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的家教经:教育,从日常细节渗透
叶莹
现在大家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对于教育孩子,多数人是没有什么经验的,与其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多看看一些成功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吸取成功之道,或许不能成功,但能更接近成功。之所以会推荐这篇文章,是因为觉得家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特别是今年又教一年级,感触更深,每个孩子刚进入到一年级,表现都不一样,一些孩子一入到学校之后能力强、表现好,细究其背后,才知道家长很用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接受学校的教育外,父母的影响是最持久、最直接、最有效的。作为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一位平时自己工作忙碌,但仍不忘言传身教、“逼”女儿卖报纸、让女儿打“太极”的父亲打动了记者。这位父亲是厦门某公司高管,他的女儿在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就读,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家教经吧!
健康,孩子成长的基础
我始终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健康第一、能力第二、学习(课业)第三。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要的地位,如果孩子没有健康,一如建造房子没有基础,一切无从谈起。
从小学到中学,女儿都当班干部,即便孩子很忙碌,我也不忘让她锻炼身体,但在课业学习上,我不给孩子强制性的任务。从女儿小学二年级开始,周末我就经常带她游泳或去爬山;初中时,让她学习瑜珈、打球。现在,女儿在学校晚自习后都会去散散步,每个周末回到家里,就和我一起拜师学打“太极拳”。这些运动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胆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也锻炼了孩子的身体。至今,孩子身心键康,也没有近视。由于时间关系,每项运动不可能很精专,但这作为家长给孩子一个启蒙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很重要的。
家长要给予孩子一些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让女儿学“太极拳”,我就是希望她能够掌握这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拳术,并领悟这种中华民族“瑰宝”中包含的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力,女儿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在班上一直保持前几名的好成绩。
能力,学习的真正目的
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和手段,其目的是培养能力,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所谓教育就是对一个智商和情商一定的人,通过自身学习,学校、家长引导、调教和训练,使其在德、智、体、能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这些方面没有提升或提升变化很小,这样的教育不能说是很成功的。
从很小开始,我就对孩子进行能力提升训练:幼儿园时,让她参加“华都杯六一儿童节比赛”,在湖滨南路华都百货门口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讲故事,得了优秀奖;小学开始就鼓励她竞选班干部;小学二年级起不再接送她上下学,当时她每天要穿过一条六车道的马路,走半小时到校;四年级开始让她学煮饭、煮菜;小学六年级她参加厦门市首届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经过四轮淘汰赛得特等奖;初三时她参加外国语学校初中唱歌比赛得一等奖、参加央视“希望之星”全国英语大赛福建赛区比赛进入决赛,得第五名;高一暑假她单独赴上海会朋友,自行打车、坐地铁、找住处;有计划地带她到境内外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她学习《弟子归》、《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从古人为人处世方法中吸取养分;让她给陌生的人物写信,培养社交意识……通过引导她参加上述系列活动,培育胆识、提升能力、学会接物待人、提高情商。
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是没有生存能力的,更不可能有竞争和发展能力。现在,很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是家长把他们宠坏了。其实,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你强加给他,不能说是“爱”,至少说这种“爱”是进入了一种误区。
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小狮子生下来一段时间后,母狮就不再给小狮子叼食物,目的是让小狮子自已学会独立捕猎本领,否则小狮子日后就会成为别的动物口中的食物。如果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将来是不能适应社会的。
前些年,报载一个官方部门召集的企业老总座谈会提出这样一个现象: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只有5%“马上能用”,15%-20%要“经过短期培训才能用”,80%左右要“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和培训才能用”。现在这种情况虽有些改善,但并没有根本改观,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和教育界思考的问题。
学习,贯穿成长的时空
学习,贯穿孩子成长的时空。女儿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反映她上课不太爱发言,我问孩子为什么,并告诉孩子,学会与人沟通和社交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那个暑假,我特地为女儿设计了一次卖报活动:那天,我买了10份海峡导报,并要求女儿把这10份报纸拿到莲花公园去卖。我对女儿说,卖完报纸给她双倍的奖励,没有卖完就不要回家。女儿很不情愿,一开始在公园里兜圈子,我远远地跟在后面,在我的引导下,她开口叫卖了,但声音十分小,在公园里没有卖出一份报纸的女儿来到了附近的公交车站,还是没有收获,最后她来到了麦当劳餐厅楼下,终于卖出了第一份报纸。接着,她又到了楼上麦当劳餐厅,卖出了第二份报纸后,她害怕遇上同学,于是又转辗到了丰联达附近的沿街小店,一共卖出了6份报纸。
