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通释之“道恒无名”章

2016-05-26  願隨身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此段的文字帛书与世传本有相当的不同。世传本比之帛书除了文字的晦涩及逻辑的错乱等文本的差别外,最大的同时也是理论上的更改在于第一句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给“道”增加了“无不为”的性质。

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作了详尽周密的考证,指出“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誉为人之最高德性。此一观念在他那五千余言的著作中,反复讲了十一次。今本所见无为无不为者,在帛书甲乙本中均无踪迹。《老子》原本只讲无为,或曰无为而无以为,从未讲过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本不出于《老子》,它是战国末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观念,可以说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改造。”高先生的考据具有相当的说服力,没有理由不予以采信。

尽管此章只四十八字,却概括了《老子》的中心思想,即:“道”,侯王以守,天下自正。此正与《老子》作为“君人南面之术”的主旨相一致。作为帛书《老子》的最后一章,替归纳、总结《老子》思想的作用毋庸质疑,同时考虑到秦汉以前,文章的序言置于书末的现象,从总揽全文的角度来理解本章毫无疑问将加深对本章的理解。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此句与世传本第三十二章首句除了没有“朴唯小”外,仅一字之差。在那里是“万物将自宾”,而此处是“万物将自化”。也许是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注释都将“化”理解为与“宾”意思相若的“归化”意。而丝毫不考虑两段内容、语境、论说对象之不同。前章之“宾”,从文字角度来说,是其前文的“弗敢臣”及其后文的“莫之令”使然;从文理角度来说,前文是从实用领域来阐述,本文是在意识形态来说明。所以若径直将“化”解为与“宾”同意的“归化”在意境上有失狭隘之嫌。

化之原意为变,《玉篇》“化,易也。”,《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此处之“自化”是指万物按各自的个性而变化。在老庄的思想体系中,顺物之天性的变化就是顺其自然。

此句可通译为:

道是永恒的,不采取强加方式(潜在的)以发挥作用,侯王若能守持道的行为法则,万物都将依循其本身自有的方式而发展变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此句世传本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因为将“化”解为归化,将“镇”解为压制,所以多数注家都将“作”解为“发作”(即有很大程度上的犯上作乱的意思)。这无疑是将“化”的主体,民众,一是放到了侯王的对立面,二是将之均视为穷山恶水之刁民,给点阳光他就灿烂,给点机会他就作乱,给点雨露他就滋润,给点空间他就不伦。这显然与老子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背道而驰。

《说文》“作,起也。”可见“作”有起始、开始之意。如“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阗:《说文》“阗:盛儿”即填,充之义。另,镇:《广雅.释诂》“镇,安也。”;楚简中为“贞”,“贞”有“正”义。从此几点考虑,阗字理解为“充实”应当是可兼顾各版本的内容。

无名之朴:如同在前文所说:此“无名”实乃“无命”即不采取命令、支使的方式,也就是不采取强加的方式;“朴”,这里强调道不是被生出来的,因此也就不是人为的。“朴”与“一”在同一性、整体性上有相似之处,但“朴”还含有原始性、单纯性的意义在。同时,《吕氏春秋》“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朴”亦可以从原始纯真的意愿的角度来理解。

道的本质在于“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而“阗之以无名之朴”显然比“镇之”要更能体现“道”,或者说侯王,的“辅”行为方式。

此句可通译为:

万物顺其本性变化的过程将要开始之时,我将为万物充实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辱,有屈辱义,又可引申出埋没义,如辱没。《左传》“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若想将此句的文理理顺,必须弄清楚“不辱”所指为何。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我理解,此处指侯王。前面说侯王守道,任万物自然而自化,侯王因循“道”通过“无名”的方式,辅助自然,则侯王的作用在万物自化的过程中是潜在的,而非显现的,但侯王并不因此而辱没。“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可作为“不辱”的最好的注脚。

此句可通译为:

为万物充实无名之朴(以使其自化发展),并不会因此而辱没侯王的作用。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以:作“则”解,前文亦有此例。

静:是世传本十六章所说的“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也就是如此才是作为侯王所应当守持的根本。

此句可通译为:

如此才是作为侯王所应当守持的根本。(守此根本),天地将自正。

此章通解为:

道是永恒的,不采取强加方式(潜在的)以发挥作用,侯王若能守持道的行为法则,万物都将依循其本身自有的方式而发展变化。万物顺其本性变化的过程将要开始之时,我(道)将为万物充实潜在的,本源的发挥作用的原始材料即:无名之朴。为万物充实无名之朴(以使其自化发展),并不会因此而辱没侯王的作用。如此才是作为侯王所应当守持的根本。(守此根本),天地将自正。

(0)

相关推荐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章:道亘无为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章全文如下: 道亘无为也,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鹆作,将贞之以无名之仆. 夫亦将知. 知足以滴,万物将自定. 燥克凔,凊克燃. 清清为天下定. 本章对应王弼版<道德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三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 嚴可均曰:各本「上」作「尚」. 羅振玉曰:敦煌本作「不上寶」. 謙之案:作「上」是也.「寶」字疑誤.「上」與「尚」同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四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 謙之案:「沖」,傅奕本作「盅」,「盅」即「沖」之古文.說文皿部:「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郭忠恕汗簡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五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 㺃:聖人不仁,以百姓為 㺃. 嚴可均曰:「 㺃」,別體字. 羅振玉曰:景龍.廣明二本作「 」,敦煌本作「 」,均「芻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六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畢沅曰:陸德明曰:「谷,河上本作浴,云:『浴,養也.』」案後漢陳相邊韶建老子碑銘引亦作「浴神」,是與河上本同. 俞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七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 嚴可均曰:「長久者」,河上.王弼「長」下有「且」字. 謙之案:傅.范本同.遂州碑作「天地長久」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九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嚴可均曰:「不若其以」,各本作「不如其已」,古字通. 謙之案:後漢書申屠剛對策曰:「持滿之戒,老氏所慎.」「持滿」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一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 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 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 ...

  •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三章

    古风藏书·诸子·老子 国学导航·子部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 嚴可均曰:「何謂寵辱?辱為下」,王弼.傅奕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 ...

  • 《老子校释》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羅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教"."善閉"."善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