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简说:发烧六层见地
至简
物质论:
1、病毒致病论:治以杀灭病毒;
关系论:
2、发烧论:治以退烧;
3、受寒论:治以加热;
至简论:
4、排寒论:以寒气排出多少为标准,不是以是否退烧为标准;
5、无病论:发烧既然是为排寒,就无所谓发烧病;
6、生机论:受寒自发烧,发烧就是一种生机自救。
阐述:观念比调理重要。
对一件事见地的高低,决定了落手解决的切入点(战术),也决定了结果的格局和高度(战略)。
人体有四种架构:
1、硬件:神经肌肉骨骼,逻辑特点:是什么?
2、软件:关系论系统论,逻辑特点:什么关系?
3、指令:三观见地想法,逻辑特点:要干嘛?
4、能量:能量推动功能,逻辑特点:热不热?
西医是硬件思维。
这个见地就是:病毒致病论。
认为病因是某个东西,所以,发烧原因只能是某个东西:不是细菌就是病毒。
除此之外就是“不明原因”发烧。但是这个理论没法回答:同一个空气里,都有病毒,为何有的人感染发病,有的人不感染不发病?还有的人感染了也不发病。
软件研究的是关系。病毒是否感染人体,是病毒和人体的关系论。人体是病毒生存的环境,环境适合病毒生存,就会感染并犯病;环境不适合病毒生存,即使感染了,也不犯病,相当于种子种在不适合发芽的环境。不适合的环境,再多种子,都不发芽。不适合的人体环境,再多病毒也不会发病。
没有能量支持或者支持不足的状态,免疫力低下,就表现为:冷。定义为“寒”。
体热:免疫力高。
把身体变热,就是提升免疫力,体内环境就不适合病毒生存,进而会以流汗的方式把病毒“请出体外”,而不是杀灭病毒。
所以,中医根本不针对病毒,而是针对病毒的环境(人体),只需要把环境改变到不适合病毒生存,自然就无惧病毒。中医药物或者方法论也不以是否杀灭病毒为有效标准。而以人体内环境是否升温为标准。
中医思维,就是看人体的寒热。寒热,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种反应包含某种关系认定。
这种关系认定,中医有两种看法:发热论;受寒论。
中医1:
发热论:认为发烧是热太过,以退烧为目的,以辛凉退热的药物处方为方法。
这个和西医的认识和方向殊途同归:以退烧为目的。西医的退烧,仅仅只是退烧,并不认为和病毒有何关系。
中医2:
受寒论:
认为发烧是为了排寒,则以排寒为目的,以辛温加热的药物处方为方法。病人同时存在怕冷和发热的症状,但是同时能看到两个症状之间的关系是:人体受了寒,则以发热自救。区分了寒热的不同性质:受寒是敌军,发热是我军。刚开始受寒,怕冷重,发热轻;人体防御渐强之后,发热重,怕冷轻。
——这个阶段,被第一个中医思维认定为风热感冒(发热重于怕冷),进而以辛凉解表对治。这里的问题是,没有区分寒热两种症状的内涵关联,仅仅只是把突出的症状平衡掉,哪个突出就平衡哪个。把我军和敌军同等对待了,没有区分你我。其实,刚开始的发热轻,是因为我军防御还没有完全开启,后面发热重,是我军全力反击。不管发热轻重,都是我军。
而中医思维1认为发热重的阶段,是“风寒入里化热”,说发热是敌军变出来的。寒气怎么就能够变为热气了呢?敌军换上我军军装也还是敌军啊!本质不会变的。所以,并不是敌军变成我军,而是误把排除敌军的我军当敌军了。这里的重要逻辑错误就是:把突出的当成病。谁突出,谁就是病,而不问为何突出。
关系论里,这里有两重见地:
2、发烧是为排寒。治以加热。
至简论是指令思维+能量思维。
至简论的核心,是“无病论”。
意义:当以寒气是否排除为标准,如果发烧有助于排寒,就应该让身体继续发烧,以便于排出更多的寒气。比如炖骨头汤,要小火炖靓汤,因为骨头里的滋味需要慢慢炖才能出味。同理,人体骨头里面深层次的寒气,是需要慢慢烧,才能烧得深拍得透,刚刚用高压锅把水烧开,你就揭盖退烧,反而耽误了深寒的排出。本来一次发烧可以排出100分寒气,因为提前揭盖,只能排出20分,那么原来一次可以完成的任务,就变成需要五次才可以完成。表面看治好了,实际上是耽误了寒气的排出。
这个方案里,包含了指令思维的见地,包含了能量思维的加热。
生
命
意义:当能正确认知到,发烧不是病,自然就不会以治病的心态来应对,自然也就消除了恐惧心。这个认识,没有对立,去除忧患,是重大而深刻的意义!也和传统文化的究竟见地相同:世上本无病,庸人自扰之。
自
主
这才叫:养生!长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