以往从没被人拒绝过的女儿中午回家不肯吃饭并忍不住哭了。下午我没空,让她妈妈远远地陪她继续把没有卖完的报纸卖完……那天,女儿终于完成了卖报的任务。晚上回家,我表扬了女儿,并要求她写一篇卖报的感想。卖报,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让孩子体验一种自食其力的感觉,从中学会思考,这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在后来被证明是有益的。高一学校组织“文化节”,有一个内容是组织班级同学义卖,让学生拿东西出来卖给校园的同学,结果年段十几个班,我小孩组织的班卖的最多。
去年,央视二套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西方强国的兴衰过程,电视播出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后来我特地买回DVD,和女儿一起看,并不断给她提出问题,供她思考。我想,从这个纪录片中,孩子不仅大开眼界、增长知识、学到历史,更培养了思想的深度。学习,不仅仅只限于课堂和书本,哪怕是吃一顿饭、登一次山,都是学习的机会。
教育,渗透在日常细节
小时候带女儿去吃肯德基,我就问女儿:为什么肯德基生意这么好而一些中餐馆生意不好?女儿的回答是,因为这里氛围很好,因为这里干净,因为这里好玩……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另一方面启发孩子思考,让她明白了很多道理。
厦门马拉松比赛,在女儿看电视时,我和她一起讨论:为什么有的人跑了5公里就被送到了抢救站,而有的人跑完全程还精神抖擞?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孩子明白:成功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积累。做人和做事都要积累,并付出努力。作为家长,教育孩子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平时看到报纸上有什么好文章,我会把它剪辑下来留给女儿看;网上看到有精彩的内容,我会把它下载下来让女儿思考。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孤儿女孩,七岁开始,就拎一只编织袋,上学途中、校园里,靠捡破烂伴随着她从小学走到中学、最后考上了哈工大,历经千辛万苦,与她老奶奶相依为命。我把这篇文章拿回家给孩子看,并推荐给班主任,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与你同样年龄的孩子靠捡破烂供奶奶和自己生活费及学费,在经历了这样的困难和磨难后,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吗?作为在正常家庭的孩子们该怎样生活呢?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都写了读后感。
我们家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单报纸就有5份。每天女儿习惯看大量的报纸(高中只好周末回来看一些)。我喜欢阅读,《穷爸爸,富爸爸》对我影响很大,我通过自己的理财实践,教给女儿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能自己上街买衣服及日用品。我希望给予孩子的是全方位的影响和培养,不希望孩子只是一个书呆子。
父母,孩子的一面镜子
有人问我是不是给孩子太多压力了,我不以为然。一如乙肝疫苗,打了就有“免疫力”。我是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实告诉我,如果不注重能力的培育,即便孩子读了重点大学也难以很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更谈不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我认为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识教育的启蒙、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是很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努力去做,不一定是做到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起码得让孩子感到你有很强的上进心。当然,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坦诚地告诉孩子,包括成败得失,让孩子少走弯路。
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有这样的误区,那就是他们经常要求孩子要做到 “这样”、“那样”,而自己打麻将、上KTV、熬夜看电视、对人不友善、不乐于助人、吝啬狭隘、得过且过……俗话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自己却很少“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还你什么样的面貌。
小学毕业考,女儿取得了年段第二的好成绩,而报考厦门外国语学校也取得了英语单科全市第一的成绩。经过三年初中,女儿顺利直升高一,高一上学期参加雅思考试她得了六点五分,现在进入了高二的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年段排名优秀,同时兼任班长和学生会干部。
让我欣喜的是,女儿人缘很好,朋友越来越多,有很多不同班级、不同年段甚至不同学校的好朋友,很多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出国的、在厦门的,都会跟她联系、找她玩,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
看着自信开朗、全面发展的女儿我感到很欣慰。虽然女儿的现在并不代表她的未来,但看到女儿比同龄的孩子有更多思考,看到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让我坚信,这些年来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效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然,教育的效果只能跟被教育对象自身比,而无法跟他人比,因为,除了后天的教育,天赋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可比较的。教育是让孩子更好,而非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