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带着什么样的“故事”来评判孩子,这很重要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井绳,对于被蛇咬过的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根绳子,它具有了令人害怕的特质。
这句传承了这么多年的俗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其实,道理很深刻,只要肯挖掘。
被蛇咬过的人,看到井绳之后,内心会出现一个故事(虽然故事稍纵即逝),就是被蛇咬过的故事,是这个故事在左右着他的感觉,这让他有别于没被蛇咬过的人。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已经植入了某些故事(有些属于潜意识),所以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或者评价就会发生偏差。
比如,同样的事情,你喜欢的人去做,和你讨厌的人去做,你的感受或评价是有明显差异的。
假设,你讨厌的人给了乞丐一些钱,你会想,这个人就会故作善良,他不过是为了取悦站在他旁边的一个美女罢了。
你在做这个评价的时候,内心也有故事,那就是关于这个你所讨厌的人以前令你讨厌的那些故事。
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给了乞丐钱,你就会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善良的人。或者你自己给了他人帮助,你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为了某种自私目的而做好事的人。
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记得那个《疑邻盗斧》的故事:丢了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偷了,带着这个自己虚构的“邻居偷了斧子”的故事,他怎么看邻居都像是一个贼。后来,斧子在自己家里找到了,再看邻居,一点贼人的样子也没有了,原因在于,他内心虚构的故事烟消云散了。
由此可见,内心带着什么样的故事,实在是做出评判的重要依据。
这样的道理,对于家庭教育同样有着现实的意义。
家长经常面临一些对孩子如何评价的问题,这些评价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和态度,这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
假设,一段时间内,孩子接连做了一些错事,你内心对孩子的评价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你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变得不懂事了(真相是,孩子做的那些所谓错事,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根本就不是错事,只是不合你的意愿,还有的是孩子无意而为之)。
但你不知道真相,这个时候,你再去看孩子的某些行为,其实已经是带着孩子之前犯错的那些故事来评判了。比如,孩子恰巧在这个阶段的考试中,学习成绩下降了(尽管真相是这次考试确实比较难,孩子已经尽力了)。
但是,在内心已经有了故事的家长看来,很显然,这个孩子已经开始变得不思进取了,成绩退步就是证明,肯定是孩子没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于是,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正常波动,你不再像以前一样坦然面对,而是变得愤怒和焦虑。这种情绪让你对孩子的态度变得不那么理智而温和,变得很难让孩子接受。
这时,家长会脱口而出地说一些孩子之前的种种不好,以此来证明,这次成绩下降,就是孩子不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辩解,在你看来就是强词夺理,做错了事情还不承认,你感觉这个孩子更加不可救药。
对孩子来说,成绩下降带来的沮丧已经有些难以承受,再加上家长的训话带来的委屈,很容易让孩子变得情绪失控。最让人担心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在这种情绪失控中做出叛逆的行为。
“既然你说我不努力,那我就堕落给你看”,未成年孩子的这种心理很容易在这种状况下发生。
我怀疑有些孩子出现的厌学问题,与家长这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所以,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意识到,当你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应该警惕大脑中存在的、那些让你判断出现偏差的故事,理性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在与孩子耐心沟通的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退一步讲,即使孩子真的不努力了,也没必要如临大敌,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与孩子充分交流,了解并分析原因。甚至当你相信孩子,相信他会及时改正,孩子更有可能实现向好的转变。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动辄就把孩子的问题上纲上线。我看到有一本书中有一句话,送给家长——“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干成什么事”,这句话害人不浅。借用这句话来分析,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定是一个不努力的坏孩子吗?
作为一个老师,我清楚地知道,学习成绩退步的原因很复杂,并非只有不努力这一种;即使孩子这段时间不够努力,原因也并非孩子变得不好了,可能还有更多其他原因,比如身体状况,同学关系,老师批评,知识难度,原有基础等等。
当家长武断地把孩子的问题进行错误归因之后,带来的将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家长无意中在把孩子向下坡路的方向引领。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的错误,有的家长错得太离谱,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注重反省,及时补救,这是一个家长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