  • 白居易VS杜牧,文化人间的花式吵架,超凶!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三国的曹丕曾经说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直到了如今,曹丕也都变成了古人,但这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五)

    借用(化用.明用):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放言>) 周公与王莽二典,并非白居易所真正要谈论的,而是借此两典,引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六)

    反用(明用) "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这首偈语,是针对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灵镜台,时时勤拂拭,勿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七)

    再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李壁<王荆公诗注>言"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未觉开.只言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九)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 评定孟浩然诗风之清淡,由来已久:杜甫<解闷十二首>言:&quo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

    其四:水中著盐,饮水乃知--从用典看孟浩然诗的清淡(兼谈关于暗典之孟浩然)第二部分 下面本文重点以众所周知的<春晓>和<过故人庄>为例分析说明孟浩然的暗用典故. <春晓&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一)

    (五).用典之忌 其一:忌冷典.僻典. 用典的目的是精炼而省力,且留白供读者思考,甚至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如果用冷僻典故,效果则背道而驰.诗可含蓄,不可阻隔,写诗写到"无人会得凭阑意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十二)

    三."误品先缘识字差"之再一个层次的识字问题--弦外之音:双关 (一)双关与诗味 本书这里所言"双关",不仅仅是常规修辞手法层面的双关,而是拔高之后指向诗歌的属 ...

  •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误品先缘识字差(四) 3.典故的赏析 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人庞德发现:"中国诗人从不直接谈出他的看法,而是通过意象表现一切".千百年来,我们赖以诗歌而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典故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三)

    (二)诗之典故的认识问题: 1.典故与替代字 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很有名,其言如下: "炼句下话,最是要紧,如说桃,不可只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

  • 误品先缘识字差(二)

    首先,诗之为诗,在于其独有的形式与意味.宋杨万里<诚斋诗话>曾从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角度谈其诗歌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即"诗味".就语言形式而言,杨万里认为诗要有诗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