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盛篇(下)——知耻后勇

三国良将系列之徐盛(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徐盛重大事件之四——濡须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216)冬,曹操亲率大军从濡须方向发动进攻。孙权不久也来到前线督战,徐盛随军出征。此前提过的徐盛疑惧蒋钦,而蒋钦以宽广的器量化解误会,就发生在此时。

吕蒙、蒋钦共掌濡须诸军,与曹操大军展开激战。在这次战役中,徐盛一扫此前合肥之战失矛落跑的狼狈,为自己正了名。

《三国志·徐盛传》载:时乘蒙冲,遇迅风,船落敌岸下,诸将恐惧,未有出者,盛独将兵,上突斫敌,敌披退走,有所伤杀,风止便还,权大壮之。

这段描述非常仔细。当时东吴水军有很多蒙冲战船横在江面,突然刮起一阵强风,许多船被吹到曹军驻防的对岸,徐盛也在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又不知对方虚实,东吴将士都不敢下船,只能祈祷这阵强风赶紧平息,好迅速撤离险境。

徐盛不然,他领着本部士兵反客为主,主动上岸攻击曹军营寨。可能也是这风刮得实在太大,曹军士兵也都在避风,而且想不到这种天气东吴还会来进攻,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引起不小的混乱。不过这毕竟是临时起意,也不能恋战,于是当风变小之后,徐盛趁着曹军还没缓过神来,就迅速脱离战斗,驾船返回了对岸。

孙权得知徐盛的勇猛,大大地称赞了一番,陈寿用“大壮”来形容。整个《三国志》里“大壮”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张辽在合肥之战的天神下凡,一次就是徐盛突袭曹营。

但是,客观地看待这个现象,大家都知道徐盛这次战功还是远远不能跟张辽相提并论的。张辽是合肥之战曹军大胜的首功,主导了战事走向,更被曹操拜为征东将军。而徐盛这次战功只是小规模突袭,对濡须之战全局没有重要影响,战后也未有记载对其的封赏。

不论如何,徐盛这次能够临危不惧,化被动为主动给曹军以杀伤并全身而退,确实有过人之处。只是要客观看待“大壮”的评价,这就是一种形容词,是陈寿的评价,不要把评价错当成史料。

一个人看待别人是什么样,不仅仅依靠客观事实,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就像著名的苏轼与佛印关于牛粪的玩笑。上期讲到徐盛因为想要惩处蒋钦手下不法的小吏未果,而十几年惴惴不安。十几年后在濡须之战期间,蒋钦主动化解了徐盛的误会,但徐盛却又对另一个人心存芥蒂。

《三国志·周泰传》载:曹公出濡须,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时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并不伏也。

濡须之战东吴主将为吕蒙、蒋钦二人,战后二人均得到升迁,而濡须督的位置则被孙权交给了周泰。在周泰篇笔者讲过,周泰除了在孙权十几岁时保护其从众多山贼追击中脱身之外,正史上周泰的事迹并没有演义中那么丰富,也没有太出彩的战功。

所以,这就引发了朱然、徐盛的不服。朱然且不提,徐盛可是刚获得孙权“大壮”的称赞,结果得到提拔的却是表现并不突出的周泰。可以想见,徐盛不满的情绪全都写在脸上,可能还有一些言语过激,以至于这种不满被清楚明白地写进了史书。

也正是朱然、徐盛的强烈不服,才有了孙权命周泰当众解衣,逐一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疤,要其说出受伤原因。周泰只得如实回答,都是当年保护孙权,用身体给孙权挡刀剑所受之伤。

其他人战功再高,也没有救主功高,更何况濡须之战里也没有人立下决定胜负的大功,除了服从孙权的任命外,任何人都没有更多的理由不服。

结果徐盛也没有得到提拔,不知道是否因为不服周泰而让孙权不太高兴。往好了说,可以认为徐盛是直脾气,想法单纯有不满就表达出来,武人么,有些脾气血性是正常的。但一个内心畏惧同阵营高级将领十几年的人,心眼可能着实有点小了。

徐盛重大事件之五——屡建战功

黄初二年(221),夷陵之战前夕,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遣使向魏国称臣,成为“魏帝国下的吴王”。曹丕派使者邢贞前往东吴,拜孙权为吴王。

既然是魏国的藩属,自然不能怠慢朝廷使者。于是孙权出都亭早早地等着邢贞。邢贞见东吴君臣都在迎接自己,不禁有些得意忘形,满脸都是骄横的神情。

连曾经的降曹派张昭都很愤怒,更不用说武将们。脾气火爆的徐盛无法忍受,对身边的同僚大声说道:“我徐盛不能建功立业,为国家打下洛阳,吞并巴蜀,才使君王只能与邢贞这种人商谈结盟,真是奇耻大辱!”说罢痛哭流涕。

邢贞就在不远处,自然也听见了徐盛的话。这时邢贞也清醒了些,向同行的人说道:“江东有这样的文臣武将,绝非久居人下者啊!”

