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剑湖传说:起源 | 中越情仇史46
越南的旅游宣传
还剑湖在河内的地理位置
还剑湖全景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地图
后陈朝势力范围
原来安南地处偏远,教育水平低下,本地学子很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最后充其量也只能担任低级官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直在甘肃接受教育的学生如果忽然转学到沪,并用上海卷参加高考,那么他的成绩可想而知。因此,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春秋大梦最终落空,也使得越南的士大夫阶级开始对明朝政府牢骚满腹、离心离德。
每每谈到明朝时期安南的得而复失,就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这位叫做马骐的太监。他贯穿了整个安南"属明时期"的历史,在越方史籍《大越史记全书》中频繁露脸,大着笔墨。甚至往更夸张一点说,明廷最终丢失安南就是拜此人所赐,他究竟有何能耐?我们接着往下看。
明宪宗时期,越南史学家吴士连奉黎圣宗之命编修的《大越史记全书》,被称作越南版的《史记》
马骐的出身已不可考,但其身份与姓氏总会容易让人将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太监产生联想,那就是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据推测是明军平定云南时被掳入宫做了太监。不知马骐是否与郑和(马三宝)同族,亦是因此净身?
纵观洪武一朝,朱元璋特别忌讳后宫干政,为此还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于宫门之上,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等字。不过到了朱老四那儿,他毕竟是靠"靖难"起家,其中太监出力可不少,尤其是那帮在建文帝身边还向燕军传递宫内消息的墙头草。因此待到朱棣自个儿坐了江山,老爹的训诫被抛诸脑后,太监们的地位则水涨船高。《明史》载:"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本文这位马爷,就是朱棣安排在交趾的监军。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张辅于该年铲平后陈朝"余孽"陈月湖)冬,"明内官马骐奏总兵张辅在交趾选取土人壮勇者为围子手(明代五军营附属营之一的兵士),明帝疑之,召辅还。"
大将在安南招募本地人入伍,这分明是要武装割据、扯旗造反的节奏呀!马骐号准了皇上的脉,安南战神就这样应召回京,从此再未踏上越南半步。
排挤走了明军武将的扛把子,马骐又对交趾的文官大佬黄福下手。因黄福见其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而"数裁抑之"。不过作为皇帝在地方上的眼线,马骐立马回击、反咬一口,诬称黄福"有异志"(又是这招)。
黄福(1362-1440年)字如锡,号后乐,明宪宗时追赠太保,谥"忠宣",有《黄忠宣集》《奉使安南水程日记》等传世
尽管成祖这次并未听信谗言,仅仅是轻描淡写地道了一句"小人不容于君子"。但对自己"钦定"的小人——马骐却未做任何处理,还是继续让这根搅屎棍留在交趾为朝廷采(搜)办(刮)"金、银、珠、香"。
史载,当时有交趾的泼皮无赖"诈称马骐小厮,恐喝州县,以为资身之计"。只要狐假虎威冒充马骐的跟班狗腿就能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甚至还可以作为立身之本,这也反映出马爷在交趾的嚣张气焰以至无法无天的地步。
正所谓哪有压迫,哪就有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此引用越南历史学家陈重金在其《越南通史》中的原话:"胡氏(指胡季犛)一家之罪,而使南国灭亡之罪……幸赖后有大英雄黎太祖奋战10年,把自己的人民从中国军队的手中拯救出来。倘非有他,则做中国奴隶之苦不知再过多少年才能解脱。"
那么,他提及的这位黎太祖是何许人也?奋战十年又是怎么回事?这与还剑湖传说又有何关系?我们下篇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