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都是秃头,女司机不会开车……为什么生活里这么多刻板印象!
先给大家带来这样一个思考题。
小明的父亲开了一家超市。有一天,小明在去帮父亲进货的路上不小心遭遇了车祸,于是被送往了医院。医院里负责手术的外科医生一看,发现竟是自己的儿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有人觉得可能是两个人长得很像,医生误以为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人觉得小明可能有两个父亲,一个亲爸,一个后爸……但是,真相只有一个!
外科医生是小明的妈妈…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答案,大多数人却想不到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外科医生一定是男性。
我们常常会根据性别、职业、地域、民族、国家等把人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的群体,为他们贴上相应的标签,比如美国人、男人、程序员、南方人、农村人、艺术家……
同时我们也会赋予每个标签下的群体固有的特征。比如女生一定不擅长理科、程序员一定会穿格子衫、学艺术的学生一定成绩不好、有纹身的一定不是好人、所有四川人都爱吃辣、内蒙人每天都骑马上学、德国人做事都很严谨、日本人都会画漫画……
刻板印象之地图炮
1
'不是先理解后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中提出,它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的使用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它与偏见、歧视等词联系到一起。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再现是我们的认知过程中最难以捉摸,也最为普遍的影响因素。我们总是在亲眼观察世界之前就被预先告知世界是个什么模样;我们总是先对某一事件进行想象,然后再去切实地经历它。”
如果我们的实际所见和我们预先所想吻合了,刻板印象就会进一步强化,其效果就如同一个人预先听闻日本人很狡猾,紧接着便先后被两个不诚实的日本人欺骗一样。
2
刻板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通常会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社会刻板印象。一种是通过直接的社会实践获得。也就是说,我们会在与他人的接触以及对世界的探索中慢慢获得经验,概括他人或事物的特征,将其程序化和模版化。比如,我们通过生活经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年人、大学生、外卖小哥、老师等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人的印象。
另一种是通过间接的途径,比如向他人学习和大众媒体中获得。其中,媒体是形塑并强化社会刻板印象的重要渠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世界的一隅,活动范围仅限于小圈子之中,密切交往的人也屈指可数。对于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我们充其量只能了解其中的某个方面或片段。我们对事物的见解大多是通过他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凑出来的。
例如刚才思考题中的外科医生,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外科医生的数量很少,为什么我们还会认为外科医生都是男性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外科医生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视剧或者新闻报道。可以说,是媒体对外部环境的呈现和呈现外部环境时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许多人不知道妇产科也是有男医生的
提到媒体对外部世界的呈现,就不得不提李普曼的另一个经典概念——拟态环境。
真实的环境在总体上过于庞大、复杂,且总是转瞬即逝,令人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影像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媒介在制造拟态环境的时候,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无法完全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刻板印象传递给公众。
3
刻板印象到底是'福'还是'祸'
“刻板印象”帮助我们简化认知过程,加快判断速度。
陌生的事物在我们的眼中,就是一团移动的、散乱的、无法辨识的虚像。而我们若想养成一种习惯以令自己对眼前的事物有迅速、明晰的洞察,那我们就必须要攻克一道难题:在事物模糊、易变的特征中,去捕捉其连贯、稳定的属性。
“刻板印象”便以一种经济又便捷的方式帮助我们在面对陌生又复杂的事物时做出快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我们时常迫切地需要在认知过程中节省精力,于是便很难在认知的过程中全然抛却刻板印象。离开了刻板印象,我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刻板印象也帮助我们协调认知,增强安全感。我们每个人都从习惯、偏好、能力、心理舒适度、内心期待等角度实现对于外部世界的某一部分的充分的适应。我们的刻板印象组接起来,就是有关这部分世界的一幅连贯有序的图景。
这幅图景或许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世界,却能反映我们所适应的那一部分世界。在这一部分世界中,万事万物均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式运行。我们会在这部分世界中感到心安理得,感觉自己就是它的一分子。
因此,当自己的刻板印象面临质疑时,我们会感到整个世界的根基都被撼动了。当我们固有的价值观遭到了其他价值观的挑战,就会导致观念的混乱。就像费斯廷格说的,当人们头脑中相关的认知因素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而这种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就越强。
面对这种问题时,我们或许会选择调整或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和观念,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选择逃避,继续坚持我们的固有认知,拒绝承认真正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
'所以,刻板印象不仅仅是用有序的方式对庞杂纷乱的现实做出整理,也不只是一种认知的捷径;它还是我们的自尊心的堡垒,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地位和权利的理解在外部世界里的投射,是我们个人传统的守护者,有了它的守卫,我们才能在自己业已占据的位置上获得安全感。”
当然,刻板印象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它会让我们忽视个体差异,简化对事物的认识。'那些我们喜欢和欣赏的人往往是能够掌握每个人特性的人,他们不会将他人简单划分到某个类型里。
因为任何试图对他人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任何忽视他人独特性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中呈现出斯文扫地的局面。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双方人格不受侵犯理应作为公理得到捍卫,若不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关系就是有瑕疵的。”
用刻板印象来解释事件也很容易出现“大型双标现场”。例如黑人和白人,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待遇,可谓典型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此外,如果外部环境与我们的刻板印象之间毫无相似性,那这种用先入为主的老观念覆盖新认知的习惯将有害无益,变成纯粹的谬误。
尤其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冗杂的信息加重了人们的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负担,个体为了节省认知时间,简化认知过程,就更会倾向于用固有的思维来看待事物。
媒体甚至也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而去采用迎合受众思维习惯的表达框架来呈现社会现实,无论是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对“女司机”的声讨,还是疫情期间对剃头“女护士”的大肆报道,都不仅会强化个体的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导致在公共事件的问题上难以形成理性判断,影响社会公意。
4
我们能摆脱刻板印象吗?
要想克服刻板印象的弊端,最重要的是了解刻板印象的特质,并且时刻牢记我们在动用自己的刻板印象时是极易受到误导的。
我们应该知道,世界并不完全可以被我们个体所掌握的规则阐释,我们不能用自己所掌握的规则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做出描述和总结,而且世界是瞬息万变的,我们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也应该不断更新,在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出错时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
此外,我们还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念是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的,以及我们为何会接纳这些观念,提醒自己全面认识事物的同时也能批判地看待媒体所提供的信息。
我们虽然可以去发现、弱化和剔除偏见,但是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将整个文明中无限量的信息一股脑载入短暂的学校教育机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所以人不可避免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存储一些既成的图景并因此怀有偏见;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品质则取决于其与生俱来的偏见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指的是,一个人若对他人和异己的观点产生了较好的印象,他就能够对其生出好感,而不会因为他人和他人的观点不在自己的好感范畴之内就对其厌憎。