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唐朝野史,读出一身冷汗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一直以为唐朝除了诗歌,没有故事。深夜无眠,翻看唐朝野史,被5个小故事触动。最后那个故事,读得脊背发凉,一身冷汗。——关于标题

1/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従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征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凝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従,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太宗怒乃解。

——唐·刘肃《大唐新语》

阿谀奉承,一直是人性的一部分,讨好主子,有求于人,往往都要用上这一招,所谓的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古往今来,不喜欢听好话的人并不多。即便睿智如唐太宗,也还是拜倒在马屁的石榴裙下。

作为一个汉奸,宇文士及拍马屁的功夫可谓炉火纯青,在被唐太宗毫不客气的称为佞人的时刻,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还能侃侃而谈,为佞人的存在找到恰到好处的理由,结果“太宗怒乃解”。

其实,拍马屁绝对是技术活。善拍马屁者一定洞察人性,并且深谙谈话的技巧,知道何时说,怎样说,说什么。否则,很容易拍在马腿上。

宇文士及无疑是拍马屁的高手。

关于这个故事,《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冬,十月,丙申,殿中监郢纵公宇文士及卒。上尝止树下,爱之,士及从而誉之不已,上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你看,被皇帝毫不客气的指认为佞人,人家不仅不羞愧,反而叩头谢恩,就像获得了荣誉称号一般。

佞人,实际上也不是谁都做得了的。小人好做,能言善辩的小人,就需要一点本事了,至少需要良好的口才,再加上足够的不要脸。

2/

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对曰:“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则为松树。”无忌连问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曰:“槐树。”无忌曰:“汝不能复矫对耶!”嘉隐应声曰:“何须矫对,但取其以鬼配木耳。”勣曰:“此小儿作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又应声曰:“胡面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勣状貌胡也。

——唐·刘肃《大唐新语》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贾嘉隐这孩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孩子毫无教养,牙尖嘴利,言语刻薄,并没有感受到他的聪慧。如果硬要看在他7岁年纪这个份上来说,他也无非善于耍个小聪明而已。

至于天才一说,更是与他毫无关系。

邓哀王冲字仓舒。武皇帝子,母环夫人,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三国志》

这几句话说的是曹冲,就是我们熟知的 “曹冲称象”的主角。“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不仅聪慧,并且仁义。“凡应罪戳,而为冲微所辩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有哪个父亲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呢?遗憾的是,生在帝王家,命运多无常。天才曹冲,只活了13岁。

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天才儿童很多。

6、7岁就知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写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最大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6岁写下传诵千古《咏鹅》诗的骆宾王;王勃5岁就能写出构思严谨的文章,常常语惊四座,8岁写作《汉书注指瑕》……

贾嘉隐这孩子,除了野史上流传的这个刻薄的段子,他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他自己的东西呢?

3/

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县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士友咸哀并孝烈,苏颋为墓志,刘允济为祭文。则天召见审言,甚加叹异,累迁膳部员外。

——唐·刘肃《大唐新语》

这位狂放不羁大话连篇的杜老师,是杜甫的爷爷。

故事中为解父亲之危13岁即“怀刃以刺季重”的杜并,是杜甫的伯父或叔叔,假如不因解救父亲而死,说不准也成为李白一样的侠客兼诗人。

看到这个故事,我甚至有点怀疑古龙武侠小说中“血手”杜杀的名字,就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我想的有点多了,可能是古龙武侠小说读得太多的缘故。

我一直相信遇见确实需要缘分,比如杜甫和李白。

结合这个故事,我想到天意,我想到杜甫仰望着大他11岁的李白,仿佛从他身上看到祖父杜审言和伯父(或叔父)杜并的影子。

设想,如果没有李白,如果没有遇见李白,杜甫会不会焕发出祖父与伯父(或叔父)的神采?

李白的光芒掩盖了杜甫本该具有的亮,这是天意,也注定是属于杜甫的悲剧。

4/

王彦伯自言医道将行,时列三四灶,煮药于庭。老少塞门而请,彦伯指曰:“热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饮此,气者饮此。”皆饮之而去。翌日,各负钱帛来酬,无不效者。

——唐·李肇《唐国史补》

对症下药,是一个医生的基本功。

世上本就没有一种能治百病的药,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相信骗子们的鼓吹呢?

看了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感慨。

如果一个医生医术高超,为人仗义,又敢于担当——药到病除付款。他想不火都不成,名利双收自然不在话下,又何须在各地的电视台上摇唇鼓舌、大肆招摇撞骗!

有实力才有说服力,王彦伯老师就是这样的好医生。

荆人道士王彦伯天性善医,尤别脉。断人生死寿夭,百不差一。裴胄尚书有子,忽暴中病。众医拱手。或说彦伯,遽迎使视之。候脉良久,曰:"都无疾。"乃煮散数味,入口而愈。裴问其状,彦伯曰:"中无鳃鲤鱼毒也。"其子实因鲙得病。裴初不信,乃鲙鲤鱼无鳃者,令左右食之。其疾悉同。始大惊异焉。

——《酉阳杂俎》

看看人家王医生,接了尚书之子“忽暴中病。众医拱手。”的大活儿,并没有挂号费、检查费、出诊费……的痛下“杀手”,而仅仅是“候脉良久”,确诊之后,更没有猛开国外进口的特效药,也仅仅是“煮散数味”,给患者喝下去,药到病除。

不仅医术高超,医德操守更是没的说。

这样的医生,还会有人投诉他,扇他嘴巴,甚至拿刀上门砍他吗?

5/

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常多刺客。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鞫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未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未明,携故囚夫妻二首,以示勉。

——唐·李肇《唐国史补》

这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不寒而栗的故事。

人性暗黑竟至于此。与“农夫和蛇”的寓言相比,故事中的夫妻远比蛇更毒,而这个作为妻子的女人简直就是冷血的丧尸。

恩将仇报,他们竟然不需要任何动机和理由,这哪里还是人,简直就是魔鬼。可是,这样的魔鬼自古以来一直都没有灭绝,甚至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我要说请小心谨慎的对待你身边每一个人,又难免背上悲观的锅。

可我还是要说,在这个人心叵测的现实里,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最新文章:

6月最后一天,艺术不会结束!

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没有悲观,正如一辆车没有刹车

一道填空题:行走+阅读()人生

你可能是个齐宣王式的家长

面对天灾人祸,生命何其脆弱

古代,那些爱国者多么尴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