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崔桐家族
周荣华
被余东人称为游子的崔桐是余东人吗?
崔桐是明正德年间的进士第三名,刚正不阿,两次冒死跪谏;执法严明,拒千金贿赂、拒绝朝廷首辅说情;定争地平山寇,办事果断,数建奇功;著述颇丰,《崔东洲集》等收入《四库全书》。在封建社会,崔桐这样的人才难能可贵,可说是古海门第一人;通州也很羡慕,为出通州的崔桐,建了文峰塔。
崔桐1520年归省时写下“十年乡梦水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的诗句,表明崔桐的家随水去了。崔桐在晚年撰的家谱序中说:“吾宗自赵宋南度至今,世居海门”;今年《南通江海文化研究》第五期《“海门县学”考述》一文认定崔桐是海门“军籍”。
明朝“役皆永充”是基本大法,军籍是世袭的。中了探花的崔桐,虽可改籍,但在未改前,不可妄动。崔桐正德十二年中探花,正德九年,崔桐家已随县迁余中场,后又随县四迁金沙场。按通州志记载,崔桐宅在四迁县治东部,崔桐墓在通州东十里坊。
由上可知,崔桐不能说是余东籍人;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余东人说,崔桐的祖坟在余东的殷忠村。这个说法应该是有依据的,《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崔桐祖父崔润的墓在王灶南。
志书记载,海门二迁县距州百里,余东距州93里,二迁县在余东东南不到10里。二迁县位于在市,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到正德九年,存在了124年。余东市井繁荣,车水马龙。正德七年,县治准备三迁并相中了余中场。此时,海门大户纷纷在余东买田置屋;崔润是军户,亦是大户,买地迁祖坟,其中当有崔桐曾祖崔璜的墓。
按崔桐《海门县志》,对照其它资料,可准确地推断出崔桐上三代的故世年代。崔璜成化19年去世;崔润嘉靖九年去世。崔润去世时,崔家已居三迁县。《光绪直隶通州志》记载,余中东十里王灶,又十里余东。坟地位置合适。
崔桐归省写“十年乡梦水云涯”诗句时,是其祖崔润故世的第二年,其父守孝,崔桐可能也陪父守孝一段时间。古时,大户人家大多在坟旁造房,一为居住,二是作为祠堂用于祭祀。
这次是短暂居住,崔桐是否曾长时间居住呢?
《万历通州志·名臣》里有崔桐的较为详细的传记,写了崔桐两次丁忧的时间。在明朝,丁忧是件大事,不但要离职,而且不能住在家里,必须在墓旁守孝。崔桐母故于嘉靖十五年、父崔昆故于嘉靖二十一年。此时崔家尚在三迁县,崔桐丁忧回家,先后奉葬父母于祖坟,共计守孝六年。
此六年,崔桐与余东结下不解之缘。在丁内忧的嘉靖十五年,应县令请求,写下了嘉靖海门县志,使海门儿女得以了解海门的过去;服阕期满,留下了“万民葬鱼腹,百里化龙门”的诗句,记下了己亥海门潮灾。嘉靖二十一年丁外忧,可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崔氏家谱并作序;服阕期满,县治又要迁移了。
无疑,崔桐在余东住了六年;不在凤城,此时凤城尚未建,凤城建于嘉靖中(见《光绪直隶通州志》);不在余东旧场,按《光绪直隶通州志》,余东有旧场使署;也不在距州九十里的余庆镇(见万历通州志);而是在王灶南、现在的殷忠村老干部活动室、原先崔氏祠堂后为殷忠庙的四关厢房内。
历史名人崔桐远去了,四迁县早已坍于江,崔桐曾居住过的地方惟剩余东。
如何能说崔桐不是余东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