邢贞代表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拜大将军、领荆州牧,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等于说吴国的建立,源头在曹魏册封,这当然让东吴群臣非常不爽。虽说实质上曹魏对东吴并没有任何控制力,但以曹魏藩属的身份开国,从情感上确实非常难以接受。

不管怎么说,孙权的吴国建立起来了。既然建国了,自然也要封赏群臣,进行一次集体晋升。徐盛升任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享有临城县的封邑。

不久刘备发兵东进,夷陵之战爆发。陆逊作为大都督领兵五万拒敌,徐盛也随军出征。火烧连营之后,徐盛作为先头部队迅速攻占多个蜀汉营地。刘备逃入白帝城,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求战,请求立即攻入益州。孙权向陆逊征求意见,陆逊认为继续西进会引来曹丕趁虚而入,于是东吴大军迅速撤回。

果然,曹丕点起四路大军从洞口、濡须、南郡三线齐发,对东吴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攻势。最终三路攻势全部被化解,东吴不仅取下荆州,还连退蜀、魏两波猛攻,声势达到鼎盛。这也是战将与主帅格局的不同吧,徐盛眼里只有战斗,攻城略地建立战功,而陆逊则能考虑全局,权衡利弊。

曹丕的四路大军中,东路军主帅为征东大将军曹休,率领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大将直扑洞口。东吴方面以前将军吕范为主帅,带领徐盛、全琮、孙韶等五路军迎战。

《三国志·徐盛传》载:休使兵将就船攻盛,盛以少御多,敌不能克,各引军退。

冬季的某天,恰逢台风过境,东吴战船被刮得七零八落不受控制,多达数千人溺死在江中。还好徐盛没有慌,积极组织东吴将士自救,把战船又重新聚集起来,返回营地。之后徐盛稳扎稳打,在兵力处于弱势时也没有让魏军占到什么便宜。

随后曹休以臧霸为先锋攻打徐陵,徐盛、全琮趁对方撤军时发起反攻,斩杀魏将尹卢。战后徐盛升迁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徐盛重大事件之六——百里长城

黄武三年(224),魏文帝曹丕再次打起伐吴的主意。

徐盛献计,认为应该把建业城外围修筑土台,扎上篱笆,在土台上用草扎成一座座假的城楼,长江上再大摆战船,以吓阻曹丕。其他将领们都觉得这玩意骗骗傻子还行,不可能糊弄住曹丕,但徐盛坚持己见,力主扎篱笆筑草城。孙权觉得,反正也没什么损失,试试就试试呗,便批准了计划。

长江边最不缺的就是野草,利用起来简直不要太方便,很快沿岸守军便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数百里防区迅速建成了一座草长城。

《三国志·徐盛传》载: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说来也巧,曹丕是第一次亲眼见到长江,并不熟悉当地环境。只见到对岸雾蒙蒙一片,看得很不清楚,隐隐约约似乎有一道城墙在岸边绵延不绝,一直延伸到视线之外。曹丕大为震惊,怪不得孙权敢定都长江边上的建业,原来东吴居然已经修筑了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且不说水军东吴本就占上风,即便打过去,也会被这道城墙挡住,实在很难办。

曹丕内心的惊讶当然也会反映到指挥上,必胜的信心消散大半,加上恰逢江水大涨,对岸的虚实更加无从得知。不久,曹丕便决定撤军。这场疑兵之计大获成功,东吴诸将对徐盛佩服不已。

看来徐盛不光脾气火爆,也是有一定智谋的,尽管曹丕退兵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徐盛的百里疑兵对曹丕的影响,应该占到很重的程度。

黄武中年(224-229),徐盛去世,其子徐楷承嗣。

客观地讲,徐盛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时代并不算一流将领,毕竟所谓江东十二虎臣,不可能水平全都一样,肯定有个高低之分。综合来看,徐盛应该属于排位比较靠后的类型,论资历比不过程普、韩当;论大功比不过黄盖、甘宁;论忠烈比不过陈武、董袭;论亲疏,比不过凌统、周泰。而且纵观徐盛相关史料,他的许多战功是同其他将领一起立下的,缺少对战事整体有重大影响的事迹。

不过正如笔者在上篇开头说的那样,人们关注三国的焦点在于大人物主导的精彩故事,运筹帷幄的是他们,而实际冲锋陷阵的,更多还要靠徐盛一类的战将。观察徐盛,也有助于我们认识那个时代,不那么传奇、不那么突出,却是各个势力不可或缺的战将,使我们对三国历史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0)

相关推荐

  • 东吴被忽略的一位猛将,多次以少胜多,堪称东吴版赵云

    提到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武将组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五虎上将和曹魏五子良将.对于蜀汉五虎上将来说,指的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这五人,而曹魏五子良将则聚焦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这五位 ...

  • 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丁奉

    说说<三国演义>的人物---丁奉 原创2021-06-14 00:03·泠朔 以前初看<三国演义>,和许多人一样,看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就不忍看下去.但是后来又好奇三国的最终结局到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徐盛篇(上)——合肥之战的逃兵

    三国良将系列之徐盛(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是一个豪杰辈出,英雄人物云集的时代.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众多英雄共同创造了这个时代,众说纷纭.英雄豪杰实在太多,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周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尽管魏蜀吴三方互相攻伐几十年,但三国各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均处于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三国分别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体制,并且连年战争中锻炼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毌丘俭重大事件之四--东征高句丽,记功刻碑还 上期文章介绍了三国后期曹魏名将毌丘俭征讨辽东与高句丽的战绩,讲到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攻破,国王位宫逃往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昶篇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基重大事件之四--荆州刺史,文修武备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讲到王基在高平陵事变后,被视为曹爽一派的官员而受牵连罢免,本期继续讲王基之后的经历. 嘉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最近的几篇系列文章讲到的曹魏阵营武将,大多出身于并州士人集团.作为司马懿所属的士人圈子,近水楼台纷纷身居要职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曹魏立国打下根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陈泰重大事件之四--狄道之战 嘉平五年(253)二月,在东兴之战取得胜利的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大举伐魏.五月,蜀汉姜维率军出武都,自石营经董亭进攻魏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七--谋立曹彪 针对司马家族的三次反抗,史称"淮南三叛".三次反抗都发生在淮南一带,绝非巧合.篇幅所限笔者无意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